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麝你真的了解嗎?原麝知識科普

2021-01-13 百聞動物

原麝,拉丁學名Moschus moschiferus,又稱香獐子,Taiga Musk Deer,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麝科、麝亞科、麝屬、3個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58年。

它頭小、眼大,耳長而直立,上部近圓形,吻部裸露。雌雄均無角,雄性上犬齒發達,露出唇外,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口外。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較前肢發達,散臀高大於肩高,身體後部粗壯。主蹄狹長,側蹄顯著,能接觸地面。尾短,隱於毛叢中。雄性腹部具麝香腺,可分泌麝香。腺體大小隨個體而異,腺呈囊狀。原麝全身暗褐色,背部、腹部及臀部有排列成4-5縱行肉桂色的斑點,背部斑點不明顯,腰、臀兩側斑點較明顯,且密集而不分行。嘴、面頰棕灰色,額部毛色較深。耳背、耳尖棕灰,耳殼內白色,耳基部有時雜有黃色斑,下頜白色,頸部有2條自兩側延至腋下的白紋。四肢內側、腋下及臀部周圍呈淺棕灰色,四肢外側深棕色,尾淺棕色。毛色因地區、季節、年齡而異。

原麝頭骨狹長,較輕薄,鼻骨細長,其寬度前後大致相等。額骨前部與鼻骨相連有一處凹陷;淚骨短,略呈三角形,且不與鼻骨相連,額骨與上頜骨分離,因此四骨之間有一空隙。原麝上頜門齒缺失,上犬齒與第一前臼齒間有一空位;雄性上犬齒發達,長而前彎,側扁,齒尖尖銳,後緣銳利,雌性上犬齒細小。第一前臼齒較小,側扁,第二、三前臼齒內外緣各具一新月形齒突;臼齒皆有2對新月形齒突,排成兩行。下頜犬齒小,與門齒同行,齒面呈橢圓形,下頜臼齒列的齒突與上頜相似,但後臼齒後部有一馬蹄形的小葉。

其多在針闊混交林、針葉落葉林、針葉混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巖石山地生境中棲居,有時隨季節的不同而作垂直的遷徙。

原麝常單獨活動,或雌獸與子獸組成家族活動,一般晨昏活動較為頻繁。夏季多在石砬子、河谷附近的陡峭山崖活動;冬季喜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棲息。原麝為山地動物,能輕快敏捷地在險峻的懸巖峭壁上活動,在密林中也常行於倒木上,並有攀登斜樹的習性,極善跳躍。視、聽覺發達,常停立於山頂石砬子上,四周觀望,稍有特殊動靜即迅速逃跑,遇險時常隱於石隙中。原麝有較為固定的活動、覓食路線通向棲息地,活動範圍亦較為固定。雌雄個體均具發達的尾脂腺,在其經常來往的路線上,將其腺體分泌物主動摩擦於固定的木樁、巖石或樹幹的突出處,以標定領域界線,通常只在標定的領域內活動,對棲息地留戀性強。

原麝食性很廣,取食種類中有豆科、菊科、毛莨科、十字花科、胡桃科等高等植物,亦有真菌類、地衣類、苔蘚類和蕨類等低等植物。總之,夏季多以綠色植物為食,偶爾也吃些兩棲類等小動物,秋季喜食各種漿果、蘑菇,冬季則以可食的落葉、果實、枯枝等為食。虎、豹、猞猁、熊、狼、狐、貂熊以及金雕、禿鷲等猛禽均是原麝的天敵。

此物種在中國分布於河北、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新疆。

此物種種群分布不零散。1920-1930年間,由於狩獵該種數量大幅減少。1970年左右,蒙古原麝數量大約為60000-80000隻;1986年,蒙古科學院的生物研究所評估原麝種群約有44000隻;1990年至2000年,在蒙古該種種群密度降至5-6隻/km。1999年庫頁島的漁業與野生動物局估計約有600-650隻原麝,數量仍在下降中;東西伯利亞約有27000-30000隻,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則高達150000隻。2011年,西伯利亞10個聯邦地區的該種總數據估計約有110000隻。原麝總體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原麝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僅分布於賀蘭山。1996年調查,尚存250餘只;2008年左右調查結果顯示,其數量有明顯回升,具體數量有待考證。

