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空譜遙感圖像質量改善問題之討論

2021-01-08 我是天邊飄過一朵雲

多源空譜遙感圖像融合是遙感領域提升圖像解析度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多光譜圖像(MSI)和高光譜圖像(HSI)分析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雖然成像探測技術已經由低空間解析度向高空間解析度,由低光譜解析度到高光譜解析度發展,但是對於光譜細分成像探測而言,空間解析度和光譜解析度往往是矛盾的。以高光譜圖像為例,高光譜成像遙感能夠在特定的電磁譜段上,連續採集不同波段的影像,從而獲取場景中每個像素的光譜信息。與其他光學成像技術相比,高光譜成像能夠辨識場景中不同地物的物質組成,在地物分類、軍事偵察、環境監測、農作物估產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經濟價值。然而,受成像機理和成像設備的限制,空間解析度、光譜帶寬、幅寬、信噪比等指標不可避免地需要互相折中,難以直接獲取高空間解析度的高光譜圖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限的空間解析度會導致純像元(稱為端元,endmember)光譜混合,使得部分像素的光譜曲線混合了多種端元物質,進而影響高光譜圖像的辨識性能;另一方面,對礦物勘探、城市精細製圖、弱小目標檢測等應用而言,需要高空間解析度的高光譜圖像,而有限的空間解析度嚴重影響了高光譜成像在遙感技術中的應用。此外,由於載荷平臺顫振,成像光學系統調製傳遞函數引起的模糊降質、系統噪聲、大氣輻射和雲層覆蓋效應等,高光譜圖像輻射信息質量下降、空間解析度低、混合像元嚴重等現象,成為高光譜圖像分析、理解和模式識別應用的突出問題。

多源空譜遙感圖像融合問題與遙感圖像質量改善中的若干經典問題緊密相關。作為數據融合領域中的一個分支,在像素級融合範疇,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單個或多個圖像或數據,充分利用空譜互補信息和相關性提升解析度。小編整理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光譜圖像質量改善的途徑:

1. 圖像復原

圖像是3D場景在2D成像平面的投影,並以二維強度分布的形式作用於人的視覺。然而,由於光學系統的缺陷、成像環境不理想、傳輸數據丟失以及存儲介質的瑕疵,實際所獲取的圖像往往是場景理想二維映射圖像的退化形式。圖像復原是從退化或降質圖像版本恢復(估計)清晰圖像的處理技術。一般而言,所有非理想或者欠定條件下的圖像獲取過程都會獲取不完全、含噪聲或模糊的觀測數據,由觀測數據恢復完全清晰的圖像都需要應用圖像復原技術,以去除圖像模糊和噪聲,改善圖像質量。

2. 單幅空譜圖像超分辨

單幅空譜圖像超分辨是僅對觀測的低分辨空譜圖像,而沒有其他輔助源圖像或者信息,其通過估計亞像素的信息,進行空間(幾何)解析度的增強。在實際中,該問題可能非常複雜和極具挑戰,其退化模型包括空間模糊、下採樣和噪聲汙染。不同於簡單的圖像插值與放大,單幅空譜圖像超分辨具有高度病態性,因此包含圖像復原(圖像去模糊和去噪)和圖像插值等處理要素。

與一般的自然圖像超分辨不同,低分辨高光譜圖像中的光譜像元是包含不同材質光譜的混合像元,因此單幅空譜圖像超分辨可以結合光譜解混(spectral unmixing)獲得亞像素級豐度(端元成分的富含度)。結合豐度係數和概率分類器,可以將每個材質的分類概率分配給像素,然後對像素進行亞採樣。在此問題中,試圖在像素內空間上組織不同材質光譜豐度分布的技術被稱為亞像素映射(subpixel mapping)或超分辨映射。

3. 多幅空譜圖像超分辨

與單幅圖像超分辨不同,多幅圖像超分辨是針對同一場景拍攝了多幅低解析度(LR)圖像,這些圖像蘊含不同的空譜互補信息,因此可以進行超解析度(SR)重建。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多幅圖像往往存在亞像素位移,可以通過多幅圖像的互補信息推斷出亞像素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多幅LR圖像所包含的互補信息,經過亞像素級的圖像配準或運動估計,通過信息融合技術重建一幅高解析度(HR)圖像,從而同時實現圖像外推插值和信噪比的提高。

4. 多源空譜遙感圖像融合

多源空譜遙感圖像融合是針對同一場景中,多個傳感器拍攝的不同解析度和不同空譜性質的圖像。我們聚焦研究了三類常見的融合問題,具體包括:

(1)低解析度多光譜(Multispectral,MS)圖像與高解析度全色(Panchromatic,PAN)圖像的融合(簡稱MS+PAN融合):Pansharpenin問題;

(2)低解析度高光譜(Hyperspectral,HS)與高解析度全色圖像的融合(簡稱HS+PAN融合):Hypersharpening問題;

