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不會出現!中國又一逆天發明震驚各國,沙漠種水稻?

2020-09-03 樂享旅行記

「文/小慄子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歇夠了,再飛回來,繼續面對自己的人生。我想,這就是旅行的真義吧。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子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並且雨水也很稀少,空氣乾燥,溫差極大的地區。我國地域遼闊,沙漠也是較多的國家之一,據了解,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以及50多萬的戈壁在內,佔據全國陸地總面積13%。其中,我國西北地區的乾旱區是沙漠最集中的地方,約佔全國沙漠面積的80%。


今年因為全球衛生事件的出現,再加上蝗蟲災害以及颱風等極端天氣影響,導致全球糧食大國產量都有所下降,全球糧食產量也在大幅度下滑,這讓人們開始擔心會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出現,我國目前糧食儲量充足,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並且由於我國是局勢比較穩定的國家,因此對糧食的貿易合作也很正常。


沙漠給人的感覺就是缺水,是一個非常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因此我國這些年一直在想辦法治理國內的沙漠地區,當然也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就。在我們傳統印象中,認為沙漠形成的原因就是因為蒸發量大,乾旱缺水,因此根本種植不出東西。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國竟然發明出一種神奇的材料,可以讓沙子之間黏連在一起。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糧食危機」不會出現!中國又一逆天發明震驚各國,沙漠種水稻?



我們都知道水稻需要種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能繼續生存,水稻插秧一般都是插在水田中才能保證自己之後的生存,可以說水稻跟沙漠完全不搭邊。不過我國報社卻最近一段時間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表示會在沙漠中試種水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國專家在沙漠中實驗了多次,終於做出很多對應的解決方法,那就是研製出一種植物纖維材料,讓這些材料把沙子連接在一起,通過這些辦法讓沙子擁有鎖水的能力。



最後再將這些植物種植在這些處理過的沙子上並且澆灌水分維持生長,而水稻正好被選中作為實驗植物。當然,目前這一技術也被正式批准,我國烏蘭布和沙漠已經開始種植5200畝的水稻種植計劃,不過這些水稻始終跟我們平時見到的不太一樣。因為是水稻演變過來的獨特品種,比平時的水稻產量要低一些。


這一植物纖維材料的發明震驚各國,許多國家紛紛表示道:簡直就是逆天發明!不得不說,之前的種種不可能都被我國實現,沙漠種植水稻簡直就是做夢,但我國依舊突破自己,成功變為現實。因此,目前來說,「糧食危機」並不會在我國出現,大家根本不用擔心。


「糧食危機」不會出現!中國又一逆天發明震驚各國,沙漠種水稻?在沙漠中種植糧食不僅不會浪費水資源,還能給沙漠帶來更多水份,簡直就是一舉兩得,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沒有中國人做不到的。

