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肆意竊取別國信息和數據,危害別國主權和安全,一邊卻偽裝成受害者,四處散播謠言,製造對抗,澳方上演一出出『賊喊捉賊』的鬧劇,完全喪失了起碼的底線。」
——《環球時報》
最近,」澳大利亞對華間諜活動曝光「引發熱評,萬幸其行徑被中方及時識破,否則後果嚴重。
這讓我想起歷史上幾次有名的高科技竊聽事件。二戰後期,蘇聯和美國相互之間搞諜戰,各出奇招,最有名的那次非「金唇」莫屬。熟悉歷史的很多朋友對此可能並不陌生,具體是這麼個來龍去脈:
「金唇」設備在聯合國展示
▶「金唇」誕生
1943年,蘇聯特工機關克格勃,針對美國大使館研究出了一種竊聽設備,想通過這套設備掌握到美國人的核心機密。這套設備分為接收器和信號發射器兩部分,接收器則是一種微波振蕩器,需要外接電源。信號發射器用來竊聽則做的很小,是一個連著天線的微型麥克風,像一隻蝌蚪。
「金唇」信號發射器原理
這個蝌蚪狀的信號發射器不需要電源,當被動的接收到300米外的大功率振蕩器發出的微波脈衝後,信號發射器的天線就會就會回傳同樣的信號給振蕩器,但當麥克風此時採集到周圍的聲音,則回傳的信號波形以及振幅和頻率會發生變化,振蕩器接收到之後,通過解調還原出聲音,則能獲知談話的內容。他們給這套設備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金唇」。
▶大費周章無功而返
但是成功把這個設備送進美國大使館,而且是大使的辦公室,卻費了一番周折。
克格勃特工很早就把接收信號用的微波振蕩器安裝到了美國大使館對面的居民樓內,並將居民早早的換成了特工人員。
當一切準備就緒,卻發現信號發射器卻怎麼也放不進大使的辦公室。甚至於他們導演了一場火災,特工假扮消防員滅火,都沒能成功進入。蘇聯人覺得,強攻不行,看來得智取,想把信號發射器裝在禮物裡,送給美國大使。
為此克格勃拿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設計了幾十種名貴的皮製或木製工藝品,給蘇聯的竊聽技術研究權威、蘇聯科學院院士貝爾格和伊奧費評審。可兩位專家給潑了冷水,認為以上禮品都無法承擔目標任務,應該根據「金唇」的特殊性能來設計一種恰當的禮品,讓大使能把它放進辦公室。
▶另闢蹊徑,暗度陳倉
功夫不負有心人,克格勃最後終於拿出了滿意的方案,一個由名貴木頭製成的精美的美國國徽。並在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期間,在黑海之濱舉辦「阿爾臺克全蘇少先隊健身營」開營典禮。以蘇聯少先隊員的名義向羅斯福和邱吉爾發出邀請,邀請他們出席開營儀式。但是忙於會議的羅斯福和邱吉爾根本無法抽身前來,但是誰會拒絕的孩子的邀請呢?所以他們還是派出了兩國駐蘇聯大使代替他們出席。這正中克格勃下懷。
1945年雅爾達會議
開營儀式氣氛營造的相當成功,為了向來賓致敬,蘇聯少先隊員用英語合唱美國國歌,歡聲笑語中美國時任駐蘇聯大使哈裡曼早已放下了戒心。
隨後,少先隊員抬出了那枚精美的木製美國國徽,送給美國大使。翻譯向大家詳細的介紹了這枚巨大美國國徽是用了多少珍貴木料製作,是如何的做工考究和技藝精湛,在場來賓無不嘖嘖稱奇。
此時美國大使哈裡曼早已經開始盤算該把它放到哪兒的問題了,翻譯見機適時的補上一句:「把它掛你辦公室最合適了,英國人會嫉妒死。」
隨後,這枚藏有「金唇」發射器的美國國徽真被掛進了卡裡曼辦公室,持續8年的代號「自白」的竊聽美國大使行動立即啟動。這8年來,4任美國大使更替,大使辦公室裡唯一沒被換掉的就是這個國徽,甚至有一任大使為了房間色調與國徽相配,更換了窗簾和家具!
這8年裡,通過「金唇」獲得了多少機密情報,沒人知道。直到1952年,才被美國特工發現。
▶「金唇」現世
美國人自知丟人,並沒有第一時間對外宣布查獲蘇聯間諜設備的事。但是私底下卻將它交給英國科學家Peter Wright,花費數月時間破解原理並進行了仿製。做成了類似的竊聽系統,交給了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使用。
直到1960年蘇聯擊落美國U2偵察機後,為了反駁蘇聯在聯合國對美國提出的指控,才作為證物拿到聯合國會議上作了展示。這才把「金唇」的秘密公諸於世。
放置「金唇」的木製品被拆解
▶領先時代的設計
其實,「金唇」的原理現在來看很簡單。
原理實際上就是現代的「RFID」射頻識別技術。簡單點來講就是,通過無線電信號來與目標晶片標籤建立聯繫並進行讀寫操作。可以做到非接觸遠距離感應,而且編碼具有唯一性,不重複,可加密。
RFID標籤
射頻標籤晶片分有源(需要供電)和無源兩種,各有利弊。有源晶片體積大,工作時間有限,但是信號強度高,信息儲量高,識別精度高,目前車載ETC等設備常用;無源晶片體積小成本低,可以用專門的印表機像貼紙一樣列印出來,工作時長不受限制,但是信號強度和精度不如有源晶片,多用於小區門禁卡、公交卡或銀行卡。
裝有射頻晶片的銀行卡
「金唇」相當於就是用的無源晶片,晶片不會主動向外發射信號,因此極難被反間諜設備偵測到。可見當時蘇聯人技術有多超前。
▶「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價值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會問,「RFID」射頻識別技術看起來跟掃二維碼差不多啊?多此一舉嘛
其實還真不一樣,同為識別技術,二者技術原理不同,適應環境區別也很大。用一句話來概括,二維碼能做的,「RFID」也能做,但是「RFID」能做的二維碼不一定能做。畢竟「RFID」技術狠起來能讓你連掃一掃都不需要。
二維碼需要掃描,而且信息存儲量不如RFID晶片,但是成本低,適合手機行動支付
可能未來或者是在某些地方已經實現。你去超市裡能體驗到真正的無感購物,你只需要抱著一堆選好的東西大步出門,不用理會收銀臺,因為門禁天線會感應並清點你帶走的商品通知後臺跟你的電子帳戶自動完成結算。
真正的無感購物,是物聯網的一環
而且,未來智能物聯網想要實現萬物互聯,就得靠它。
關於「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你有什麼想說的呢?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