原麝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藥用動物】原麝
    本物種為麝科動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圖1)。本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 陝西新增「國寶」——原麝
    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分布外,陝西新增「國寶」——原麝。                           我省成為原麝第七個分布省他們首先來到盜獵者獵殺原麝的宜川縣薛家坪林場的賀家溝,這裡海拔1100米到1200米之間,地形為山地丘陵,屬於黃龍山區,山地上覆蓋著天然次生林,很符合原麝等偶蹄類動物生存。
  • 臨江溪谷驚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
    8月24日,網友在臨江溪谷景區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實體影像,視頻中一隻「原麝」從道路的一側飛奔至另一側,其跌倒又躍起的畫面著實讓人心痛和擔心!「原麝」,這個像「小狍子」又像「鹿」,模樣呆萌的小傢伙,是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它的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
  • 內蒙古發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原麝:麝媽媽帶著兩隻幼崽
    內蒙古發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原麝:麝媽媽帶著兩隻幼崽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13日消息,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採集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紅外相機成功記錄到野生原麝活動影像,
  • 黃龍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原麝
    5月24日早晨,在徵得舉報人同意後,將房屋牆體破洞,成功救出原麝。經檢查,原麝後腿臀部與牆壁摩擦受傷,再無其它外傷,生命體徵正常,救援人員現場進行了傷口處理,將原麝帶回救助站作進一步觀察,並上報省市相關部門。
  • 「瀕危」野生原麝在黑龍江朗鄉保護區被拍到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科技日報記者12日從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獲悉,小興安嶺林區首次發現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野生原麝,這是由該所在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控的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監測到的。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野生原麝據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朱世兵博士介紹,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經對照片進行鑑定,朗鄉保護區監測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
  • 吉林白山原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孫來福被雙開
    吉林白山原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孫來福被雙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消息,記者17日從吉林省紀委監委了解到,日前,經白山市委批准,白山市紀委監委對吉林白山原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孫來福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
  • 韓城市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原麝
    經西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楊興中教授鑑定,視頻中的野生動物為原麝,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視頻資料顯示,原麝活動蹤跡在保護區被拍攝到的最早時間為去年12月,最晚的一次在今年3月。從其中一段視頻中可清晰看到,原麝在山頭林地中作短暫停留,並機警地環顧四周,在確定無危險後矯健地跑入林中,膽怯而靈敏的特性展現無餘。
  • 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原麝(組圖)
    東北網9月11日訊(記者 侯巍)近日,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布了保護區紅外自動監測相機的監測結果,其中包括小興安嶺林區首次拍到的野生原麝照片。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原麝。原麝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原麝視覺嗅覺敏銳,且警惕性很高,野外極難發現。據介紹,在採集到疑似原麝照片後,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時間聯繫到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專家對照片進行鑑定。專家認為,照片中的動物體型偏小,低肩弓腰,毛色較深,符合原麝的形態特徵,但僅憑照片尚無法完全確定,建議收集其他證據進行核實。
  • 吉林一林場首次拍攝到罕見原麝實體影像
