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逝世四十周年:看得見風景 找不到房間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看得見風景,找不到房間

  紀念英國作家E·M·福斯特逝世四十周年

  1924年,E·M·福斯特發表了一生的傑作《印度之行》,在此後近五十年的漫長時間裡,他再也不曾涉足小說創作。是宿命,還是偶然?福斯特的「沉默」成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引發人們無盡的唏噓和感慨:似乎只要再跨出那麼一小步,他就有可能成為繼託馬斯·哈代之後最偉大的英國作家。福斯特終究還是選擇了停留,一直到生命終了。不過,他包括六部長篇、數十部短篇和文學評論集《小說面面觀》在內的創作,已為他在英國文學史上贏得足以讓後世為之景仰的地位。

  1

  四十年前,福斯特去世,他的同性戀者身份不再是一個秘密。儘管他生前也有機會步入婚姻殿堂,但終其一生,他選擇了單身。不可思議的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小說中描寫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而貫穿他所有小說的核心主題——「聯結」,福斯特也往往是藉助於隱匿在人際關係中的婚姻母題來闡述的。

  在處女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中,來自義大利的一封信使得赫裡頓夫人大為驚訝,寡居的兒媳婦莉麗亞在旅行中,竟然想與當地人吉諾結婚!圍繞婚姻與反婚姻這一話題,一部諷刺傳統社會風俗的悲喜劇徐徐展開。英國中產階級勢利的道德觀和宗教觀,與象徵人的自然本性的婚姻,終究水火不容。莉麗亞最後因難產死去,但她畢竟通過締結婚姻的形式向赫裡頓夫人發起了挑戰。

  仿佛同一音樂旋律的不同變奏,這一主題在同樣以義大利為背景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08)中再次得以呈現。義大利自主、自然的價值觀喚醒了露西心中的愛情,受制於英國中產階級關於體面和尊嚴的傳統觀念,她起初不敢正視喬治的求愛。回到薩默街後,遂和「正統」的青年塞西爾訂了婚,這種冷漠虛假的關係與真實、自然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露西最終在喬治父親的幫助下衝破傳統道德的束縛,這一壯舉被象徵性地寫成露西承認自己內心對喬治的愛,並響應內心的呼喚與喬治結婚,重返義大利。

  發表於一個世紀前的《霍華德莊園》(1910),則在鄉村生活秩序日益受到城市化進程衝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了英國中產階級的幾個戀愛婚姻場景。其中知識分子代表瑪格麗特·施萊格爾與生意人亨利·威爾科克斯的結合雖為逆潮流之舉,卻探及到了現代文明的一個尷尬境地: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疏離以致對立衝突;工商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離以致矛盾重重。由此福斯特呼籲:不同階級理應在交往中建立一種「真誠關係」,而不致陷於敵意和對抗。

  此後的《印度之行》(1924),福斯特索性撇開狹隘的階級、個人,而是在更廣闊、更深刻的文化語境下尋求「聯結」,即英、印兩個民族在哲學、宗教、倫理、種族和政治等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和溝通。穆爾夫人和阿德拉的印度之旅起初的緣由是阿德拉想到印度去看看未婚夫朗尼,通過這次旅行深化對朗尼的認識,以決定是否與他結婚。由此,圍繞著阿德拉和朗尼的婚約締定——解除——再締定——再解除這一複雜過程,小說的另一條線索,英印雙方為消除彼此隔閡而作出的各種嘗試和努力漸次展開。

  顯然,藉由婚姻和愛情這一主線,福斯特敏銳地觀察到英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問題,但社會和階級的局限,註定他沒能很好地解決它們。他極力呼籲的「聯結」也更像是個人的一廂情願,讓人看到了「風景」,卻找不到「房間」來安置這柔弱無力的溫情。

  2

  生命中只此一次,福斯特決定不再滿足於在男女婚戀的範疇裡寫他的小說,作為一名同性戀者,他需要一個刺激,更確切地說是一次袒露,來認證他對於「先天性同性愛」這一概念的理解。這便是他創作生涯中唯一的例外——他去世後翌年發表的《莫瑞斯》。

  出生於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的莫瑞斯在學生時代認識了克萊夫——一個嚮往古希臘文化生活且帶有點宗教叛逆精神的世家子弟。不久以後,克萊夫選擇了結婚。就在莫瑞斯身處失戀陰影而苦痛不堪,甚至想就此了結一生的時候,他生命中真正的男人,阿列克斯·卡德出現了。在這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獵場管理員身上,莫瑞斯最終找到了真愛。

