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他1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和姑媽一起將他撫養成人。幼年時,他從姑奶奶那裡繼承8000英鎊遺產,這使他無需為生計擔憂。少年時他就讀於肯特郡唐布裡奇中學,那裡刻板的公學體制令他非常反感。1897年至1901年,他就讀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那裡他深受自由主義及懷疑論的影響,特別崇拜南歐古典文化。劍橋的學習對他後來的創作及生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那裡他加入了「聖徒社」。他很推崇穆爾關於摒棄舊體制、創立新倫理的思想。他關於個性自由的人文理念開始形成。1901年,福斯特大學畢業後同母親到義大利和希臘旅行。他陶醉於異國文化的同時,對英國封閉、僵硬的中上層社會秩序感到不滿。1905年發表的兩部小說,均以義大利為背景,描寫保守、狹隘的英國上層社會與自由開放的義大利文化之間的衝撞。1907年,他發表《最漫長的旅行》,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描寫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

在主題及寫作方法上,它較之以前的作品都沒有太多突破。1909年問世的中篇小說《機器停止運轉》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警世之作。1910年,《霍華茲別墅》問世,廣受評論界與讀者好評,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小說通過對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3個家庭的描寫,反映出當時存在於英國社會的階級鬥爭情況。《霍華茲別墅》的巨大成功使福斯特飽受盛名之累。他陷入創作的所謂「瓶頸階段」,感到自己的靈感在枯竭。「每當構思出一些章節,便又陷入從前的困境。他發現自己無法擺脫一些固有的問題:懶散、性的困擾、挫敗感。」1914年,福斯特終於完成同性戀題材的小說《莫瑞斯》。這是作家長期以來為之所累的一個題材。性取向問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困擾著福斯特。壓抑的情感、矛盾的心理、世俗的偏見等,都成為他創作道路上的絆腳石。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來釋放這些壓力。

當時發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賓特的瑜伽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覺到了表達的衝動。」[39]這次訪問重新點燃了作家的創作靈感的火花。他回到住處立刻動筆寫《莫瑞斯》。這部作品根據作者的要求,在作者去世後於1971年出版。《莫瑞斯》強調,追求自由意味著與舊傳統徹底決裂。它表現出福斯特對自由平等的堅定信念。1924年發表的《印度之行》 是作者1912年及1921年兩度印度之行的產物,是他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作品。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小說。1927年,福斯特應邀在劍橋大學做系列講座,講稿後來被彙編成文論集《小說面面觀》。他的其他作品還包括兩部短篇小說集《華美集》和《永恆時刻及其他故事集》、散文集《阿賓格收穫集》以及收入關於印度的信件和回憶錄的《雪山神女》在20世紀30年代,福斯特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民權和自由等社會問題上來。

當納粹在歐洲大陸橫行時,英國政府採取妥協政策,福斯特以清醒的頭腦及犀利的筆鋒,呼籲大眾不要陶醉於和平的幻覺,而無視其他民族的痛苦。二戰爆發後,他擔任英國廣播公司電臺的播音員,宣傳人道與正義,強烈抨擊法西斯獨裁。《為民主兩次乾杯》收入他這一時期的主要言論。1946年,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研究員稱號。1970年6月7日,福斯特在考文垂去世。在英國文學史上,如何將福斯特歸類是長期困擾評論家的一個問題。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他以一個小說家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20世紀是變革時代,小說創作必須另闢蹊徑,方能體現出這一時代的特點。他將人際關係刻畫得淋漓盡致,文風幽默,諷刺意味濃鬱,文字優美精練,鋪墊巧妙不著痕跡,象徵的運用尤其耐人尋味。在主題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他的作品也帶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調。

他既批評英國中產階級的保守、刻板、冷漠,又執著地渴望通過「愛的原則」來解決社會矛盾,實現人際間的和諧。這一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這一書名源自18世紀英國新古典詩人亞歷山大蒲伯的長詩《論批評》中的詩行——「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蠢人卻闖了進來」。在這裡「蠢人」指自以為是卻又愚不可及的人。福斯特這部小說的故事講的是,年輕寡婦莉麗婭赫裡頓在丈夫查爾斯去世後一直生活在保守而又嚴厲的婆婆的管制之下,終日鬱鬱寡歡。小叔菲利普建議她同年輕的女鄰居卡羅林艾伯特結伴前往義大利散心。在義大利的盟特裡阿諾市,莉麗妞與當地一名牙醫的兒子吉諾墜入愛河,並訂下婚約;吉諾比她小十幾歲。婆婆認為這太不成體統,便打發菲利普前往阻止,但為時已晚。莉麗娌婚後並不幸福,她發現自己和吉諾並不相愛,於是變得更加憂鬱,在生下一個男嬰後便離開人世。

