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飲食報告出爐!中餐再遭痛批:造成的死亡居世界第一!

2021-01-10 網易

  

  來源:澳大利亞(AustraliaInc)

  導讀:據《柳葉刀》統計,光是2017年一年,因為高鈉飲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萬,因為雜糧吃太少而死亡的也有300萬,還有200萬因為水果沒吃夠而亡,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飲食問題導致的,在中國,這個比例更高。

  近日,《柳葉刀》發布了全球飲食領域的首個大規模重磅研究——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

  

  這項統計時間跨度近30年的大型研究不僅前所未有,還得出了不少讓人震驚的結論,其中包括:中國因為飲食結構而導致的死亡率和疾病發生率,竟然比美國高了許多!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國是個「萬物皆可炸」的高糖高油飲食地區,我們竟然能比他們更不健康,問題出在哪裡?

  01

  中國是吃飯思路錯誤的重災區

  先來看看因飲食結構問題引發的死亡率的世界形勢圖——

  

  紫色塊是地球上飲食結構引發死亡率最低的區域,實際上,雖然都是紫色,我們旁邊的日本和韓國是真正在數值上最低的區域,比歐洲的紫色地區更低。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倒數第二檔,橙色塊,看上去似乎比蒙古和俄羅斯等橙紅色國家好些。但是……2017年的統計結果顯示,並沒有好多少。

  《柳葉刀》在原文中連cue中國兩次,指出,在2017年的統計中,中國因為飲食結構問題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國中的第一名。

  

  《柳葉刀》原文

  而同在東亞的日本卻有著最低的飲食結構造成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糖尿病死亡率。

  02

  最大殺手不是糖和脂肪

  這次的統計給出了一個與我們日常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顛覆性結果,全球範圍內每年造成上千萬人死亡的錯誤飲食習慣並不是糖和油脂吃太多,而在於鈉、雜糧和水果——

  

  飲食結構問題導致死亡的統計表,前三位分別是高鹽、低雜糧和低水果飲食

  據《柳葉刀》統計,光是2017年一年,因為高鈉飲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萬,因為雜糧吃太少而死亡的也有300萬,還有200萬因為水果沒吃夠而亡,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飲食問題導致的,在中國,這個比例更高。

  而那些被我們日常警惕的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甚至反式脂肪,反而在死亡貢獻裡排行靠後。即便在DALY(失能調整生命年,用于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統計中,它們的排名也是靠後的……

  

  造成疾病負擔的前三位順序略有調整,但還是低雜糧飲食、高鈉飲食和低水果飲食。

  飲食結構問題造成的主要疾病有三:心血管疾病、腫瘤和2型糖尿病。也主要是這三種疾病最終導致了大家因為吃飯方案不正確而死亡。

  03

  中國的死亡率為啥這麼高

  《柳葉刀》統計了不同地區的各項飲食狀況達標情況,其中,東亞地區因為將日韓單獨計入了「高收入亞太地區」板塊,所以基本上可以視為以中國為主的數據。

  1.致死重災區,鈉超標

  

  最頂上的灰色條代表全球平均水平,第二個紫色條是東亞的數據,基本上可以看做中國的數據。虛線代表底線,綠色線和區間是最佳推薦區間。高鈉飲食作為殺手榜上第一把交椅,導致中國連續在死亡率上被cue,似乎也不奇怪了。

  2.水果不足要命

  在每日水果攝入量方面,東亞數據依然疲軟,沒達到及格線(虛線推薦的每天100克),更別說最佳推薦量250克了。不過全世界各地區都沒達到最佳推薦量。

  

  日韓等高收入鄰國勉強達到了及格線。

  3.雜糧量也沒及格

  和水果一樣,數據顯示,咱們雜糧攝入量也低於及格線,第三條超過的是東南亞地區,日韓地區這次過了及格線。

  

  同樣,全球都沒達到推薦最佳攝入量。

  看完上面三個,可能大家會有點奇怪,日韓也沒和我們天差地別嘛怎麼就是我們死亡率最高日本死亡率最低了呢?

  有相當大的原因可能在下面這張圖裡。

  

  這張圖是每日攝入omega-3脂肪酸的統計,唯一一個飆進綠色區域還超過表格上限的那條紅色條,就是日韓的數據。

  在這方面,他們輕鬆的超過了澳大利亞、西歐和北美,更不要說離及格線還遠得很的中國了……

  而且其實在少吃加工肉類、少喝含糖飲料和少吃反式脂肪方面,日韓做得比中國要差一些,見下圖——

  

  從左到右四張表,分別統計的是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反式脂肪的平均每日攝入量,除了紅肉中國數據較高外,其他三項中國都比日韓為主的高收入亞太地區數據低。

  順帶一提,最後一個紅色條是高收入北美地區,每項都比中國更高,但是他們的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比中國少。

  04

  我們應該怎麼吃?

