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鳳姐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
導語:蹦對對、闖綽哈仁、搭戲臺、袋鼠跳
蹦對對:蹦對對是一種用腳夾起一物,並蹦起將其甩出以擊中另一物的傳統遊戲。玩時,可以兩人比賽,亦可多人集體參加,練眼力,比技術,鬥智鬥勇,生動有趣。遊戲過程:1.遊戲器具小石子若干。2.場地:戶外空地。3.遊戲步驟:(1)遊戲開始前,所有參加者將自己事先做好對數的小石子放在一起,撒到地上,大家按各自石子對數的多少排列先後順序,然後依次進行遊戲。(2)遊戲開始後,玩者雙腳併攏,夾起一顆石子,然後在雙腳蹦起的同時甩出石子,使之與地上的另一顆石子相碰撞。(3)碰一對就吃一對,碰不到另一顆石子或蹦起時碰到其他的石子均為失敗,換下一人上場碰對。(4)大家輪流進行,直到把地上石子全部碰對吃完為一局。
闖綽哈仁:闖綽哈仁是鄂倫春族最具代表性的遊藝活動,也稱為樹雞舞,是鄂倫春人模仿樹雞飛翔和蹦跳動作而創製的一種傳統遊戲。他們的舞蹈常與詩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頗具粗獷質樸、真誠勇猛的遊獵文化色彩。透過闖綽哈仁這一頗具民族特色的遊藝活動,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鄂倫春族豪放爽朗的遊獵文化特色和企圖認識自然、徵服自然的強烈願望。遊戲過程:1.場地:平坦的空地。2.遊戲步驟:(1)在進行闖綽哈仁之前,參賽者首先要定好目標距離,站成一橫排,然後準備比賽,看誰先到達終點。(2)比賽時,參賽者需雙膝深蹲,雙手扶在膝蓋上。裁判會在距起點大約10米的地方進行裁決。(3)一聲令下後,參賽者們先齊聲高唱:「誰要是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梅花鹿;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是跳到一半就發笑,誰就變成臭李子;誰要是落在最後,誰就是又胖又笨又懶的樹雞!」歌聲一落,參賽者便開始奮力向終點跳去。
搭戲臺:搭戲臺是一種流行範圍十分廣泛的傳統遊戲,也叫搭井臺、跳四方,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稱之為「圈井」。遊戲參與者一般為女生,遊戲者雙手彼此相牽,左腳搭於左手所構成的形狀酷似水井外形的臺中,因此也叫搭井臺。搭井臺遊戲的起源興許與人們對水井的記憶有關。在舊時以及現在的廣大農村地區,水井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遊戲過程;1.場地:較寬敞的空地或操場。2.遊戲步驟:遊戲可以是單一—組玩耍,也可以多組進行比賽,若遊戲參加人數較多時,常採取四人一組的方式進行比賽。玩法1:(1)遊戲開始之前,四人臉朝外,分別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背相向。各自左腳站立,右腳向後翹起,互相將腳脖架在下一人的腿彎處,組成一個「井」字形。(2)遊戲開始後,四人同時用左腳跳躍,邊跳邊拍手唱歌謠。以唱的歌謠、拍手的節奏來使四人動作協調統一,直到有人失去平衡為止,堅持時間最長的組獲勝。
玩法2:(1)遊戲開始前,四位遊戲者手拉手圍成一個四方井臺的樣子。(2)各自抬起左腿搭在自己的左手上,然後用右腿單腳邊跳邊轉圓圈,同時齊唱歌謠:搭呀,搭井臺兒呀,搭好井臺兒打水喝呀。打出甜水沏香茶,打出苦水灌菜畦。甜水苦水沒打了,稀裡譁啦拆了它!(3)歌謠唱完,大家一起把搭著的腿放下來,遊戲告一段落;也可以換右腿搭在右手上,用左腿單腿跳來進行新一輪遊戲。
袋鼠跳:袋鼠跳是一種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民間遊戲,也是趣味運動會中常見的比賽項目。遊戲時,遊戲者將雙腿套進一個布袋之中,抓住布袋口像袋鼠一樣向前快速跳躍,遊戲因此得名。遊戲過程:1.遊戲器具:布袋若干個、粉筆等。2.場地:一塊畫有相隔10米的起點線和終點線的平坦場地。3.遊戲步驟:(1)遊戲開始前,先將遊戲者按人數平均分組,作為比賽項目,還會選出一人當裁判員。
(2)分完組後,再將每組分為兩個小隊,兩隊分別按順序排成縱隊,站在起點線和終點線之外。各組小隊站定後,裁判給每組各分一個布袋,由站在起點線外的第一位遊戲者雙腳踏進布袋,並將布袋套至腰部,雙手拉緊袋口,做好比賽準備。(3)裁判員確認各組都準備完畢之後,發出「開始"命令。站在起點線外的第一位遊戲者快速向終點線跳去,到達終點線後,快速將布袋褪下,交給站在終點線外的第一位隊友,隊友套上布袋繼續向起點線跳去。(4)整個交接過程必須在起點線和終點線以外進行,不能越線。如此往返,看哪一組最先完成所有隊員的袋鼠跳,最先完成者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