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 黃大年——用生命叩開地球之門的海歸教授

2020-12-06 法制網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一位青年在大學畢業時寫給同學的一句話。他叫黃大年,那一年,他24歲。

    ​26年後,黃大年成為了航空地球物理領域的頂級科學家,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那一年,他50歲。

    就在這一年,我國開始實施千人計劃,得知這個消息後,黃大年說服妻子賣掉經營的診所,留下還在讀書的女兒,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學。

    回國後的第6天,黃大年就與吉林大學籤下全職教授合同,成為第一批回到東北發展的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他帶著先進技術,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就像一隻「透視眼」,能「看清」深層地下的礦產、海底的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價值。而這樣的高端裝備,國外長期對華壟斷或封鎖。

    從零開始的黃大年,帶著研究團隊日夜奮戰。他出差始終趕最晚的那一程,這樣就不耽誤白天工作;同事經常兩三點鐘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務。

    和家人聚少離多,讓黃大年心懷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嘆:「可憐老妻孤守在家,在掛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技人員,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鑽——「地殼一號」,自主研製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體系統,提高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的製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黃大年因膽管癌住進醫院。即便在病床上,打著吊瓶的黃大年還在改方案,給學生答疑解難。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眾多師生帶著傷痛和懷念,默默垂淚,悼念送別。

    ​「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黃大年

相關焦點

  • 黃大年(上):以身許國 叩開地球之門
    新華社發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也是東北地區第一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2009年,懷著一腔愛國熱情,黃大年從英國劍橋返回祖國,被選為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首席科學家。
  •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揭曉:盧麗安等榮膺
    央視新聞3月1日消息,1日晚8點,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盧麗安、黃大發、謝海華夫婦、王珏、黃大年、劉銳、西藏玉麥人、楊科璋、廖俊波、盧永根榮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 黃大年榮獲「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這是3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為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大年發布的頒獎詞。這一刻,他與廖俊波、黃大發、盧麗安等10位人物以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這一群體,共同書寫了2017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你我。
  • 黃大年、盧永根、盧麗安入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黃大年、盧永根、盧麗安入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2018-03-02 來源:教育部   近日,吉林大學已故教授黃大年、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復旦大學教授盧麗安入選「
  • 觀《感動中國》黃大年有感
    觀《感動中國》黃大年有感 發布時間: 2020-07-12 09:23:49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李娟
  • 這2位廣西人,感動了全中國!這是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3月1日晚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盛典》   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在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中   有兩名廣西人當選
  • 黃大年、南仁東獲「感動吉林」人物稱號
    「感動吉林」組委會寫給黃大年的頒獎詞 李彥國 攝  中新網長春1月20日電 (記者 李彥國)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20日獲得2017年度「感動吉林  2017年度感動吉林評選活動從2017年11月1日開始,吉林當地媒體《新文化報》陸續地刊登了20位候選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都來自於民間,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多年堅持做一件事,默默地不求回報;有的是不舍不棄的一家人;有的是在洪水中壯烈犧牲的年輕民警;有的是放棄優厚待遇回鄉創業帶動家鄉致富的高材生團隊……  評選期間,活動組委會收到逾200萬份選票。
  • 20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完整版 公布2017年度人物
    自2002年起,《感動中國》每年從社會各行各業推選出十位人物,他們溫暖著中國,感動著我們。  《感動中國》秉承過去15年的傳統不變,廣泛吸納觀眾意見,通過多種投票方式在世界範圍內評選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群體。
  • 201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彙總(2017年度人物)
    201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彙總(2017年度人物) 2018-03-02 19:01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  黃大年走了,又似乎未曾離開大家。  2017年1月8日,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猝然離世,終年58歲。  他是給地球做CT的人,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潛海。他讓中國地球物理勘探正式進入了「深地時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 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中新網長春7月13日電 題: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作者 郭佳 付強  中國各界對於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紀念活動已經持續數月。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此後七年,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 追憶黃大年,做中國夢逐夢者
    他以身許國,叩開地球之門,用一個科學家科研生涯中最寶貴的7年時光,沒日夜地工作,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將中國深探技術與西方先進國家30年的差距縮短了一大截。而他卻長眠在這塊土地上,享年僅58歲,這可是科學家的黃金年齡。
  •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來北體大作報告 ——「師德講堂」第二講開講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之黃大年 2019年5月31日上午,學校「師德講堂」第二講在體育館開講,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生動講述了黃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跡。3位成員分別圍繞「戰略科學家的中國夢」「留學報國的時代楷模」「黃老師,我們想您!」等主題,講述了黃大年同志可歌可泣、可敬可欽的一生。他們用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再現了黃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使學校教職工深切感受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近距離接受精神洗禮。
  • 黃大年:以身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  從「救國夢」到「強國夢」,從「個人夢」到中國夢,兩代留學生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報國的赤誠。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漂泊18年,黃大年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個機遇,等待一次召喚。
  • 黃大年先進事跡感動中國海外學子
    (原標題:黃大年先進事跡感動中國海外學子)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來到吉林大學和久別的地質宮,開啟他回國後「叩開地球之門」的科研之路。十年後的長春,天空依然飄起了雪花,仿佛訴說著對黃大年無盡的追思與懷念。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 中國科學家黃大年 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中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從事的是給地球做CT的工作,通過探測技術,能夠快速掃描海面以下很深的區域,無論是礦藏還是潛艇部隊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7年前,當他離開旅居18年的英國回到中國,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 海歸摯友評價黃大年:報國榜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馬芳武介紹團體科研項目 冉文娟 攝 中新網長春6月5日電 (記者 李彥國 冉文娟)卓越科學家、國際著名航空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儘管已經病故,但他帶來的感召力不會彌散。6月5日,黃大年的摯友、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馬芳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大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報國之志海歸的人生價值,他的榜樣作用將帶動更多人回國效力。在國外生活18年,物質條件優越。但當自己的國家在2009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時,黃大年說服家人、辭去職務,義無反顧踏上回國的旅程。
  • 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原標題: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傳承民族精神 奮鬥新時代距離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去世,已經過去了22個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黃老師傾盡畢生心血的地球探測項目還在繼續,我們時刻都在懷念他,他的為人處世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年度盤點:2017年度十大教育人物
    回望2017,為了教育,有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專注科研潛心耕耘,有人紮根山村愛生如子……教育小新梳理了2017年十大教育人物,作為我們教師隊伍中的代表,他們身後站著千千萬萬的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中國教師群體。正是這些可敬的教師們,推動教育穩步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