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七年,從工科生變成文科生,挑戰自我中實現蛻變

2021-01-19 同濟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間,一批又一批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走進同濟校園,他們將青春最美的樣子,留在了這裡。作為人生最重要的旅程,大學時光美麗又短暫。當梔子花在盛夏洋溢芬芳,又到了畢業生們該和同濟告別的時刻了。這個夏天,2017屆同濟畢業生即將踏上新的徵程。他們將帶著母校的祝福,施展才華,報效祖國。離別時刻,學校新聞中心開設了「2017畢業季之我的同濟故事」專欄,邀請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就業去向的畢業生談談他們當年報考同濟的原因,說說他們的同濟故事,為那些堅韌、執著、充滿力量的莘莘學子加油助力!如果你是2017屆同濟畢業生,渴望將你的同濟故事與大家分享,歡迎與我們聯繫。來信請寄newscenter@tongji.edu.cn。

姓名:王頔

院系: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

學歷:碩士研究生

畢業去向: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

 

      同濟之於我曾經是一個龐大而模糊的概念,從2010年的9月至今,我在同濟度過了七年時光,經歷兩個校區、三個學院,我對同濟有了真實而全面的感知,生活充滿挑戰也因挑戰而充實。

                                                              一個工科女的「濟憶」

      本科期間我在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進行車輛工程(軌道交通)專業的學習。學院招生規模並不大,每一屆本科生只有六十人左右,學習氛圍良好,學霸們的良性競爭常常帶動全班的學習熱情。在大四的第一學期,我們迎來了根據新的培養計劃首次開設的軌道車輛綜合實驗課,每兩周我們進行一次實驗並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報告。無論是鑽到車底在轉向架上焊應變片還是將得到的應力數據用代碼進行後處理,實驗中涉及的不少內容對於我們是全新的挑戰。實驗後數據處理不順利也是常有的事,幸而大家會一起討論,熬夜刷文獻,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並互相給出建議。當某一組在數據處理或者分析方法上可以做得更多時,其他組也希望能趕上這一部分。正是這一門實驗課讓我整個第七學期變得格外充實,有機會把前六個學期所學的知識加以實踐,也對軌交行業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綜合實驗課程上課場景

      此外,本科時的夏季小學期雖然讓我們工科生的暑假看起來有些短,卻也讓人難忘:大一的夏天是為期16天的金工實習;大二則是畫了三周減速箱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還有一周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大三先去當時的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生產實習,回滬以後又進行了兩周的課程設計,內容是電子鐘電路和低地板車輛拖車走行部。那些在夏天裡大家一起泡圖書館熬圖紙、說明書、計算書的時光,第一次出A1或A0圖紙的時候生怕有錯的惴惴不安的心情,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也正是這些一點一滴影響著我的生活與學習態度,變得更為腳踏實地、更為嚴謹但卻沒有變得刻板。

在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實習

      事實上,無論是學業或者社團生活,創新項目或者學生工作歷練,同濟都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給我。

      比如,上海市東北片高校合作辦學使得我們在大一結束後有機會選擇去東北片區的其他高校,例如復旦、上財、上外完成為期兩年的跨校輔修。年少時看過的TVB劇的影響加之一直對法學的興趣,我報名了復旦的法學跨校輔修,我的同學中也有人選擇去上外輔修日語或是法語。

      大二第一學期伊始,我開始了每周末往返嘉定校區和復旦邯鄲校區的輔修生活,來回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可以稱得上是「甜蜜的負擔」。在復旦的四個學期中,我們學習了民法總論、憲法、刑法、智慧財產權法等共計十門課程。從授課教師到身邊的同學們的身上,我觀察到了專業對於大家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模式產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帶來的差異引發的碰撞也讓我們的課堂討論變得生動有趣。案例沙盤模擬、起訴狀撰寫、小論文以及每到期末和專業課搶時間複習,輔修壓縮了我不少的課餘時間,最終,整個班級中大約70%的人按時完成了學業,我有幸以全班第二的成績獲得了跨校輔修獎學金。事實上,兩年的學習帶給我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在輔修結業後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決定跨專業保研至同濟法學院,攻讀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智慧財產權。

