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表氫化物的功能綜述文章

2020-12-0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近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陳萍研究員、郭建平研究員和博士生王倩茹受邀撰寫了題為「The Power of Hydrides」的「Future Energy」綜述文章。 是宇宙中最早誕生的元素,在宇宙演變和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氫可以從電正性更強的元素或基團中獲取電子,形成含負氫物種(H-)的氫化物。這些以分子、團簇、表面物種或體相材料等形式存在的氫化物具有高能量、強還原性、高活性等特徵,在潔淨能源存儲利用以及化學轉化中顯示出獨特的功效。

氫化物為載氫/載能體,是材料科學領域研究人員長期關注的儲氫、儲熱材料的研究對象。氫化物的H-離子半徑接近O2-,但電荷少、配位特殊且易於極化,這使得某些氫化物具有傳導Li+、Na+、H-的能力,成為潛在的固體電解質。近期研究人員更揭示了氫化物可做為高溫超導體這一令人鼓舞的結果。

藉助於熱、電、光等能量的注入,將穩定的小分子(如H2O、CO2和N2)轉化為能源載體(如H2、CH3OH、HCOOH和NH3等)是潔淨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產氫反應、N2及CO2還原反應通常需要電子、質子和能量的輸入。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氫化物正好可以通過H-、HO和H+的相互轉化參與到這些極具挑戰性的重要反應中去。例如,氫化物可作為質子和電子的共同來源,在多相、生物以及均相固氮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在上述與潔淨能源利用相關領域中呈現出強大功能外,氫化物在中子屏蔽、光捕獲以及頗有爭議的冷核聚變等方面已初顯應用前景。人們對氫化物的探索和利用還在繼續,未來可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2018-10-2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聯合陝西師範大學研究員楊棟受邀在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團隊發表了題為Advanced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Yeast 的綜述文章。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大連化物所在JMC發表重要綜述文章
    近日,材料學領域著名雜誌《材料化學》(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發表了約請大連化物所生物醫學材料工程組撰寫的題為《Microencapsulation using natural polysaccharides for drug delivery and cell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16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綜述文章
    繼2008年在英國Chem Comm發表特寫論文(Feature Article)後,受美國化學會《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潘秀蓮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等近日撰寫綜述文章,詳細報導在限域催化領域研究最新進展,完整詮釋由該研究組發展起來的納米限域催化新概念(
  • 大連化物所發表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研究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Chem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並展望了熱催化、電催化、光催化技術在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轉化方面的研究進展。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日,該團隊受邀發表題為Catalysis for Selected C1 Chemistry的前瞻性文章。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招收「申請-考核」制博士生
    招生專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理論化學,分子物理等相關化學和物理專業2)   光譜學,光譜的測試與解析
  • AM綜述:用於能量存儲,轉換和利用的複雜氫化物
    功能材料是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的關鍵推動因素。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薪誠聘海內外優秀博士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2011年至2019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表SCI論文總數8447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5的3016篇,1005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頂級學術刊物上(IF>10)。出版科技專著27部。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新疆理化所發表新型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團隊近年來致力於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究,近日於  論文連結 新疆理化所發表新型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功能晶體材料團隊近年來致力於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研究,近日於《配位化學評論》(Coornation Chemistry Reviews)雜誌發表了一篇標題為A review on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toward the optimal design of infrared nonlinear optical
  • 大連化物所發表非鉛鈣鈦礦納米晶載流子動力學專論文章---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表非鉛鈣鈦礦納米晶載流子動力學專論文章 2019-11-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克利團隊受邀發表了題為
  • 生物谷專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林炳承研究員
    事實上,儘管微流控晶片具有很強的生物功能,但是生物功能卻遠非微流控晶片功能的全部,儘管微流控晶片也能有靜態雜交反應單元,但靜態雜交反應又遠非是微流控晶片所含操作單元的全部。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功能上來說,微流控晶片較之被稱之為生物晶片的雜交點陣晶片而言,有著後者所無法比擬的內涵和外延。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滅活新冠病毒催化材料走進民用生活市場
    據了解,今年3月底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ICP)成功研發的可吸附滅活新型冠狀病毒的催化材料現已正式進入民用市場,為我國居民日常生活中滅活新冠病毒提供助力。據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ICP)於今年3月份在官網發布消息稱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親手研製儀器 破解科學難題
    16年前,楊學明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工作。 彼時,他剛獲得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職位不久,做出這個決定也意味著要放棄很多。 比如,多年打拼正蒸蒸日上的科研事業;再如,辛苦研製的諸多科學儀器設備無法搬遷隨行;此外,還有很多研究項目也都必須從頭開始。
  • 我校王接詞副教授合作綜述文章在《Physics Reports》上發表
    近日,我校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王接詞副教授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範桁研究員團隊合作,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s Reports》上發表了綜述論文《Quantum coherence and geometric quantumdiscord》,這是我校在《Physics Reports》上發表的第一篇科研文章
  • 大連化物所綜述——柔性電子用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集成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研究員類偉巍團隊合作,撰寫了面向柔性電子應用的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一體化的集成系統(Micro-supercapacitors Powered Integ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