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物種為麝科動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圖1)。
本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載:「麝生於臺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陶弘景曰:「麝形似獐,常食柏葉,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別合膜裹之。」又曰:「今出隨郡、義陽、晉熙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於諸羌夷(青海、四川北部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本草圖經》謂:「今陝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今甘肅天水、廣西巴馬縣)諸蠻中尤多……蘄、光山中或時亦有,其香絕小,一子才若彈九。」《本草綱目》云:「麝居山,獐居澤,以此為別。麝出西北者香結實;出東南者謂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綜上所述,古代所指佳品麝香,主要產於西北部,即今之青海、甘肅、山西、新疆、陝西等地。結合其形態描述及現今數種麝地理分布可知:古代麝香之原動物為林麝和馬麝,而不包括分布於東北的原麝。
圖1.原麝
棲息於多巖石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雄性原麝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入藥,名麝香。禁止捕獵野生原麝,現多為人工養麝活體取香(圖2)。在冬季至次春,割取香囊,陰乾,習稱「毛殼麝香」(圖3);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圖4)。一般在每的3、4月和7、8月各進行1次人工活體取香。將鮮淨麝香用皮紙包好稱重,置低溫乾燥器內,防止揮發性物質溢散,待其重量恆定即可。
圖2.香囊與人工取香
圖3.毛殼麝香
圖4.麝香仁
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之功效。主治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徵瘕、難產死胎、胸痺心痛、心腹暴痛、跌打損傷、痺痛麻木、癰腫瘰癧、咽喉腫痛等。
聲明:本文摘自2013版《中國藥用動物志》、2014版《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典》、2015版《中國藥典》、2017版《常用動物藥材識別圖鑑》,由中藥資源監測與服務平臺編校發表。若文章作者或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在微信平臺發布或不應無償使用,認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繫我們:zyzyjc@126.com。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系(http://210.74.4.66:18080/herbs-portal/)
【主編】李軍德 【編校與組稿】蘇巖 黃曉 張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