一個文科生的「濟憶」

      2014年9月,我再次來到四平校區綜合樓,以一個全新的身份報到註冊——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一名文科生的研一併不是我曾經預想得那樣輕鬆,我需要儘快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適應法學和工科在研究方式上差異還要盡力趕上與法本同學們的學科知識差距,這其中離不開我的導師、好友與同門的幫助。研一時一門專業課基本每周或每兩周有一次關於指定主題的匯報,我們會在課上討論已有的判決,教授對於大家作為準備閱讀的文獻數量和質量都有要求。在讀研之前面對這種討論我並不能理解它的意義,很是疑惑對於已經存在並且不會再改變的判決討論究竟有什麼作用,但這一門專業課改變了我一貫的想法,我逐漸開始接受法學作為一門學科,有時研究或探討的問題並不會有唯一解,有些問題看起來並不是論述題但答案仍是開放性的,而法條怎樣規定的和現實中的執行又可能會有差別。

      除了專業學習,我還為自己多設立了一個目標:德語二外的學習。由於對於法學院與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康斯坦茨大學合作項目的興趣,在本科畢業兩周後我就和其他預報名項目的法學院新生以及中德學院的新生一起在留德預備部開始了每周五個半天的零基礎德語學習。開學後時間變得更為緊湊,每周一至五上午是永恆的兩大節德語課,下午和晚上則是專業課時間,下課回到寢室之後要鞏固上午的德語學習內容,再之後是完成專業學習的資料與閱讀。如果想要入選雙學位項目又不延期畢業,我事實上只有研一第二學期三月那一次德福考試的機會,但想要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中將德語學好並能通過德福考試,這個目標曾被德語課的中教和外教們潑過幾次冷水,並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我曾思考跨專業讀研是不是給自己選了一個Hard模式,把自己的研究生第一年壓迫得如此之緊。然而,觀察同學與好友的生活,大家其實都是在重壓之下迅速成長,有同學每周二實習下班都要爭分奪秒趕回學校參加18:30開始的前沿討論課,我的好友和我一樣需要面對零基礎德語學習帶來的二外學業壓力,還在全國版權徵文競賽獲獎。在不那麼了解同濟的人的印象中,同濟的文科遠沒有工科那麼出名,但我在這裡也遇到了不少優秀的同學與老師,是他們引領著我在學科領域內在迅速成長,比如我最終能夠以17分一戰通過德福,離不開好友們和我一起從寒假開始的備考,以及之後衝刺期每晚我們一起做的口語練習,在初春夜晚的春寒料峭中坐在走廊裡聽錄音互相改錯,動力正是互相的鼓勵以及良性競爭的激勵。

德國康斯坦茨的博登湖留影 

      研二伊始,參加司法考試,討論完論文的選題,我和其他三位同學一起收拾行裝前往德國康斯坦茨開始為期一年的學習。對於留德的學業,因為自己本科既非來自德語專業又非來自法學專業,加上德國法學專業出了名的考試的低通過率,我曾經有很大的壓力,現在回首,生活關、語言關、學業關以及期末的學期論文、口試與筆試,能順利通過每個關卡離不開這些年來已經變為習慣的腳踏實地。留德期間的課程也給了我從德國法的角度紮實自己民法基礎的機會。

在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求學期間與同學合影

      在同濟的七年裡,我經歷了工科生到文科生的身份轉變,不變的是逐漸深入骨子裡的踏實卻不刻板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態度。同學曾評價我完成了一些別人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但這種不斷挑戰自我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其實也是非常多同濟人的日常。若你已在同濟或是即將從同濟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我祝願你也有這樣充實而精彩的時光。

