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它們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略低於黑猩猩,大約為97.7%,是除了黑猩猩以外,與人類親戚關係最近的物種,生活在非洲喀麥隆、加彭、剛果、烏幹達等地。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盜獵、疾病、棲息地喪失等原因使野生大猩猩的數量急劇下降,尤其是生活在剛果維龍加山脈的山地大猩猩更是瀕臨滅絕,僅剩260隻左右,進入21世紀,全面的保護工作讓這裡的山地大猩猩數量有所增長,2003年達到380隻,2010年約為480隻,如今大約有超過600隻山地大猩猩生活在維龍加山脈,它們也從極危物種轉為了瀕危物種。然而,種群數量的增加卻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更加棘手。
山地大猩猩為群居動物,整個維龍加地區有30到40個大猩猩群體,每個群體都以一位成年雄性大猩猩為核心,並與若干只雌性大猩猩和它們的孩子組成整個大家庭,有的群體中還會有極少數幾隻成年雄性作為繼承者。每個大猩猩群體都有自己的領地,不會與其它群體共享同一片領地,群體內會有專職大猩猩負責巡邏。但是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群體之間有了更多的機會相遇,雖然大部分時候兩個群體會相安無事,可是有時也會發生暴力衝突。根據保護組織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至今,大猩猩群體之間的衝突比此前多了3倍,而殺嬰行為也多了5倍。
衝突很好理解,那麼殺嬰行為是怎麼回事呢?
大猩猩不像大多數人類社會為一夫一妻制,而是一雄多雌,一隻成年雄性大猩猩通常有1位到6位,甚至更多的異性伴侶,雌性大猩猩一旦產崽,就會有大約2到4年的時間無法進行交配,有的雄性大猩猩便會將幼崽殺死,使得雌性大猩猩被迫進入可交配狀態。另外,如果群體內除了首領以外的成年雄性大猩猩成功戰勝了首領後,它便會接管這個大猩猩群體,為了能和雌性大猩猩進行交配,繁衍自己的後代並建立新的家庭關係,它們就會將上一任首領留下的幼崽殺掉,一方面讓雌性大猩猩快速變得可交配(大約1周到2周),另一方面排除了群體內的其他大猩猩基因延續,只留下自己的後代。
除了群體內的殺嬰行為,當兩個大猩猩群體發生衝突導致其中一方的首領死亡時,它的家族要麼面臨解體,要麼由獲勝的雄性大猩猩擔任新的首領,無論哪種情況,新的首領都極大可能會殺死群體內原本的大猩猩嬰兒,因為這樣可以使這些大猩猩嬰兒的母親,也就是雌性大猩猩結束哺乳期,雄性大猩猩由此取得與雌性大猩猩交配的機會,並形成屬於自己的種群。
換句話說,大猩猩數量增加導緻密度增大,究其原因其實與棲息地的縮小有關。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大猩猩群體中的幼崽死亡率較高,那是由於當時的盜獵者多以雄性大猩猩為目標,一旦群體內的首領,也就是銀背大猩猩遭到獵殺,群體內的幼崽就無法得到保護;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大猩猩群體數量與它們的生存空間達到了平衡,殺掉幼崽的行為很少發生;最近20年,隨著大猩猩數量增多,它們的生存空間卻一再縮小,大猩猩嬰兒的死亡率再次上升,其中有1/3到一半都死於雄性大猩猩對嬰兒的殘殺,而那些被殺的幼年大猩猩年齡都不超過3歲半。
因此數量的增加只是物種保護的一個方面,與之相對應的物種生存環境、區域、範圍的變化同樣重要。一些非洲國家已經開始計劃擴大野生大猩猩保護區的範圍,從而達到種群數量和分布地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