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寂寂無名,到甲秀華夏。雁蕩山之名
溫州可玩的地方寥寥無幾,雁蕩山可謂一枝獨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人們常說的「三山五嶽」,其中的三山就是指黃山、廬山、雁蕩山。當然也有其他解釋,各有其理。
雁蕩山很大,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山區,一般遊客不太可能把五個山區全遊玩下來,耗時耗力不可想像,當年的專業旅行家明朝徐霞客都沒有做到,何況我等普通驢友。
雁蕩山最秀美的風景區主要是在北雁蕩山,其中的大龍湫、靈巖、靈峰三個景區是北雁蕩山的核心景區,被譽為「雁蕩三絕」。
宋代以前,雁蕩山寂寂無名。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又云:謝靈運為永嘉守,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
更早的超級驢友南朝謝靈運,到處遊山玩水,竟然無視雁蕩山,可見當時雁蕩山並不引人注目。也或許是謝大驢友失察了。
總之,自沈括為雁蕩山正名後,雁蕩山開始名聲鵲起,後來的文人雅客紛至沓來,摩崖石刻留下了很多讚美之辭。路邊多了一個題石:雁蕩勝景,甲秀華夏。可以說沈括是雁蕩山的「貴人」。
有水從天來,山中存不住。雁蕩山之水
七月中旬,盛夏之際,還是個陰雨天,我遊歷了北雁蕩山。開始令我驚奇的是,山谷中並沒有見到預想中的淙淙小溪,溪水斷流,呈乾涸狀。後來在路邊的欄框裡看到了解釋:原來雁蕩山本是一座火山,山表面的流紋巖正是巖漿流過山表留下的痕跡。火山的特質讓雁蕩山雖然多雨,但存不住水,除非月久連綿大雨,否則不太可能見到淙淙流水的。
雖然地表不存水,但天上還是雨水不斷。常年漂浮在山頭的低壓雲團令雁蕩山上的空氣十分潤溼。雖然無法與黃山的雲海相比,但雁蕩山上的雲團自有風貌。因為多是雨雲,所以常給人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沉重感。
高山雲霧出好茶,黃山雲海造就了中國頂級名茶黃山毛峰,與之對應,雁蕩山的雲也造就了雁蕩山毛峰,雖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但也自有風味。
山頭多雨還造就了瀑布,有瀑布的山很多,名氣最大的非黃果樹瀑布和黃河壺口瀑布莫屬。因為詩仙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瀑布也是名聞天下。
其實,雁蕩山上的大龍湫瀑布比廬山瀑布要長得多,如果說廬山瀑布是「三千尺」,那麼雁蕩山大龍湫瀑布起碼是「四千尺」,廬山瀑布長約150米,而大龍湫瀑布長197米,比前者長出三分之一。
可惜,宋之前的雁蕩山不為人知,不然詩仙的這句詩也可能就安到大龍湫瀑布上了。
不過後來的康有為倒是有一句詩補贊大龍湫瀑布:一峰拔地起,有水從天來。氣勢也夠了。
怪石多類物,源自鬼斧工,雁蕩山之石
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中寫道:危峰亂迭,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
現代人更進一步,把這些危峰怪石賦予了更形象的事物,說這些石頭山峰,有的像剪刀,有的像啄木鳥、熊、鷹、猴等,有的像老和尚。路邊有一草書題石:巖立偏多人鳥獸,泉飛莫辨霧雲煙。概括了山中怪石、雲氣活潑生動的形態。大自然真的很了不起,鬼斧神工,竟然把堅硬生冷的石頭打造成人間常見事物。
有一座山峰,似一根石柱直矗天際,名曰「天柱峰」,與之相鄰的山峰似紅旗招展,名曰「展旗峰」。兩座山峰相距250米,峰頂用一根鐵索連接,這就是著名的「靈巖飛渡」。表演者身著安全扣,在鐵索上進行各種雜技表演,是名副其實的「空中舞臺」。
另外,表演者還模仿了古代採藥人,在山頂上系牢繩索一端,然後順著繩索飛身攀下,在山壁上靈巧地飛來蕩去,若看到「仙草」,當即採下。這裡的「仙草」指的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鐵皮石斛,主要生長於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深山絕壁巖石上。
莫言到此遊覽,留下詩句:雁蕩藥工巧如神,飛崖走壁踏青雲。採得長生不老草,獻給天下多情人。
電視劇《神鵰俠侶》中的「斷腸崖、絕情谷」等場景便在此地拍攝。另外,《琅琊榜》中的琅琊閣在靈峰景區拍攝。
短短半天的時間有限,加上天空又開始下雨,這次雁蕩山之行只遊覽了大龍湫和靈巖兩個重點景區,還有靈峰、方洞、三折瀑等諸多景點只能等以後的機緣了。
暫別雁蕩山,只待後來緣。
飛瀑與怪石,永留印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