遠在英國的婆婆聽到消息後認為有必要把孩子接回英國扶養,以免受到吉諾的不良影響,但經過多次交涉,吉諾就是不肯放棄孩子。最後,莉麗婭的小姑哈裡特將嬰兒偷出,不料半路出車禍孩子不幸夭折。小說細緻描寫義大利和英國文化,突出二者之間的顯著差異。義大利熱情奔放,無拘無束,一片生機勃勃;英國則因循守舊,教條刻板,死氣沉沉。福斯特認為,在刻板的社會制度下生活的英國中產階級理性有餘,但缺乏直覺感悟性,「心智是不健全的」。而以吉諾為代表的義大利人不拘泥於傳統,沒有偏見,感情熱烈而真摯。在小說結尾處,菲利普發現自己被吉諾的性格所吸引,不知不覺地對他產生了好感。福斯特藉此指出,只有通過兩種文化的聯結,愚蠢的英國中產階級才有可能打破理性的桎梏而獲得新生。《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也是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但基調比較樂觀,語言詼諧幽默,人物性格的刻畫及象徵手法的運用也更加成熟。

故事發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的貝爾託利尼公寓裡。英國貴族露西在表姐夏洛特的陪同下來到公寓的時候,能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均已客滿。在晚餐時,生性灑脫的愛默生先生得知露西快怏不樂的原因,就主動提出將自己與兒子喬治的房間和她們對調,這使她們,尤其是思想保守的夏洛特深感不安,認為愛默生父子的這一舉動過於輕率,有失體統。後來在亞塞畢比牧師的說服下,她們才同意對調房間。第二天,夏洛特與女作家朋友拉維希小姐同去觀光加盧塔。露西一人去廣場散步,買了幾幅畫後回來。途中發現廣場上有人鬥毆,其中一人滿臉是血,倒在她的身邊。露西嚇暈倒地,偶然經過的喬治將她抱到路邊。之後二人暗生情愫,但露西並未表露出來。幾天後在一次郊遊中,喬治情不自禁地吻了露西,恰被夏洛特看到。露西被帶回英國。露西與母親及弟弟同住,與一位門當戶對的英國紳士賽希爾維斯訂婚,但她仍常想起喬治以及他對自己的突然一吻。

不久後愛默生父子也搬到露西家附近,露西的弟弟與喬治很快成為好友。喬治抓住機會向露西表達愛慕之情,露西雖理智地拒絕了他,但也毅然取消了同賽希爾的婚約。最終在愛默生先生、她的弟弟以及表姐夏洛特的幫助下,露西衝破門第觀念,勇敢地接受了喬治的愛。在這部作品中,福斯特的典型寫作風格已很突出,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點是,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情緒,推動情節的發展。喬治與露西在紫羅蘭花叢中的一吻是故事的第一個小高潮。福斯特對景物的精細描寫恰如其分地烘託出那浪漫溫馨的一刻,令讀者也不免和喬治一樣如痴如醉,他快步走上前去吻了她。在這一段描寫中,露西的清麗脫俗與山間盛開的紫羅蘭相映成趣,充分點明喬治情不自禁之態的合情合理。另外,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體現出福斯特細膩而含蓄的寫作風格。最典型的例子應屬露西的表姐夏洛特。福斯特寥寥幾筆,將一個外表冷漠、內心敏感的老處女刻畫得豐滿、可信。

夏洛特開始時反對露西與喬治間的交往,但在發現二人真心相愛後,便以自己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在描寫露西與老愛默生先生見面一幕時,作者對夏洛特的出場似乎故意在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粗心的讀者可能會忽略她的存在。直到故事結尾,通過情人的對話,作者才又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夏洛特處。原來夏洛特明知露西會和老愛默生見面卻未阻止,從而讓露西與喬治獲得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機會。喬治對於夏洛特的一番評論準確地說明了她的性格特點:「她沒有僵化,露西,她並沒有全部枯萎。」[42]人們不禁感嘆這種安排的巧妙,而讀者也會像露西一樣對她充滿感激,也會開始覺得夏洛特其實是個很可愛的人物。福斯特這種隱晦而細膩的文風常令讀者反覆閱讀他的作品,而每一次都能獲得意外收穫,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