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生命時報微信
數九寒天,冷在三九。1月8日起,「三九天」正式開啟,一年中最冷的9天來了。
2021年開年,大江南北一起喊「冷」:北京氣溫達1966年以來最低,鄭州迎20年來最低氣溫,杭州、成都、溫州喜提2021年第一場雪……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介紹,目前經歷的正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提醒男女防寒的關鍵部位,並送你一套禦寒攻略。
受訪專家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江海濤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趙豔
男要暖背,女要暖腳
寒邪侵犯體表,最常見的危害是感冒發燒;更嚴重的情況是,寒邪進一步深入,侵襲人體內在臟腑和經絡關節,引發腹瀉、腹痛、關節痛,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由於男女生理特點不同,禦寒重點也有所區別。
男要暖背
在中醫看來,寒邪會損傷人體的陽氣。男性的陽氣比較強,女性的陽氣比較柔弱,所以男性的抗寒能力普遍強於女性。
但男性以陽氣用事,陽氣在體表發揮防護作用。而背為一身之陽,循行於後背的足太陽膀胱經,就像鎧甲一樣保護著內在臟腑。如果忽略背部保暖,寒邪趁虛而入,鎧甲就容易崩塌。
女要暖腳
女性保暖則要重點做好陰經的防護。足三陰經都是起於足下,循行到腹部,所以女性一定要做好下肢和腹部的保暖,以防足三陰經受寒,寒邪順著經脈傳到腹部,可引起一系列疾病。
讓後背暖起來的實用4招
古語有「背者,胸中之府」的說法,背部的保健歷來被醫家們重視,中醫按摩、拔罐、刮痧、捏脊、督脈灸等許多療法,都是在背部進行的。養背護背,對防寒養生非常重要。
1
每天曬曬背
這是最為古樸簡便的延年良方。詩人白居易經常曬後背養生,並留有「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的詩句。
冬天天氣晴好時,可以一邊運動一邊曬太陽,以1小時左右為宜。在曬太陽時,還可以摘掉帽子,讓陽光從頭頂的百會穴進入人體,效果更好。
2
穿件棉背心
防寒外套最好選長款的,另外,建議男性多穿馬甲或棉毛背心保暖背部,不讓後背受風。
3
拍打後背
背部脊柱兩旁共有53個穴位,這些穴位是聯絡臟腑的通路,拍打後背可以疏通全身經絡,調節臟腑功能。
拍打後背有拍法和擊法兩種手法,均沿脊柱兩側進行。前者用虛掌拍打,後者用虛拳叩擊。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輕拍輕叩,接受者可站可臥。
4
適當按摩
背部按摩也是護背的重要方式之一。先將雙手搓熱,置於他人後背,從上而下緩慢用力按摩整個背部,以局部皮膚發熱、發紅為度,每次推按約100~120次,每晚一次或早晚各一次。
做10件事告別手腳冰涼
很多女性都有手腳冰涼的表現,這往往是生活習慣、勞累、養護失宜導致的,可以從起居、飲食、固護內臟、運動等方面進行調養。
1
早睡晚起
冬季主藏,為順應天時,冬天要早睡晚起,睡眠充足才有利於陽氣潛藏,醒後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懶腰、揉揉胳膊和腿腳。
晚起對於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難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別熬夜,最晚23點就該睡覺了。
2
腰部以下重點防寒
冬季寒冷,應注意添衣,預防感冒。保暖的重點部位是頭頸部、背部、手腳,寒多自下而起,所以腰部以下的部位尤其要注意防寒。
3
適當吃些羊肉
冬季,人們通常都食慾旺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也較好,飲食可適當加入高營養、補益力強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動物類食品,對於陽虛寒盛所導致的手足冰涼尤為有益。
4
晚8點左右泡泡腳
泡腳是緩解手足冰涼很有效的方法,在盆中加入40℃左右的熱水,浸過腳踝,浸泡20分鐘,也可加入艾葉、生薑,加強溫經通絡之效。
5
適度運動,不建議出大汗
冬季可以通過跑步、跳繩、體操、太極拳、瑜伽等室內運動,來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讓自己暖和起來。
當然,冬季運動講究「閉藏」,不出汗或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6
穿雙厚底鞋
鞋是直接接觸地面的,如果鞋底太薄,涼氣自然會進入人體。應選擇有一定厚度,且以牛津、橡膠材質為底的鞋,最好墊上鞋墊。
7
藥膳食療
平日煲湯時,可加入少許溫陽益氣之品,如人參、肉桂、鹿茸;也可加入少量補陰之品,如枸杞、桑葚,以防溫補太過而生燥熱。
薑湯蘇葉飲:生薑3克切絲,蘇葉3克,紅糖15克,開水泡服,浸泡10分鐘再服,有溫經散寒、養血和胃的作用。生薑大棗湯:生薑5片,大棗10枚,紅糖15克,每晚開水泡服,可改善陽氣虛弱、手足冰涼。
8
按摩手腳心
寒冷時,相互揉搓手腳心,可改善末梢循環,溫暖手腳。
在最冷的三九天或最熱的三伏天,選擇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中的1~2個穴位艾灸,可振奮臟腑,激發陽氣。但艾灸時要注意遵醫囑,避免燙傷。
9
積極調整心態
心情鬱結、過於焦慮,可致肝失調達、氣機不暢,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手足冰涼。所以,冬天要注意調暢情志,勿擾動陽氣的潛藏。
10
必要時就醫
若手足冰涼症狀較重,出現寒厥、熱厥或症狀不能緩解,應及時就醫,排除病理因素影響,積極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