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XS技術100問之:如何由蛋白質原子模型計算理論散射曲線?

2021-02-15 生物小角

參考文獻

[1] Daniel K. P. et al. Reconstruction of SAXS profiles from protein structures.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3, 8(11): e201308006

[2] Knight C.J. & Hub J.S. WAXSiS: a web server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AXS/WAXS curves based on explicit-solvent molecular dynamic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43(W1):W225–W230.

[3] Svergun D.等,生物大分子溶液小角散射理論、計算與應用,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4] Svergun D. et al. Crysol-a program to evaluate X-ray solution scattering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from atomic coordinates.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1995,28, 768-773

[5] Schneidman-Duhovny D. et al. Accurate SAXS profile computation and its assessment by contrast variation experiments. Biophysical journal.2013,105(4): 962–974.

[6] Poitevin F. et al. AquaSAXS: a web server for computation and fitting of SAXS profiles with non-uniformally hydrated atomic model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1,39:W184-W189.

[7] Grishaev A. et al. Improved fitting of solution X-ray scattering data to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ensembles by explicit water model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44):15484–15486.

[8] Virtanen J.J. et al. Modeling the hydration layer around proteins: applications to small- and wide-angle X-ray scattering. Biophysical journal. 2011,101(8): 2061–2069.

相關焦點

  • 分子重構技術_4. 串珠模型重構
    原文連結:https://bioxtas-raw.readthedocs.io/en/latest/saxs/saxs_bead_models.html翻譯:劉廣峰這是RAW-BioSAXS的第四篇。本教程介紹了根據SAXS數據重構大分子形狀的串珠(虛擬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實踐。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預測物質的性質,為分子設計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模型的正確性。盧瑟福——行星軌道式原子核殼模型(盧瑟福在其學生蓋革、馬斯頓的α粒子散射實驗之後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原子核區域,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高速運動
  • 分子量計算
    如果測量了已知分子量和濃度的參比樣品,則可用於校準具有已知濃度(假設參比樣品與樣品的對比度一致)的任何其他散射曲線的分子量[1]。分子量計算如下: 由於Qp由0到∞的積分確定,因此實際積分必須以某種方式近似。有多種方法,包括在ATSAS datmw程序中實現的「Porod」和「 Qp」方法。RAW使用文獻[2]中所述的SAXSMoW 2方法,該方法根據散射曲線中可用的數據範圍將校正因子應用於Porod體積。然後,將平均蛋白質密度用於計算分子量。如果已知大分子更精確的密度,則可以提高該方法的準確性。
  • 超強耦合的少光子散射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石弢與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低維波導系統中與量子發射子具有強相互作用的少光子散射問題。他們通過散射理論的解析計算和密度矩陣重整化群的數值計算給出了光子輸運性質(光子的透射率與反射率)以及量子發射子的自發輻射性質。相關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20, 153602 (2018))上。
  • 實驗室SAXS儀器對HAS蛋白進行SEC-SAXS聯用
    利用現代實驗室SAXS儀器的高通量,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好信噪比的蛋白質散射數據。單體峰位由灰色虛線表示。單體洗脫前的峰對應不同的低聚物SAXS測試是使用安東帕SAXSpace儀器進行的。表2總結使用的實驗參數。
  • DENSS:直接從溶液散射數據確定電子密度