(3)低解析度高光譜與高解析度多光譜圖像的融合(簡稱HS+MS融合)。

在上述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在MS+PAN融合中,MS是主源圖像,PAN作為輔助圖像源。而司MSI具有較低的空間解析度,但具有多個光譜波段。PAN主要提供高分辨空間幾何結構信息,以提升MSI的空間解析度。傳統的MS+PAN融合體系包括基於投影變換的成分替代方法、多解析度分析(Multiresolution Analysis,MRA)方法及其變種(如小波融合及其變種)。新型融合方法包括變分融合、基於表示學習的方法(含稀疏融合、低秩融合和張量融合)等。基於廣義成分替代格式給出了19種MS+PAN融合算法的綜合性能評測。

在HS+PAN融合中,作為主源圖像的HSI蘊含豐富的光譜信息,但是空間解析度低,因此與MS+PAN融合類似,但由於其光譜波段數多,在幾何結構注入時保持光譜特徵更具有挑戰的。HS+MS融合是MS+PAN和HS+PAN等的推廣,涉及多源多通道互補光譜數據融合,成為高光圖像定量化精細遙感的前瞻性問題,其核心問題是儘可能融合高解析度MS圖像結構細節,提升HS空間解析度的同時儘可能減小光譜失真。回顧HS+MS融合的基本方法和綜合評測,但基本沿用推廣Pansharpening體系。

HS+MS融合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主源HSI和輔助源MSI都是多波段圖像,HSI空間解析度低但波段數高,MSI空間解析度高但波段較少。MSI的每個波段是較寬帶寬光譜信息成像,一些波段可能覆蓋HSI特定數量的細分波段,一些可能和HSI波段沒有任何重疊。這些問題可能會給空譜融合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相關焦點

