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共聚,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臟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結合網際網路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全球有11種新冠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高級階段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輯埃裡克·魯賓(Eric Rubin)在大會發言引起了廣泛關注。據他介紹,全球有11種新冠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高級階段。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世界上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醫學期刊,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主編埃裡克·魯賓,是世界上最傑出和最高產的結核病研究人員之一,發表過百餘篇科學論文的他,是傳染病領域公認的領導者。
新冠疫苗研發究竟到了哪一步?是否會發揮效用?埃裡克在ME大會上公布數據:在短短幾個月內,全世界已有11種新冠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高級階段,其中最早的一種疫苗來自中國。在過去,想要將想法變成安全有效的疫苗,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埃裡克透露,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由於在疫苗研發史上,有一些相當嚴重的疫苗副作用在大量人群接種幾個月之後才顯現出來,所以接種疫苗的人越多、等待的時間越長,科學界對安全性就越有信心。因此,幾個月後,經足夠的病例和足夠的疫苗接種者試驗,就可以判斷疫苗是否研發成功。
兩百年前,天花像如今的新冠病毒一樣,摧毀了無數健康的生命和美好的家庭。然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注意到,英國一地區的牛奶女工沒有得天花,經深入的調查研究後,他發現擠奶的牛奶女工常患一種被稱為牛痘的疾病,便取出了牛痘病毒並給其他人注射,後來注射了牛痘病毒的人也都沒有再得天花,預防天花的疫苗就這樣誕生了。至今為止,天花也是唯一一個人類戰勝的病毒。
現代醫學史上,疫苗的出現是個偉大的進步。面對新冠,疫苗能否再造奇蹟,我們距離答案揭曉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科普價值愈加突出
能讓尋常百姓接觸到這些醫學前沿的信息,在以往並不是這麼容易。但隨著網際網路科普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網友通過網際網路來認識自己的的身體。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網際網路科普價值格外突顯,構築抗擊疫情新防線。根據騰訊醫典聯合益普索Ipsos發布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幹預。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回溯網際網路科普的發展,1.0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知識的迅速生產和分發成為可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在健康中國行動的號召下,專業醫學科普平臺興起,權威重回科普第一要義。
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表示:"從1.0時代到2.0時代,網際網路醫學科普的知識核心經歷了一次重塑。"黃磊認為,"但無論是早期爆發的標題黨,還是2.0時代偏中心化的流量分發邏輯,都對醫學知識的普及帶來了極大的阻礙。醫學科普的傳播範式同樣需要重構。"
黃磊指出,騰訊醫典希望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連接優勢,重構醫學科普人與人,人與內容之間的連接,助推醫學科普走向3.0時代,向社交化和場景化演變,從過去"人找內容",向"內容找人"的模式進化。
在專業科普的參與者方面,呈現的一大變化是從權威專家向所有醫生擴展。青年醫生更加習慣運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另一方面,社交網絡也是年輕用戶獲取信息資訊的重要方式。同時,醫學科普內容形態正從圖文向短視頻、直播變遷。不僅能夠帶來更多信息增量,更重要的是推動科普走向社交化的重要演變。
"科普視頻和直播真人出鏡的方式,天然地拉近醫生創作者與受眾的距離,用戶以粉絲關注的模式,與內容創作者形成社交化的連接;還可以通過實時留言互動的方式,從被動接收者變成主動參與者。"黃磊認為,科普內容參與者和接收者的行為偏好,以及視頻、直播形態升級,都助推科普從靜態資訊獲取場景,向動態社交範式變遷。科普成為建立醫生和用戶連接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