  知道原因了,對症糾錯也不難。《柳葉刀》甚至在文章中直接附上了各種食物的推薦量,大家完全可以照著計劃一下。

  1.減少食物中的鹽

  我們飲食中的鈉攝入,大部分來自食用鹽。所以,少吃鹽,有意識的避開過鹹的食物,做飯少放鹽,能大大降低鈉鹽攝入。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攝入鹽少於6克,《柳葉刀》表中要求更嚴格,認為最佳標準在3克左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項針對2.8萬餘名人的「中國城市居民鹽相關知信行調查」顯示,72.7%的學生每周至少吃一次加工食品,只有1%的人能分辨出哪些是高鹽食品,1/4的成人沒聽說過低鈉鹽等,老百姓對高鹽食物和高鹽調味品的認知普遍較低,更缺乏主動控鹽行為。根本原因與國人過於追求「口味、口感」有關,忽視了健康和營養,可見我國限鹽形勢還很嚴

  軍事醫學科學院營養學教授程義勇結合生活中的限鹽經驗,給出了以下建議:

  1.買東西前,先看鈉含量。平時購買食品時,要養成看產品包裝上營養成分表的習慣。營養成分表上會標註食品的鈉含量,鈉含量低也就意味著食物含鹽較少。

  2.家中備個鹽勺。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市面上的鹽勺,一勺就是2克,每人每天就是3勺鹽。按做一個菜放一勺鹽計算,對一個三口之家來說,每天每餐如果做3個菜,就可以計算和控制好每個菜的用鹽量。每個人每道菜最多吃1/3,才可保證鹽攝入量不超標。同時提醒,醬油、味精等調料也含鹽或鈉,若放了就應減少用鹽量,以免鹹味疊加。

  3.用天然食材替代。烹飪時,除了用鹽,還可用香菇、香菜、白糖、醋、洋蔥等提味,儘可能減少放鹽量。

  4.選低鈉鹽。低鈉鹽適當降低了食鹽中的鈉含量,增加了鉀含量,是普通健康人群的優先選擇。需要注意的是,低鈉鹽並不等於低鹽,有腎臟疾病的人,還要注意鉀過高帶來風險。

  5.避開隱形鹽。少吃含鹽量高的加工食品,糕點類、醃製品都是含鹽大戶。

  6.小孩老人吃鹽格外注意。控鹽從娃娃抓起,嬰幼兒食物中,最好不要放鹽,這樣孩子長大後口味就會比較淡;老人由於味蕾敏感性變差,口味變重,容易多吃鹽,因此家人要注意勸導。

  2.增加水果攝入

  《柳葉刀》對水果的推薦量是每日250克左右。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副主任馮翔認為,國人水果攝入量少與傳統的飲食文化有關,水果並不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膳食組成。

  國人增加水果攝入量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堅持每天吃。膳食指南推薦,我國成人每日應攝入水果200克~400克。大概每天一個蘋果搭配一個橙子或者香蕉,或者是200克的葡萄加上一個雪梨。

  其次,吃夠彩虹色。每天吃的水果顏色越多,攝入的營養成分越豐富。不僅要選用草莓、西紅柿等「護心專家」,橙黃色的橙子、檸檬,還要搭配葡萄、黑莓等紫藍色水果。最好做到每天兩種及以上的水果,每周可以更換水果種類。

  最後,選對時間吃。晚上儘量少吃水果,食用時間以飯後1~3個小時為宜,不宜空腹吃。此外,一些特殊人群在食用水果時要有所注意。

  另外,糖尿病患者首選西瓜、蘋果、獼猴桃等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建議每天攝入的量為100克~200克;肥胖者少吃榴槤。

  3.雜糧替代精米白面

  每天125克雜糧看著不多,但是全球各區域竟然都差得遠這就很驚人了。對於中國人來說,將食物中的精米和白面替換為雜糧應該是可以接近這個目標的,而且精米白面在飲食健康方面評價就不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攝入全穀物及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但不同年齡段人群粗糧的攝入有所差異。

  嬰幼兒

  嬰兒滿6月齡時,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對發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樣化食物,此時,可適當添加小米等精細的粗糧,和大米熬成粥或磨成粉拌在米糊中。推薦粗細搭配食用,每周1~2次即可,逐漸過渡到一周3~4次。

  

  學齡前

  大約六歲時,孩子第一顆恆牙萌出,但咀嚼能力僅有成人的40%,咀嚼和消化能力仍有限。建議學齡前兒童添加粗糧時,家長對粗糧進行細作,把粗糧磨成粉、壓成泥、熬成粥或與其他食物混合加工成花樣翻新的美味食品,如將雜豆磨成粉,與小麥粉按1:2或1:3的比例混合,製成花卷、雜糧包等,這樣既能提高孩子對粗糧營養的吸收,又能滿足孩子的胃口。粗糧雖好,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入量要控制在35克以內。