  • 多光譜可見光遙感圖像壓縮系統設計
    該系統設計採用ADV212,通過小波變換及熵編碼實現對大數據量的空間遙感圖像進行高質量實時壓縮,並且採用FPGA完成圖 像數據輸入、壓縮碼流輸出、圖像預處理以及對ADV212的工作模式進行控制。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設計功耗低、成本低、調試簡單合理,具有較好的壓縮效 果。可滿足多光譜可見光遙感圖像對高質量壓縮比的要求。
  • 用衛星遙感圖分析,北京霧霾真的改善了
    雖然作為一個北京人可以用親身體驗為首都大氣的改善做一份證言,但是作為一個遙感科技工作者還是希望用「有圖有真相」的方式來表達更有意義。地面觀測儀器通常能將儀器周邊的霧霾情況測量的比較精確,但是更大範圍就只能類推了。遙感衛星觀測的範圍比較大,但是畢竟不是直接接觸空氣,只是通過大氣反射的波譜來獲取信息。
  • 遙感圖像處理中的深度學習專題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英文版
    在對地觀測領域, 由大量在軌衛星獲取的海量遙感數據, 使其成為數據驅動應用的典範. 過去幾年來, 遙感圖像處理相關的深度學習研究快速增長, 包括高光譜遙感圖像、合成孔徑雷達(SAR)圖像等處理、分類、參數反演及目標檢測識別.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圖像處理技術是什麼_圖像處理技術現狀和發展前景
    早期數字圖像處理的目的是改善圖像的質量,它以人為對象,以改善人的視覺效果為目的。目前該技術已廣泛用於科學研究、工農業生產、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航天、軍事、工業、機器人產業、政府職能機關文化文藝等多領域。並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已成為一門引人注目、前景廣闊的新型學科。
  • 用深度學習理解遙感圖像,識別效率提升90倍 | PaddlePaddle出品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先回答——為什麼原來處理遙感圖像很慢?利用遙感圖像監測地表,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人員說,其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同一個地方的環境和氣候,每年都會發生變化。用AI理解遙感圖像,有什麼難的?圖像識別,可以說是當前AI領域比較成熟的技術了,各種用於圖像理解的深度學習模型層出不窮,而且在特定領域已達到了人類同等水準。但問題在於,這些深度模型,主要是針對自然圖像的,如果直接用於理解遙感圖像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 一種基於地面遙感延時圖像的咖啡花識別方法
    」Coffee Flower Identification Using Binar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Digital Images「的研究論文,本文介紹了一種基於地面遙感延時圖像的咖啡花識別方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遙感中多模態和數據融合的挑戰和機遇
    例如,請看專業協會中專門針對這一主題的活躍團體(如 IEEE 數據融合技術委員會和國際攝影測量和遙感學會 VII/6 工作組:遙感數據融合),幾乎所有遙感會議和講習班中都不斷出現專門討論數據融合的特別會議,甚至整個會議都專門討論數據融合(如城市地區遙感和數據融合國際專題討論會),以及遙感期刊中的特別問題(如 &34;)。
  • 衛星遙感監測圖像分析顯示,近20年我國湖泊總體在變清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發布的消息,中國、義大利、美國、英國學者近期聯合利用遙感大數據科研團隊獲取了2000年至2018年期間大量衛星遙感監測圖像,結合地面實測,構建出一套湖泊透明度計算方法。分析顯示,我國湖泊透明度整體呈增加趨勢。2000年至2018年間,412個湖泊中有289個透明度增加,佔比70.15%。其中,透明度顯著增加的有176個,佔比42.72%。
  • 細分萬物之像,記錄千譜之圖——高光譜成像感知與信息分析
    正如童慶禧院士、張兵和張立福研究員在《中國高光譜遙感的前沿進展》(《遙感學報》,2016) 中指出的,中國高光譜遙感尚存在「無源之水」的困境,意即在高光譜數據獲取能力上的瓶頸;還存在「曲高和寡」之憂,高光譜遙感過於依靠地面反射率數據,迫切需要降低高光譜遙感的數據獲取、處理、信息提取與應用等方面的門檻。
  • 【期刊速遞】高光譜遙感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直播預告
    高光譜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技術是高光譜遙感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隨著智能化信息分析和高性能硬體處理技術的發展,高光譜遙感衛星系統也將步入智能化時代。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等最新成果,發展高光譜圖像處理與信息提取的高性能實時處理技術?如何發揮高光譜遙感的優勢和特點,發展新理論和新方法?
  • 利用無人機多光譜圖像釐米解析度提高甜菜作物冠層結構和生物化學遙感估測
    可提高甜菜作物冠層結構和生物化學遙感估測,植物表型資訊簡介如下:近年來,無人機(UAV)的廣泛使用為植被遙感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尤其是農業應用方面。然而,與從衛星或飛機獲得的較粗糙的解析度數據相比,無人機釐米級圖像的優勢仍不明確。
  • 高分家族再添新星 將打破高清遙感圖像國外壟斷
    據了解,這顆有著「大美之星」美譽的新星將主要用於我國國土及周邊區域高解析度圖像的獲取,主要服務於自然資源、應急管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住建、林業和草原等多種行業,打破目前國際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對於亞米級解析度遙感圖像的壟斷局面。
  • 如何用圖像質量分析儀快速測量高清圖像的系統性能?
    這種QoE由幾個因素決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圖像和聲音質量。質量與內容之間呈反比關係。當質量相同時,內容就成為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而內容相同時,質量則成為決定因素。無論如何,電視總是一種商業行為,每家運營商都必須確定一種策略來平衡內容與質量之間的矛盾。         測試與測量的目的不外乎提高和管理節目質量。
  • 商業遙感衛星助力,谷歌 / 必應地圖壯大高清圖像
    現在,全球新一款商業遙感衛星「Worldview-3」近日將發射升空,搭載了分辨高達50cm的攝像頭裝置,同時免費為公眾提供這些高清圖像。據外媒Gizmodo報導,六月中旬,美國政府解除了過去對高分辨衛星圖像限令,允許谷歌地圖、必應地圖等網絡服務商採用高分衛星圖像。
  • 長光衛星高分遙感圖像解譯大賽獲佳績
    近日,第四屆「中科星圖杯」高分遙感圖像解譯軟體大賽決賽在濟南市舉行。本次大賽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和遙感單位1000餘支參賽隊伍,經過3個多月的激烈角逐,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三室參賽團隊在「高解析度可見光圖像水體目標自動提取」「全極化SAR圖像中地物要素自動分類」兩個賽道均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高光譜圖像的數據特性之探討
    地球上的不同物質,受物質組分以及光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可具備不同的光譜特性,依據光譜特性捕獲的精細程度,可將成像結果劃分為多光譜及高光譜圖像。其中,高光譜成像實現了目標光譜獲取及目標空間成像的有效集成,是最重要的遙感探測手段之一。高光譜遙感的全稱為「高光譜解析度遙感」,較為直觀地體現了高光譜遙感具備光譜維度細節信息精確表徵的能力。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如何監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是老百姓關切的話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
  • 一文就讀懂機器學習及其在遙感中的應用
    【IT168 資訊】一直以來,從遙感數據進行信息提取是一個長期的遙感科學難題。遙感圖像分類是遙感圖像信息處理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其分類技術是遙感應用系統中的關鍵技術,遙感圖像分類方法的精度直接影響著遙感技術的應用發展。許多研究者一直在嘗試、改進,探索新的方法,以不斷提高遙感圖像自動分類算法的精度和速度。
  • 遙感、大氣科學期刊編輯交流會在遙感地球所召開
    此次交流會由遙感地球所國內學術部主辦,共有遙感、大氣領域相關期刊的20多名編輯參加。   交流會上,來自《遙感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大氣科學進展》、《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大氣科學》、《氣候和環境研究》等六個期刊的青年編輯,就策劃組織前沿熱點專欄、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研究期刊國際化及數位化發展、探討數據論文出版形式等期刊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交流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