  故事近乎福斯特個人生活情感的自我演繹。18歲時,他入讀劍橋大學。其間,愛上了同班同學H·O·馬裡帝斯——克萊夫的原型。然而,如同克萊夫不是莫裡斯最後的歸宿一樣,福斯特此後的感情選擇卻轉向了與他有很大階級懸殊的下層平民——他們仿佛就是阿列克的縮影。1917年,福斯特在埃及認識了電車司機默罕默德·艾爾·阿多,兩人的戀情持續了兩年。1919年,阿多結婚,福斯特離開埃及回到英國,但兩人仍保持書信往來。三年後,福斯特從印度回國的途中還探望過彌留之際的阿多。

  1930年,時年51歲的福斯特結識了28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他們之間的關係成為終身之交。羅伯特結婚後,他的妻子逐漸接納福斯特成為家庭的一員。他們的情誼維繫了40年之久。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羅伯特一家為他養老送終,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

  儘管通過寫作,福斯特在某種意義上得到了自我確認,但他並未謀求發表。小說寫完後便束之高閣。及至上世紀60年代,他母親以及絕大多數近親均已去世,社會上對性的問題之態度也發生了巨變。他仍然堅決拒絕了朋友們出版這部小說的建議。或許對那時的他來說,此作已顯得頗為遙遠。歲月變遷,類似的話題已然引不起他太多的興趣。在最後的評論——親筆寫在1960年的打字稿上:他淡淡地寫道:「可以出版——然而,值得嗎?」

  3

  仿若處身動蕩不安的愛德華時代的其他作家,福斯特同樣不能把自己關在藝術之宮或哲學之塔裡,而無視人世間的瘋狂與悲慘。遂以其知識分子的良知,提出以婚姻為載體的「聯結」以拯救英國人「發育不良的心」。然而,福斯特依然是個人的,他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無法關注更為開闊的社會人生,而是專注於個人的內在體驗和精神生活。

  這種專注,卻讓他對生活的感知有著獨到的發現。恰如他在論著《小說面面觀》(1924)中所言:相比凡俗的時間生活,價值生活的衡度並不是以時間長短來計算的,它由情感被激發、觸動的程度來衡定。顯然,在他看來,小說毫無疑問,應以更大的興趣和精力關注、抒寫那些最能體現表徵人類「價值生活」的諸如人的愛、欲、感情、心理、情緒這些顯示「人性深度」的內容,以此擴大、豐富其藝術世界。

  事實上,正是「人性深度」,讓福斯特的小說光芒閃耀。在他身後,他的作品不斷得到閱讀,且幾乎全被改編成電影。1984年,《印度之行》被大衛·裡恩相中,其他作品則成了詹姆斯·艾沃裡不離不棄的選擇。悖謬的是,生前,福斯特一直抗拒「改編」。然而,正是通過電影,更多的人——不僅是小說的讀者,還包括大量的電影觀眾——認識和理解了福斯特。而人們互相諒解以求得和諧一致,正是他在寫作中極力追求的,恰如他的宣言:「只有聯結才是。」