  

  兒童少年期

  在整個兒童少年時期,生長發育不斷進行,許多重要器官和組織都在積極地發育中,對於鈣、鐵、鋅等礦物質的需求量要略高於成年人。雜豆類等含鐵高,穀類胚芽、麥麩等富含鋅,如果只吃精加工穀物容易導致維生素B1缺乏。因此,日常膳食要做到食物多樣,粗細搭配。但攝入過多粗糧,膳食纖維會干擾人體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植酸與鈣、鐵、鋅等螯合成植酸鹽,不能利用,因此兒童少年時期每天吃粗糧不宜超過100克。

  

  青壯年時期

  作為一生中最寶貴的時期,青壯年不注意愛惜自己的身體,各種疾病很快就會找上門。健康飲食,平衡膳食是預防各種慢性疾病的關鍵方法之一。增加全穀物的攝入可降低2型糖尿病、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膳食纖維的增加對預防肥胖等具有潛在益處。雜豆類含有豐富的鉀和膳食纖維,對防治高血壓很有幫助,要適當多吃。因此,青壯年每日要保證一定量粗糧的攝入,最好能保證在150~200克之間,並且要經常換著吃。

  中年

  人到中年,有些慢性疾病開始出現,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等。三價鉻複合物作為葡萄糖耐量因子有利於提高糖耐量;釩能影響胰島素的分泌,促進脂肪組織中葡萄糖的氧化和運輸及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異生,保護胰島功能,這些微量元素都存在於全穀物中。但粗糧多屬於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對於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患者而言,每周吃粗糧的頻率不超過3次,每次控制在100克以內。

  老年

  推薦老年人群每天吃150克左右的穀物,以全穀物為主。考慮到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建議將全穀物磨成粉食用。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高,建議日常多食用燕麥。研究表明燕麥含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降血脂的效果最好。同時薯類具有降低大便幹硬、排便困難發生率的作用,因此,老年人群首選燕麥、薯類作為日常粗糧的攝入。

