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空局發現人類首個小行星著陸器掉坑裡了

2021-01-08 快科技

歐洲空間局菲萊著陸器已經登陸彗星一周年了,科學家近日重建了菲萊著陸器的登陸圖像,發現著陸器最後掉到了一個坑裡,降落過程持續了數個小時。近日,歐洲科學家開發一種可視化的數據模型,可以研究菲萊著陸器的降落過程,結果發現菲萊著陸器三次與周圍峭壁碰撞,但最終還是成功降落了。這些數據來自探測器的傳感器記錄,有助於科學家建立飛行和反彈動力模型。

可視化的著陸過程暗示菲萊的降落並不輕鬆,目前這些數據有望解釋菲萊著陸器未來的命運。在第一次觸地後,探測器開始旋轉,並與周圍的峭壁碰撞,然後著陸繼續下跌,最終停留在目前的位置上。著陸器的支架並沒有全部支撐到地面,但是在第二次的著陸過程中,三個著陸支架都接觸到了地面。著陸支架上的傳感器信號給出了壓力值,最後降落的地點並不理想,缺乏光照。

羅塞塔目前的發現比較驚人,比如我們知道彗星上還有氧氣,這是第四種常見的氣體,其他成分為水蒸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氧氣在彗星上還較為活潑。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小行星著陸:NASA深空探測器成功在小行星本努星著陸
    (April 2015),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50 (4): 834–849, Bibcode:2015M&PS...50..834L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於美國時間2020年10月20日下午,在小行星本努(英文名:Bennu)上進行了歷史性著陸,並在小行星上收集到60克土壤樣本將返回地球。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1、首次發射便要一次實現「繞落巡」,攜帶了火星軌道器及火星車。(緩衝吸能材料)的緩衝作用實現火星車著陸火星。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趕在美國之前奔向火星
    長徵五號發射CG「天問一號」是我國首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任務,但不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我國首個火星車「天問一號」的任務很多,主要包括研究火星大氣、地表形態、地質結構、礦物分布、水源查找以及尋找生命跡象等。為人類未來登陸火星、開發火星做準備。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火星探測任務,在國際上展開廣泛的合作。
  • 小行星紅色物質之謎——日本探測器著陸「龍宮」的瞬間
    這顆有潛在危險的近地小行星被人類稱之為「Ryugu」(龍宮),彼時它正在一個穿過地球和火星軌道,圍繞太陽運行周期為16個月的橢圓軌道上。在2019年著陸到「龍宮」上之前,日本的小行星取樣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度過了長達5年的漫長旅程。視頻顯示了「隼鳥2號」探測器著陸到小行星上的瞬間,它將收集小部分巖石體樣本帶回地球。
  • 歐空局再確認:七千分之一概率,但這顆小行星今年不會撞擊地球!
    歐洲航天局(ESA)和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得出結論,2006QV89小行星今年不會發生碰撞,而且未來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極其渺茫,這是已知的首個通過「非探測」排除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案例。太陽系無數小行星來來去去,確實經常讓天文學家感到沮喪。
  • 美國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日本已成功,中國何時能做到?
    早在2019年11月13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就已經完成登陸龍宮星、採樣的任務,並點亮最先進的離子推進器開始返回地球。並且2003年日本的「隼鳥號」就已成功登陸小行星25143並利用離子推進器於2010年返回地球。
  • 歐空局計劃就地利用月壤,建造永久性月球基地
    人類正返回月球,這一次,我們計劃留下。但是,對於長期的太空任務,太空人需要基礎設施來生存和工作,移動,與地球交流,以及產生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氧氣和水。從地球上奪走所有這些基礎設施可能要昂貴得令人望而卻步。相反,我們需要想辦法使它在現場。歐空局的發現和準備支持了許多研究,以探索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使用本地材料建造基礎設施和生產便利設施稱為就地資源利用(ISRU)。
  • 僅距離75米,美國深空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中國何時能做到?
    早在2019年11月13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就已經完成登陸龍宮星、採樣的任務,並點亮最先進的離子推進器開始返回地球。並且2003年日本的「隼鳥號」就已成功登陸小行星25143並利用離子推進器於2010年返回地球。
  •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歐空局蓋亞衛星空間天文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通過對超過10億顆恆星進行高精度測量,構建我們銀河系的三維地圖。然而,在繪製遙遠恆星地圖的旅途中,蓋亞正在給離我們太陽系家更近的一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精確繪製恆星圖,蓋亞衛星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丟失」的小行星。利用恆星發現小行星:蓋亞衛星通過重複掃描整個天空來繪製銀河圖。
  • 利用遙遠的恆星,追蹤太陽系的小行星,不愧是歐空局的老蓋亞
    歐空局蓋亞衛星空間天文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通過對超過10億顆恆星進行高精度測量,構建我們銀河系的三維地圖。然而,在繪製遙遠恆星地圖的旅途中,蓋亞正在給離我們太陽系家更近的一個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通過精確繪製恆星圖,蓋亞衛星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丟失」的小行星。利用恆星發現小行星:蓋亞衛星通過重複掃描整個天空來繪製銀河圖。