    新華社長春11月18日電(邵美琦、延長才)一段罕見的原麝活動視頻,被架設在吉林省天橋嶺林業局新華林場的一部紅外相機拍攝到。經鑑定,視頻中的原麝為成年雄性。這是該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記者18日從該林業局了解到,在這段時長5秒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原麝在林中短暫停留,警惕地四下觀察,確定方向後矯健地跑開,模樣十分呆萌。新華林場副場長唐乃雲介紹,原麝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其視覺、嗅覺敏銳,警惕性強,在野外很難被發現。成年原麝身長85釐米左右,體重8至12千克,全身顯暗褐色,頭上沒有角,耳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
  • 吉林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實體影像
    11月15日,天橋嶺林業局新華林場副場長唐乃雲和工作人員李洪剛在天橋嶺林業局新華林場採集紅外相機信息時,發現架設在新華北溝的一臺紅外相機拍攝到一段原麝的視頻,視頻時長5秒,拍攝時間為7月10日9點48分,據悉,這是在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活體原麝,模樣呆萌,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天橋嶺局工作人員鑑定這是一隻成年雄性原麝,這也是天橋嶺林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
  • 家裡發現保護動物 原麝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圖)
    家裡發現保護動物 原麝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圖)2017-05-30 09:44:00來源:中國青年網作者:佚名責任編輯:高靜字號:T|T【摘要】【家裡發現保護動物 原麝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陝西延安黃龍縣水磨灣村的趙師傅剛剛起床
  • ...褐馬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麝
    近日,韓城市黃龍山褐馬雞保護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對設在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拍攝的照片、視頻進行半年的常規收集、整理時,驚喜的發現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種的原麝。
  • 大別山又現安徽麝,在石頭上分泌麝香標領地,豬獾來了到處嗅
    走進大別山,你會看到各種野生植物景觀,其實深山裡還生活著我們難以見到的珍貴野生動物。安徽麝近年來多次出現在大別山,它是中國特有物種,也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據中國綠色時報報導,近日,湖北大別山自然保護區羅田片區內,發現一隻雄性野生安徽麝,獨自在山坡上活動。
  • 像狍子不是狍子,似麝也不是麝,五常龍鳳山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這是狍子還是原麝?以前從來沒見過!"12日,五常市龍鳳山鎮勞動村村民發現了一隻長得好像狍、"迷路"的野生動物,報警後得到了及時救助,這個"小傢伙"的出現引起了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極大興趣。據了解,獐為小型鹿科動物,外形似麝(香獐)而稍大,雌雄均無角,雄性具發達的獠牙;獐尾短但明顯(麝無明顯的外尾)。獐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朝鮮半島,歷史資料記載遼東有分布。
  • 「麝」人心魄欲罷不能,麝香知識你知道多少?
    天然的麝香其實是哺乳綱麝科動物(如林麝、馬麝、原麝)的分泌物,取自成熟雄性個體位於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體。麝香是這些動物用來吸引異性的工具,而古中國和古印度人則收集它們用做藥物,幾乎拿它當作了一種萬能藥,逮啥治啥。麝香傳入歐洲後主要用作香料。
  • 麝與麝香
    麝居住在山中,常吃柏樹葉,也吃蛇。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白晝靜臥灌叢下或僻靜陰暗處。獨居生活,頗警覺。行動敏捷,喜攀登懸崖,常居高以避敵害。喜跳躍,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在宮廷劇中,常常看見處心積慮的妃子們把麝香做為秘密武器使用。那麼麝香到底是什麼呢?
  • 農村小夥醫大畢業家中養麝 年產麝香6公斤每克千元勝黃金
    山西翼城縣的王華2007年畢業於省醫科大學後,並沒有進入專業領域繼續深造,而是與61歲的父親王世名在家養麝為生。意想不到的是,經過幾年的考察學習和發展探索,建起了自己的養麝廠。王華靠著養麝致富起來。原本是父親在家養的兩三隻麝,卻讓剛剛畢業的王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經過反覆思考後,王華決定與父親一起從事麝養殖行業。
  • 經國務院批准 麝類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經國務院批准 麝類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02年11月4日17:34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記者段世文)針對我國麝類數量急劇減少、現存麝類已珍稀瀕危的嚴峻現實,經國務院批准,麝科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 中華麝鳳蝶生活史
    《阿惠的蝴蝶生活簡史》中華麝鳳蝶(Byasa confuses(Jordan,1896))中大型鳳蝶,雌雄異型,雌蝶正面土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