  此外,大家還是要堅持原有的健康習慣,正確的吃飯,好好鍛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血壓升高是全球人口死亡首要因素
    原創 燕聲 保健時報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吸菸是國人「第一殺手」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首要因素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血壓升高是全球人口死亡首要因素,吸菸...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吸菸是國人「第一殺手」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首要因素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日前,《柳葉刀》雜誌發布了全球疾病負擔2019最新報告。報告指出,自1990年以來,由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所致疾病負擔比例明顯上升。從1990年佔全部負擔的21%,提高到2019年佔全部負擔的34%。報告還顯示,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頭號罪魁,吸菸是中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
  • 中餐世界觀丨億歐2019全球餐飲創新大會加拿大站啟動!
    人臉識別、大數據、智慧門店等新科技、新理念正在跟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發生奇妙碰撞,越來越多的餐企,開始選擇加入第四次「中餐出海」的大部隊。據世界中餐聯合會統計,海外中餐廳約有60萬家,涵蓋了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中餐企業已走上了全球化的徵途,但連鎖發展模式還在探索期,出海中餐廳大都停留在10家店以內規模,政策法規、食品安全、飲食習慣等因素都成為出海中餐廳規模化擴張的絆腳石。
  • 中國食鹽量世界第一 「高鈉低鉀」遭痛批
    近日,《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AHA)》發表了一個由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學院領導,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資助的關於中國鈉與鉀攝入量的問題的研究(小編內心os:天哪嚕,英國美國聯合起來研究中國啦~),研究指出,中國各年齡層的鈉攝入量均超出推薦值87 mmol/d(<5 g鹽,每1g鹽中約含0.39 g鈉,再換算一下就是17 mmol鈉)兩倍,
  • 繼聯合國點名狠批後,澳方再遭氣候峰會禁言,澳媒:已被世界拋棄
    氣候問題和空氣汙染是全球急需共同解決的問題。但多年以來,抱有私心不願籤署或者任性退出的不僅美國,還有澳方對於全球環保工作也從來「不上心」而飽受他國批判。 畢竟作為全球煤炭出口最多的國家,莫裡森政府顯然有自己的盤算。而莫裡森萬萬想不到的是,繼上次被聯合國點名痛批之後,這次澳方直接被氣候峰會禁言了。
  • 報告稱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比超腦血管病 躍居第一
    該資料庫的最新報告顯示:從2008年~2010年,這7000多萬監測人群中,每年病傷死亡人數都在42萬人以上,其中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病是罪魁禍首,兩者造成的死亡人數均超過10萬人。分別是24.1%和22.4%。
  • 2018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出爐
    2018年9月12日,牛逼的CA雜誌(影響因子:244.585)終於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全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3322/caac.21492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和死亡分布情況研究估計,2018年,全球範圍內將會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表1為各類癌症的新發病例和死亡情況。
  • 溫州疾控中心公布2014年居民死亡疾病譜 惡性腫瘤死亡率居首
    浙江在線04月29日訊認識死亡,或能令人們更好地正視生命的價值。昨日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2014年度溫州市居民死亡疾病譜:全市共報告死亡人數43175例,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居死亡疾病譜前三位。去年,甲狀腺癌是女性群體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心腦血管疾病是65歲以上老年群體的首位死因。
  • 中天電視臺關閉成定局 韓國瑜痛批「七個小矮人摧毀臺灣新聞自由」
    臺海網11月19日訊 據臺媒報導報導 在臺灣立場偏藍的中天新聞臺執照換照審查,17日結果出爐,民進黨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NCC)」7位「委員」全數投下反對票,中天新聞臺換照闖關宣告失敗,關臺幾成定局。
  • 中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5大致癌因素,大部分可避免
    一、全球癌症報告出爐,中國數據驚人 2018年末,IARC(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公布2018年全球癌症報告,報告中顯示,在過去一年,新增的癌症患者達1810萬人,因為癌症而逝世的人數達到960萬。報告還表明,全球範圍,每5個男人中或每6個女人中,就有1人會在一生的某個時刻患上癌症。
  • 2020全球生活質量排行榜出爐,加拿大又拿第一!
    在剛剛新鮮出爐的2020年全球生活質量評選中,加拿大勇奪世界第一! 此次結果由US News & World Report評選,依據的是對全球36個國家20000多人進行的調查,將總共73個國家進行了排名。
  •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的4%,《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
    11月26日,《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2020年是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一年,《報告》的發布,將成為展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的重要平臺。【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上海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前瞻布局。以大科學設施集群為載體,搭建與全球科技對話的窗口。
  • 美國06年商學院排名報告出爐 密西根大學居榜首
    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6日  密西根大學成「香餑餑」  美國2006年商學院排名報告出爐  Ronald Alsop/文 華寶/編譯  「2006年美國頂級全國性商學院」的排名榜新鮮出爐  其他兩個排名榜(地區性商學院和國際性商學院)也出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情況:兩家不太知名的新星,分別在地區性和國際性商學院排名榜中居首:亞利桑那州的雷鳥商學院,在美國地區性商學院排名中,由去年的第四位升至今年的第一位;西班牙巴塞羅納的ESADE商學院,則在今年的國際性商學院排名中奪魁,領先於所有歐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的其他商學院。
  • 2017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出爐:香港超紐約居首 亞洲增速最快
    2017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出爐:香港超紐約居首 亞洲增速最快  olivia chan • 2018-09-17 11:46
  • 印尼空難死亡人數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印度尼西亞位於東南亞地區,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地圖這麼多人居住在島上,公路、鐵路交通基礎設施不發達。再加上旅遊業的發展,印尼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快速增長的航空市場。航空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空難事故也觸目驚心。2018年,一架737 Max飛機,因防失速系統發生故障,墜入爪哇海,機上18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由此拉開了波音737 Max飛機停飛的大幕。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我國每五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於腦卒中,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反映我國卒中流行狀況和住院疾病醫療質量等診療水平和住院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我國卒中防治相關情況引發關注。
  • 氣候報告新鮮出爐:全球變暖造成的災難無法防止
    據俄羅斯衛星網24日報導,世界氣候與安全中心的安全、軍事和情報小組的一份新報告發現,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上升,氣候變化可能對「安全環境、基礎設施等」構成巨大威脅。根據2月24日的一份報告稱:「即使在全球氣候變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世界上每個地區在未來30年都將面臨嚴重的國家和全球安全風險。」報告還指出:「在21世紀,更高水平的氣候變暖將帶來災難性的、可能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安全風險。這些風險包括破壞各國經濟穩定、地區不平等,對民用和軍事基礎設施以及水資源造成負面影響。
  • 疫情以來世界「最貴」城市排名出爐:巴黎香港蘇黎世並列第一
    疫情以來世界「最貴」城市排名出爐:巴黎香港蘇黎世並列第一 2020-11-20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WHO 最新癌症報告:乳腺癌取代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全球最新癌症數據。乳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根據 IARC 最新數據,全球新增癌症人數共計 1,929 萬人左右,中國新增癌症患者 457 萬人,佔比 23.7%,成為癌症新增人數最多的國家。
  • 全球患癌人數增長 肺癌死亡人數最多
    亞洲是重災區報告指出,罹患癌症或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住在哪裡。全球近半數新增癌症病例和超過半數癌症死亡病例來自亞洲,亞洲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60%。但美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其癌症發病率佔全球總數的21%;死亡病例佔全球總數的14.4%。不過,美洲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