相關焦點

  • 中國逆天發明震撼世界,可以讓沙漠變土地,太牛了!
    眾所周知,沙漠是一個無水區域,植物很難生存,更不用說人了。如今沙漠的面積還在增大,要是不治理的話,恐怕人類能活動的區域越來越少。雖然各國都在努力研究怎麼治理沙漠,可是卻沒有好辦法。如今中國發明了一種逆天黑科技,能夠點沙成金,再也不怕沙漠了。
  • 中國逆天發明震撼世界,可以讓沙漠變土地,太牛了
    雖然各國都在努力研究怎麼治理沙漠如今中國發明了一種逆天黑科技,能夠點沙成金,再也不怕沙漠了。,把水倒進去也不會流失。中國發明的神奇黑科技,阿良不得不佩服,中國真是太牛了!
  • 這個中國專家又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杜拜的沙漠裡能長出水稻,你相信嗎?近日,袁隆平團隊就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沙漠裡種水稻,畝產超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示範田查看超級雜交水稻。袁隆平為什麼跑到杜拜的沙漠去種水稻?這來源於一份跨國邀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受杜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邀請和委託,在當地熱帶沙漠開展水稻實驗種植。
  • 中國把黃河水引進沙漠,誰知出現了神奇的一幕,各國驚嘆:太逆天
    中國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排名第三的國家,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地貌豐富。我國也是沙漠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由於我國氣候環境的多樣性,乾旱地區的產物沙漠造就了我國西北及其他地區的荒蕪地帶。沙漠在地球上形成較早,再有人類活動之前就有了沙漠。「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就是形容大漠地區的惡劣環境,如遇狂風起,呼嘯而至,空氣中瀰漫著塵土,飛沙走石,連天色都遮蔽的太昏暗了。
  • 讓杜拜人崩潰的中國種族天賦:在沙漠種水稻很牛,但其實早就在沙漠...
    本月月初,庫叔寫了一篇文章《穿35元衣服,餵飽8億人,這個令美日德吃驚又羨慕的中國專家,剛剛竟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主要是說袁隆平團隊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在杜拜的沙漠裡種水稻,並且畝產超過了500公斤。   文章發出後,很多讀者都在後臺留言,嘆服袁隆平團隊給人類帶來的一項項水稻「黑科技」。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有言: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能夠絆倒一個國家,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可知,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對一個國家而言是頭等大事,正所謂糧滿倉,則天下安。然而,在魔幻的2020年裡,疫情暴發、蝗災肆虐、冰川融化、野火不絕、洪水泛濫,受突發事件和極端天氣的影響,糧食短缺問題愈發嚴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多次拉響警報,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在大災大疫面前,生存利益大於天。那麼在這不尋常的年份裡各國採取了何種應對措施以降低糧食短缺風險?中國的「米袋子」會受到影響嗎?未來全球糧食供應前景樂觀嗎?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糧食糧食關乎國家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了擺脫糧食危機,人類在改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上做了不懈努力。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和人工育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以我國雜交水稻為例,通過雜交育種迭代提高稻種質量,讓我國實現了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幫助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和普及化學輔料,改進生產方式。以美國為代表,20世紀美國農業便率先實現了工業機械化,田地向萬畝以上的大農場高度集中,依靠機械大規模生產。現如今,美國以1%的農業人口完成年產糧食4.4億噸,佔全球糧食總產值的16.3%。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逆天之舉?中國在沙漠裡撒300畝種子,又是科技的進步
    我相信,當我們提到沙漠時,我們會想到浩瀚的沙海,它看上去死氣沉沉,土地稀疏,晝夜溫差很大,幾乎沒有生物和植物存活。中國西北部有大有小的沙漠,這些土地的治理已成為國內關注的焦點,沙漠的管理已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當然,如何順利地管理沙漠也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難題。對天?中國在沙漠裡播種了300畝種子,讓聯合國發出了聲音:天!
  • 中國反人類操作,沙漠植樹造林不算什麼,沙漠種水稻才可怕!
    很多人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還不知道中國的現狀咋樣,其實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強國,當然這個話不是筆者自己說的,很多國家都認同中國是個強國,在部分科技領域上中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甚至領先全世界,這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而且現在是靠科技說話的時代,科技水平越高代表國家越強大。
  • 英媒:中國稻田——出現在杜拜沙漠中的綠洲
    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10日文章,原題:隨著中國在杜拜郊外創造水稻田,沙漠中正出現一抹綠色在杜拜郊外的廣袤沙漠中,來自中國的科學家正向一塊耐旱稻田望去,他們在沙子和稀釋海水裡種下水稻。科學家意識到一場長達40年的奮鬥終於結出正果。水稻通常在淡水和土壤而非沙子和海水中種植。
  •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一般地,普通水稻種子在鹽度超過0.3%的鹽水中無法發芽,植株無法吸收水分,會因脫水而死。
  • 世界人口日:非洲糧食危機 中國的援助方案是什麼?
    非洲人口增長迅猛 各國面臨糧食安全挑戰 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會帶來哪些挑戰呢?除了就業、健康、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在非洲一些國家,糧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就在最近,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點讚中國專家和中國農業技術。中國長期援助非洲,在非洲推廣雜交水稻就是為了提高各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保證糧食安全。 中國和非洲農業援助和合作發展情況如何?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去年全世界的糧食危機,是5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都遭受到重大波及,東非的蝗災先後席捲中東、東南亞地區,導致各國爭先搶購、限賣,國際糧價直線飆升。  全球數個產糧大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包括越南,印度、泰國、菲律賓、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3國叫停糧食出口。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我計劃在下一季度時增加試驗田的面積,稻農需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因為利潤非常可觀。」在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支持下,中國農業農村部於2019年10月派出9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前往馬達加斯加傳授農業技術。
  • 「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從1970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研發出第一株雜交水稻至今,近半個世紀已過去,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會不會侵襲中國?危...
    而在中國抗擊疫情的同時,另一場災難也在地球上爆發。蝗蟲來了,25年之最!根據環球時報的報導,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進行了預警,稱希望各國高度戒備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