    一維球面平均值是通過平均對應於相同q殼的所有網格點的強度來計算的(圖1)。然後,通過用實驗強度與計算的強度差值的均方根來比較匹配程度,在此過程中會縮放q殼中所有網格點的結構因子增加匹配度。實際上,這會在保留相位的同時縮放振幅。最後計算3D結構因子的傅立葉逆變換,以獲得新的電子密度圖。所得的電子密度圖具有與實驗數據完全匹配的散射曲線。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湯姆遜有了電子這一大發現之後,人們終於可以開始討論,原子究竟擁有著怎樣的結構。190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氫原子大約是由500個電子所組成的。三年之後,湯姆遜又提出,氫原子是由1000個電子所組成的。總的來看,這兩種模型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電子到底有多少。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190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氫原子大約是由500個電子所組成的。三年之後,湯姆遜又提出,氫原子是由1000個電子所組成的。總的來看,這兩種模型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電子到底有多少。但它們卻存在著兩大致命問題,首先就是,原子本身是電中性的,而電子是帶負電的,那麼是什麼在原子內部提供正電來中和電子的負電呢?
  • 速度提高100萬倍,哈佛醫學院提出可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新深度模型
    蛋白質結構預測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大難題。近日,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胺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準確率可媲美當前最佳方案,但預測速度提升了100萬倍。生命所必需的每一次基礎生物學進展幾乎都是由蛋白質帶來的。
  • 非彈性X射線散射:探測氣相原子分子電子結構的新工具
    該綜述首先簡述了IXS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分類,隨後給出了NRIXS散射的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由NRIXS方法所測原子分子的微分散射截面與其基態和激發態形狀因子平方、康普頓輪廓和光學振子強度之間的關係。緊接著詳細介紹了NRIXS實驗方法,重點介紹了如何絕對測量微分散射截面及其與相關物理量之間的轉換關係。
  • 高中物理 | 18.2原子的核式模型詳解
    在湯姆孫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核均勻分布在整個球內,電子鑲嵌其中。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 α 粒子散射實驗。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原子核的電荷和大小根據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和 α 粒子散射的實驗數據,可以推算出各種元素原子核的電荷數,還可以估計出原子核的大小。
  • 【每周三題】高三【138】由一道模擬題討論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模型建構
    【問題1】    (選自2020西城一模20)二十世紀初,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改變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實驗發現,絕大多數 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超過90°)。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顧名思義,「行星繞日」模型裡一定會有和行星、恆星相類似的成分。「行星繞日」模型裡的「行星」指的是電子,而「恆星」指的是原子核。「行星繞日」模型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一種模型,盧瑟福提出這個模型是基於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提出的。這個模型能夠合理的去解釋一些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 中子散射:先進技術天地寬
    這個波長和一般物質中原子之間的距離相當,因此它可以用來量度原子的佔位位置。而這種波長的中子,其運動能量又和原子的振動、分子旋轉等運動狀態的能量相當,所以它又可以用作揭示原子、分子運動狀態的工具。因此,中子不但可以告訴我們「原子在哪裡」,還可以告訴我們「原子在做什麼」,能同時提供這兩方面知識的只有中子。    利用中子測定物質微觀結構的實驗方法稱為中子散射或中子散射技術。
  • 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中子散射少見地匯聚著現代物理的三個主要領域:凝聚態、粒子物理和原子與光學物理。它的基本原理植根於凝聚態物理,技術手段依賴實驗粒子物理,實驗方法類似原子與光學物理。至2012年,全球約11%的電力由核反應(裂變)堆產生(相應的水電比例約為16%);圍繞中子的產生、控制、探測和屏蔽而產生的科研與技術進步,也成為核科學與技術的核心內容。 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作用模式:重力、電磁場、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在他老人家眼裡,原子大概就是水了。泰勒斯也是單身狗的鼻祖。年輕時,他老媽逼婚,他說,時辰未到。年老的時候,他老媽再逼婚,他說,時辰已過。科學兼哲學之祖度過了何其悲慘的一生!道爾頓說,原子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實心球體,同種元素的原子是相同的,如體積、質量以及化學性質等,但不同元素的原子是不同的;化合物是由兩種成兩種以上元素的原子組成的,在化合物中,任意兩種元素的原子數之比不是一個整數就是一個簡單的分數;化學反應就是不同原子的分離、結合成重新組合,而沒有原子的創生或消失。道爾頓的模型,我們到現在還在用。
  • α粒子散射實驗
    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用ROC曲線解析預測模型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討論如何使用每個數據科學家應該熟悉的經典工具來評估預測模型:接收器操作特性(ROC)曲線。說明性實例:預測冠狀動脈疾病我在這篇文章中使用的數據集來自Bom等人對「疑似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冠狀動脈斑塊形態的靶向蛋白質組學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