  • NASA首個小行星樣本採集返回任務正式確定著陸地點 中文名叫「夜鶯」
    該地點有許多細粒物質,這些物質很容易就可以被太空飛行器的採樣機制採集到;此外,夜鶯這個地點靠近本努的北極,那裡的溫度在億萬年中都保持著相對較低的水平,因此,那裡的泥土和碎石的變化要比小行星赤道附近物質的變化更小,這增加了太空飛行器在那裡收集到原始有機物和水合礦物的可能性。洛雷塔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夜鶯這個著陸點確實是有很多深色物質,這很可能是有機物的跡象。
  •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太空飛行器在火星表面發現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太空飛行器在火星表面發現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歐空局的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太空飛行器發現了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它讓科學家們了解了這顆紅色星球上的遠古時代。歐空局將這種重疊的隕石坑的形成描述為「特別不尋常」。它位於Noachis Terra,一個被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坑轟擊的區域,可以追溯到大約40億年前。三個隕石坑中最大的隕石坑直徑達28英裡(45公裡)。
  • 歐空局籤署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
    該公司將展開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這家名為「清潔太空」(ClearSpace)的公司計劃於2025年發射一顆特殊衛星,用於清理地球軌道上的太空碎片。歐空局網站援引他的話指出:「我們顯然需要一輛』拖車』,將失效衛星從擁堵的地方移走。」清理工作將如何進行?
  • 小行星探測最發達的國家為何是日本?|億歐全球視角
    對於未知的宇宙,人類無法容忍自己的無知。人類對小行星的探測活動已有30餘年。最初,人類只能依靠望遠鏡、攝影技術來發現和觀測小行星。而現在,深空探測技術、無線電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人類認識它們。目前,小行星已被建議作為未來的地球資源來使用,且小行星探測作為一門難度極高的綜合基礎研究學科,其本身也具有巨大的科學意義和工程價值。探測小行星的意義何在?
  • 嫦娥五號正在月球「挖土」,人類還獲得過哪些星球的「土」?
    當地時間12月1日晚,歐洲空間局(ESA)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的消息,並向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祝賀。在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中,歐空局通過其全球跟蹤站網絡為嫦娥五號提供了技術支持。在嫦娥五號發射之後,歐空局位於法屬蓋亞那的庫魯地面站曾對其進行了數小時的追蹤。在嫦娥五號返回地球之時,歐空局將通過位於西班牙的馬斯帕洛馬斯地面站接收信號。
  • 歐空局發現火星上的三個罕見重疊隕石坑,揭示該行星的神秘過去
    歐空局的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太空飛行器發現了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它讓科學家們了解了這顆紅色星球上的遠古時代。歐空局將這種重疊的隕石坑的形成描述為「特別不尋常」。它位於Noachis Terra,一個被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坑轟擊的區域,可以追溯到大約40億年前。
  • 隼鳥2號探測器再次著陸小行星「龍宮」,它會帶給人類哪些驚喜?
    宇宙浩瀚廣闊,有著無數的大小星系,而太陽系只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可太陽系不是一個普通的星系,因為它誕生了地球這顆智慧文明星球。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也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生命。科學家研究發現,最有可能存在太陽系早期物質的只有一些小行星,彗星等。這類小行星個頭小,沒有大氣層直接暴露在太空中,所以它們無法形成自己的生態環境,即使過去了幾十億年,它們仍然可能還保存著太陽早期的物質構成。太陽系的小行星非常多,日本科學家將目光放在了一顆名叫「龍宮」的小行星上,這顆小行星距地球約3億公裡,它上面仍然保存著太陽系早期的物質構成。為了探索龍宮小行星。
  • 美國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到底是啥樣的?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2日消息,北京時間9月9日上午7:05,美國宇航局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開始了一段探尋太陽系早期歷史的漫漫徵程。
  • 「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近地小行星Ryugu星短暫著陸
    當日本航空宇宙探索機構的「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近地小行星Ryugu星上短暫著陸時,科學家們注意到小行星表面有兩種不同顏色的物質。一種紅,另一種藍。現在,根據對宇宙飛船捕捉到的觀測結果的新分析,科學家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 細數半個世紀以來折戟火星的「登陸者」
    自1971年以來,人類向火星及其衛星表面發起了17次登陸任務,只有7次完全成功,而這7次均是美國宇航局的火星登陸任務。下面這組組圖細數半個世紀以來,那些在火星表面折戟的人類「登陸者」。蘇聯首個登陸的火星2號著陸器重1210千克,配備了用於測量火星大氣成分的質譜儀,2個360度全景攝像機,溫度、氣壓和風力風向傳感器,還有用於探測火星地表化學性質和結構的儀器,其中包括一個用於尋找有機物質和生命跡象的機械鏟。通過倉頂的4根天線,著陸器可以和軌道飛行器進行無線通訊。工作期間整個著陸器的能量來源是由軌道器提前為其充電的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