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被更多的欲望所驅使,讀書,升學,買房,結婚,生孩子,升職加薪,贍養父母等等,每天都好像有幹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時很多人就會開始抱怨:我太難了,我好煩啊,我好痛苦……等等,當一些負面情緒傳遞出來的時候,就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厭煩,甚至開始大吼大叫摔東西,甚至會將這種失控的情緒蔓延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衝突就此展開,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如何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人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們要進行各種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依賴,雖然你可能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但是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和關心別人,努力幫助對方能夠成長並且去儘可能地發展自己。
根據薩提亞女士提出的5種溝通模式,這種經常抱怨的人被稱為責備模式反應,指責型的人往往忽視他人的存在,眼中只有自己和所處的情境。
他的口頭禪是:你應該怎麼樣?,你怎麼回事?你從來沒有做對過一件事…等等;
情感反應:身體僵硬緊繃,面無表情,肌肉緊張;
行為:表現出攻擊,批評,命令,尋找錯誤
感受:憤怒,孤立無援
認知:我不相信你會看到我,我只有大聲吶喊你才能看到
渴望: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接納,自由,所以長大後會向別人索取,而且是加倍索取。我們去探索過去的經歷,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到背後的意義,覺察,反省和總結,從而更好地活在當下。
面對指責型的人,我們首先要肯定他的優勢,比如有原則,是性情中人,有力量,能幹。然後幫助他去發現他人,照顧對方的感受,可不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去和對方溝通,學習一致性表達,看到他背後的渴望。最後讓他嘗試和自己連接,比如去爬山,徒步,冥想,聽音樂,找朋友聊天。如果有條件,最好可以找專業人士,比如心理諮詢師。
最後分享薩提亞女士的一首詩《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你超理智,我體會到你的脆弱和害怕,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我不再攻擊,我知道,當我不再傷害自己,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我放下武器,敞開心,當我的心柔軟起來,便在愛和慈悲裡,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我只需要看到自己,接納我還不能做的,欣賞我已經做到的,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