  作者:餘揚

相關焦點

  • 走出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才能得到人生真相
    對於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我們更熟悉的,也許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裡大家閨秀露西和普通青年喬治跨越階級和時間的愛情故事。與《房間》一書中的溫柔細膩不同,《最漫長的旅程》裡,福斯特把一名青年的一生寫得十分悲慘,自身不幸、家庭不幸、感情不順、事業不順,隨著情節發展,書中一半人物都丟了性命。
  •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A Room With a View 觀後感
    願你生命出現一個人,和你交換一個看得見的風景的房間,讓你細想生命裡的熱愛之物我們說愛是一場堅持到底的冒險。冒險的方面是必然的,但堅持到底亦是必須的。相遇僅僅解除了最初的障礙,最初的分歧,最初的敵人;若將愛理解為相遇,是對愛的扭曲。
  •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威爾·崗帕茲|作家|菲利波·託馬索...
    福斯特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人們所熟悉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以及《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等。但其實,可能很少有人把福斯特與科幻小說聯繫起來。
  • 福斯特特別崇拜南歐古典文化,對封閉、僵硬的社會秩序感到不滿
    《霍華茲別墅》的巨大成功使福斯特飽受盛名之累。他陷入創作的所謂「瓶頸階段」,感到自己的靈感在枯竭。「每當構思出一些章節,便又陷入從前的困境。他發現自己無法擺脫一些固有的問題:懶散、性的困擾、挫敗感。」1914年,福斯特終於完成同性戀題材的小說《莫瑞斯》。這是作家長期以來為之所累的一個題材。性取向問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困擾著福斯特。壓抑的情感、矛盾的心理、世俗的偏見等,都成為他創作道路上的絆腳石。
  • 孫燕姿出道20周年 竟突揭低潮人生找不到重心
    孫燕姿出道20周年 竟突揭低潮人生找不到重心時間:2020-01-22 09: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孫燕姿出道20周年 竟突揭低潮人生找不到重心 孫燕姿將在今年6月9日邁入出道20年,去年她就在五月天演唱會上宣布,將在6月啟動睽違5年的全新巡演,今天終於正式發布
  • 錢學森逝世十一周年
    今天,#錢學森逝世十一周年#,緬懷!
  •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愛因斯坦大家都知道,他出生在1879年3月14日,他的出生無異於給整個物理界帶來了一股新的力量,開創了整個科學技術的新世紀。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逝世一周年,僅僅只是巧合嗎?愛因斯坦的誕辰日是霍金的去世之日。霍金也被稱為在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的黑洞學說雖然沒有太多的科學技術支持,但是也引起了各界的科學家開始對於黑洞進行研究。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霍金去世一周年,如此巧合的時間是真的是巧合,還是在宇宙當中埋藏了其他的秘密?
  •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新華社合肥1月24日電(記者劉方強、汪海月)1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展覽主題為「飛躍四十載 同發展·共繁榮」,回顧香港過去四十年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貢獻和受益,並展望香港未來如何發揮所長,服務國家。「過去四十年,香港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分享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香港特區駐滬辦主任鄧仲敏說,「展望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
    亨嘉之會,後會有期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郝老師,好久不見啦,您今年有八十了?」----「八十一啦。」----「那您的身體可真硬朗!」…… 清華新聞網4月30日電 (通訊員 吳志軒) 4月30日上午,土木系1977屆校友(73級)慶祝母校106周年華誕、紀念畢業40周年紀念會在土木系系館多功能廳舉行。多功能廳裡,歡聲笑語,白髮蒼蒼的老師們和雙鬢斑白的學生們坐在一起,一起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絲毫沒有許久未見的疏離感。
  • 四十周年四十封信 你的家書有可能被省檔案館收藏
    她代表了這四十年來,在浙江奮鬥、拼搏,為浙江發展默默作出貢獻的外來務工人員。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7月17日,由浙江廣電集團主辦、浙江省檔案局(館)協辦的「一封家書·四十周年四十封信」活動正式發出徵集令,徵集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的各類家書。
  • 《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8月2日,《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西苑飯店舉行。《中國物流與採購》雜誌社創刊四十周年「優秀專家獎」:他們為行業發展啟蒙、向業界無私奉獻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積極撰寫文章,並表現出極高的專業性、思想性和啟迪性。
  • 黃大年逝世三周年:未竟事業取得重要進展
    當天,黃大年生前就職的吉林大學在其逝世三周年來臨之際,舉辦了「地質宮·不滅的燈光 黃大年精神傳承座談會」,以此緬懷和紀念這位秉承科技報國理想的科學家。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這位海歸科學家從英國歸國的7年間,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 霍金逝世一周年留給世界最後一本書
    國內統一刊號:CN43-0057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霍金逝世一周年留給世界最後一本書
  • 離天堂最近的村莊,村子位於海拔5000米上,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
    說起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人們可能就會想到香格裡拉,但是香格裡拉是因為它的風景非常漂亮,像個世外桃源,就跟天堂裡的景象一樣。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離天堂最近的村莊,並不是在香格裡拉,而是在西藏。西藏,在人們的眼裡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嚮往的地方。
  • 即便是面對同一片風景,你也不可能產生和別人一樣的感悟
    67歲,2015年,那年我們結婚四十周年對於曼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因此即便是面對同一片風景,你也不可能產生和別人一樣的感悟。即便不考慮精神層面的追求,單純說到休憩和放空,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真正來一場輕鬆的旅行呢?
  •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
    「高技派」的代表人物:諾曼·福斯特(NormanFoster)  諾曼·福斯特,當今國際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之一諾曼.福斯特特別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牴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築方式。他認為建築應該給人一種強調的感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給人帶來寧靜。  他於1935年在曼徹斯特出生,1961年自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後,獲得耶魯大學亨利獎學金而就讀於JonathanEdwards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
  • 紀念王樂同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書法展和研討會昨日舉行
    紀念王樂同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書法展和研討會昨日舉行 2020-12-07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桑逝世10周年 粉絲輪播《葉子》淚唱
    記者張筱涵/綜合報導今天(6日)是已故歌手阿桑(本名:黃嬿璘)過世10周年的日子,許多網友都輪播著她生前演唱過的名曲。阿桑逝世10周年,到現在《葉子》還是很多人的療傷歌曲。(圖/翻攝自華研國際YOUTUBE)微博在6日發起話題「阿桑去世十周年」,才讓人忍不住感嘆時間真的無情地流逝了這麼久,阿桑2003年夏天替戲劇《薔薇之戀》演唱片尾曲《葉子》,滄桑的磁性嗓音很快就受到大眾矚目,後續推出《受了點傷》、《寂寞在唱歌》、《一直很安靜》等代表作,獲封「療傷歌手」稱號,可惜的是她在2009年因乳癌末期離開人世,享年34歲。
  •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時間:2015.09.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liza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