相關焦點

  • 【2018級MBA新生之星】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我們永遠前行
    良好的學習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在MBA的學習中我逐漸養成了多視角觀察和看待問題的習慣,這使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總抱有尋求最優方案的態度,同時在生活中又能積極樂觀,從容不迫!MBA的學習生活是一個新的開始,開始一段新的旅程,追求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狀態!
  • 【乘風破浪的新生】同濟大學2020級綜合MBA學員蘇天宇:掙脫束縛,做...
    「在歷史長河中,個體生命如同一朵小小的浪花,轉瞬即沉寂在奔流不息的洪流中。人生短暫,再不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就來不及了。」同濟大學綜合MBA項目蘇天宇蘇天宇從小喜歡歷史,對考古發掘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 如何挑戰自我
    我看到有人說,要想年輕必須挑戰自我,找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不管多麼艱難要學會。這樣呢?思維活躍,調動肌體活躍起來,不畏懼年齡,不畏懼性別,可以使人年輕。我認為:挑戰自我,就是一定要選擇超出自己年齡、性別,一般人認定都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來做。但是不能脫離實際,就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盲目的蠻幹。比如我國的女航天員,她們隨著飛船上了太空,就是對自我的極大挑戰。
  • 《瘋狂原始人》:一場穴居人冒險的旅途,是思想的自我蛻變與成長
    全家人不再聽從瓜哥的指揮,瓜哥感到自己的威信在蓋的加入後,受到了挑戰。在與蓋的搏鬥中,蓋用自己的想法和堅定感悟了瓜哥。他們兩人相互合作,運用了現代人的思想擺脫困難。影片最後,山崩地裂的時候,瓜哥鼓勵家人「不要黑暗,不要躲藏,追隨光明」,並憑藉自己的力量優勢把所有的人扔到光明的對岸。
  • 同濟「男神教授」談蘇州園林,古代精神仍在現代建築中
    《星你》捧紅了都教授以後,神州學子不甘示弱地開始挖掘起身邊的型男教授,上個月剛剛評出的「校園四大男神」中,同濟大學建築系的俞泳以工科生的邏輯、文科生的細膩、藝術生的審美成功地斬獲一席。今天,他給大家講講他邂逅蘇州園林的故事。
  • 羅振宇「文科生」式自嘲成看點,《最強大腦》成得到App招聘會?
    羅振宇早前曾在熱門綜藝《奇葩說》節目中有亮眼表現。擅長輸出知識和觀點的他曾將《奇葩說》的錄製比作「一場高速高頻的自我重建」。此次來到《最強大腦》舞臺,對羅振宇來說可謂又是一場挑戰,作為「文科生」的他將與《最強大腦》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令人期待。首度觸電《最強大腦》,羅振宇「文科生」式自嘲引爆笑眾所周知,羅振宇是知識服務類應用得到App的創始人,自己也錄製過很多知識服務類視頻,與用戶分享他所學到的知識。
  • PLUS不止是空間,看奇瑞艾瑞澤5 PLUS的自我蛻變
    這一理念在艾瑞澤5 PLUS上面同樣得到體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艾瑞澤5 PLUS是如何完成自我蛻變的。新世代雙前臉設計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年輕人在選車過程中對於顏值的要求甚至大於了性能,艾瑞澤5 PLUS從外觀上就採用新世代雙前臉設計,兩種不同的風格為可以解決大部分年輕人對於顏值的「挑剔」。
  • 雄鷹展翅,突破自我(深度好文)
    相信有不少小夥伴們都知道鷹擊長空的故事,總會讓我們想到如何設法去克服困難,讓自己再次翱翔於天空,展示最英勇的自己,實現人生的蛻變。俗話說,孤鷹不褪羽,哪能有高飛,蛟龍不脫皮,何以上青天。  老鷹是動物界中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年齡可以達到七十歲,相信小夥伴們都非常好奇!為什麼老鷹會有這麼長壽的命呢?
  • 【12月天象分析】蛻變——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
    12月之中,太陽、水星和金星這三顆行星先後行進在射手座,並分別靠近射手座南交點,與雙魚座海王星形成具有挑戰意味的四分結構:12月10日的「日海四分」結構,12月13日的「水海四分」結構,12月30日的「金海四分」結構。
  • 【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
    【上海科技報】挑戰傳統10萬年波動理論 同濟科學家發表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13  瀏覽:
  • 成長,是一次次蛻變的過程
    心智則需要時間的見證,閱歷的洗禮以及不斷地自我覺知。能力上的提升不難,只需對的方法+行動力。心智上的提升需要我們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去探索自己,尋找自己。那麼如何讓自己有更好地成長呢?找到正確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學習毛毛蟲蛻變的智慧我們都知道蝴蝶它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經歷了卵-蟲-蛹-蝴蝶4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外在形態很不一樣的。
  • 2021年同濟大學新年賀詞:同舟共濟迎挑戰 奮楫揚帆開新局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謹代表同濟大學,向全體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和海內外校友,向所有關心、支持同濟大學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  這一年,學校著力推進科研高質量發展,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獲批577項,同比增長11.8%;獲批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實現零的突破。強化有組織科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項,同比增長25%,居全國高校前列。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冥王星告訴我們:透過蛻變,實現靈魂之旅
    如果冥王星的能量只停留在自我執著的層面,是無法完成生命的蛻變的。星盤裡冥王星所在的宮位是我們一生要覺醒和徹底轉變的方向。
  • 工科生考研不知道學什麼好?張雪峰老師的這3點建議值得一看!
    工科生在我國是一個數量比較龐大的集體,每年選擇考研的時候也人數比較多,而對於考研的專業選擇也是多樣的。很多人對自己是工科考研的專業選擇很迷惑,不知道學什麼好。來看看名師張雪峰給出的建議吧,說不定會給你一些啟發。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召開2019年度總結表彰大會
    1月22日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召開2019年度總結表彰大會,對2019年工作進行回顧和總結,對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醫院領導班子、各科主任、護士長及中層幹部,受表彰人員代表30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黨委副書記吳登龍主持。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黎明致辭首先醫院院長程黎明致辭。
  • 在苦難中成長蛻變
    生命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一個奇蹟,世間有生命的萬物,都在努力拼搏活出自己的精彩;苦難是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是人生的一場修行,只有經的住生活的磨難與困苦,才能攀登人生旅程的巔峰,到達理想的彼岸。世間有生命的萬物無不在苦難中修行、再造,適應瞬息萬變的狀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句千古絕唱的詩,道出了世間萬物戰勝苦難,超越自我,完美蛻變的真諦;也啟迪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曲折,不要逃避,接受苦難,才有可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得住困苦,忍得住磨難,才有可能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藍圖。
  • 【乘風破浪的新生】同濟大學IMBA2020級肖玲:年輕人的執念,一腔...
    同濟大學IMBA2020級學員 肖玲「後浪」、「95後」、「年輕一代」這樣的標籤,是時代給予肖玲的定義。可是,肖玲卻一路跳級,20歲便拿到了雙學位證書,歷時5年的醫藥行業職場生涯中,從管培生到總監助理的角色轉變中,她早已不再是那個需要照顧的小學妹,而是歷練成獨挑大梁、指點江山的白領精英。
  • 人生的自我超越(1)
    人生需要不斷自我超越2020年5月30日,兩名NASA宇宙航員搭乘馬斯克SpaceX DM-2龍飛船(Crew Dragon)飛向外太空,並在發射後19小時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它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 同濟力量助力嫦娥五號成功著陸
    在落月時,探測器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懸停,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在懸停時提供月面著陸區的精確三維圖像,選定著陸點實現「精避障」;最終著陸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由測繪學科童小華教授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由來自我校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同濟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