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如何影響歷史?快來看看這四次小冰河期帶來了什麼?

2020-11-23 百家號

全球變暖一直備受關注,由於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雖然如此,但整體而言氣候還是相對穩定的,如果有較大變化,以現在的科技能力是可以提前預估並制定防範措施,如全球參與的旨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巴黎協定》。在古代,人們面對大規模的氣候變化是只能聽天由命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幾次大規模氣候變化(小冰河)對我國歷史的影響。

第一次

第一次小冰河在西周時期。由於氣候變冷,漢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兩次結冰。北方特別是戎狄聚居的草原,氣溫的下降使牧草都無法生長,依靠遊牧為生的戎狄不得不向南進發,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入侵中國北方,西周與戎狄作戰,最後國都向東遷到洛陽。這也對以後東周群雄並起、徵戰不斷的局面產生了很大影響。

氣候終於在公元前700年的時候快速變好起來,中國北方維持了數百年溫暖潮溼的氣候,公元前6世紀,許多地區曾連續八年冬季沒有冰雪。在氣候最溫暖的時期,春天提早兩個月到來,柳樹在2月轉綠,桃樹在3月開花,燕子歸巢,蟬在6月開始鳴叫。

第二次

第二次小冰河來臨的徵兆出現在西漢末年,公元前29年,那一年5月飛雪。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乾冷氣候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全國糧價飛漲。飢貧地區賣兒鬻女換取糧食,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北方少數民族也在不斷侵擾邊境,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五胡亂華」了。北方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微之時,大舉入侵,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數十個政權。戰火不斷導致「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裡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中原淪陷,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裡(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

第三次

第三次小冰河從唐末始,從史書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梅花因一年中開花最早,被推為花之魁首。玄宗李隆基妃子江採萍居所種滿梅花,所以被稱為「梅妃」。9世紀初,長安南郊曲江池還種有梅花。但到了11世紀初期,中原已不知有梅樹,梅樹只能在長安和洛陽的皇家花園以及富豪的私人花園中才能見到。蘇軾有詩哀嘆梅在關中消失,「關中幸無梅,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王安石也以「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誤將梅花認成杏花。

這次同樣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金人佔據淮河秦嶺以北,南宋遷國都於杭州。史書記載,公元1111年江浙間2250平方公裡的太湖不但全部結冰,而且冰面結實足以通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也被全部凍死。

第四次

第四次小冰河時間大概在元末清初。公元1280年,5月降霜(中國北部)。1290年6月與8月,農作物遭到霜害(中國北部)。1301年6月,農作物遭到霜害(中部),8月下雪,馬與牲畜凍死(北部)。1328年7月,出現暴風雪,牲畜凍死。

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竇娥為表冤屈,指天為誓: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竇娥死後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降雪)三尺掩其屍、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結果全部應驗。

「六月飛雪」也並非完全靠想像的,這也是有時是基礎。在當時,6月降雪,並不算太罕見。

明朝的最後四十年,也就是1600~164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冷的一段時間。

舉例來說,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向來以氣候溫和著稱,1601年卻遭受到強烈暴風雪的侵襲。廣東省位於亞熱帶,但1618年12月卻下了8天的大雪。

中國的編年史分別於1620年、1623年、1624年、1629年、1631年、1632年和1649年記載在中國南方各地出現不尋常的暴風雪。

歷來各朝亡國之君大多昏庸無能、窮奢極欲,棄祖宗基業於不顧。但崇禎在位十七年,披肝瀝膽、勵精圖治,卻仍避免不了大明覆滅、自己以身殉國的結局。這和大明朝政黑暗,積重難返有直接的關係。小冰河帶來了不斷地饑寒、動亂。天不佑大明,天災人禍雙重因素的作用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相關焦點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早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就有了關於氣候、農業和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研究,近些年來由於環境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對該領域的探索也突飛猛進。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觸氣候史。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眾所周知,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河期,冰河期的地球氣候極端寒冷,大部分地表被冰雪覆蓋,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喜暖動植物的滅絕。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
  •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字體:大 中 小】 不過阿蘭紐斯對氣候變暖表示了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實際比重並不大,每年煤炭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只佔大氣二氧化碳的1/1700,並且海洋能吸收約5/6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時氣候變暖會給人類帶來更加宜人的氣候和豐富的物產,特別對寒冷地區來說。然而,儘管阿蘭紐斯因其研究成果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但在此後的時間裡,他的觀點在科學界並未引起多大重視。惟一的例外是英國科學家G.
  • 地球正進入冰河期?
    地球氣候未來的發展趨勢,到底是變冷,還是變熱呢?氣候的變遷,小波動是上千年至幾百年的尺度,比如漢唐時期的氣候要溫暖溼潤,而明清時期則相當寒冷乾燥,這就是小波動。我們只能根據以往冰河期、冰期存在的時間,來大致推算地球下一次冰河期、冰期到來的時間,按照之前的歷史來看,第四紀冰河期不可能結束,因為第四紀冰期才存在了200多萬年的時間,我們現在正處於的間冰期在幾百年、幾十年之內也不可能結束,因為畢竟才存在了1.2萬年的時間。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下):冰河期溫暖期,地球為何會切換寒暑?
    眾所周知,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的冰河期和兩次「超級全球變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在每一個大的冰河期中,也存在著許多次冷暖變化,科學家稱之為亞冰期和亞間冰期,即小冰期和小暖期。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為了回答這一系列問題,鳳凰衛視獲佛光山星雲大師加持,化願力為行動力,發起了又一次大型電視行動。從2010年1月至3月,鳳凰衛視向氣溫升高最快的北極、受海平面上漲威脅最大的南太平洋島國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派出攝製組。以其一貫秉承的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和華人視角,遍訪國內外最頂級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企業家,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歷史上四次小冰期 上一次於1850年結束
    來源:中國天氣網  小冰期的出現有規律嗎  五千年來  中國經歷了四次冷暖交替  距離現在最近的小冰期發生在什麼時候,關於這一點,專家有不同的意見。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專家認為小冰期並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內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而實際上,就地球的歷史而言,已經歷了無數個小冰期。早在20世紀70年代,竺可楨就曾經對我國5000年來的氣候做過研究,發現我國近5000年來,就有四次溫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 李伯重:氣候變化如何造成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從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對近兩千年來中國氣候變遷的情況,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關於中國人口史的專著自1959年刊出以後,人口史學者的努力,也使得近兩千年來中國人口變化的基本輪廓,從混沌中顯現了出來。這裡我們將把這兩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來看一看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上人口變化的影響。
  • 地球已經經歷了8次冰河世紀,下一次冰河世紀會在什麼適合到來?
    答案是人類可能不會面臨地球的冰盛期,很多人不禁會疑惑,這根本不符合地球本身的規律,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知道地球是何時進入冰盛期的。冰河時代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一共出現過8次冰河期,但是全球性的冰河期卻是只出現了2次。
  • 拉尼娜來了,將對今冬大氣汙染擴散帶來什麼影響?國家氣候中心專家...
    2007年秋天到2008年春天,中國20個省(區、市)遭遇了50年以來,部分地區100年以來,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性天氣,這背後就有拉尼娜現象的「黑手」,而且只是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現象。受2007/2008年拉尼娜事件的影響,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遭受四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襲擊。
  • 夏天吹空調,會影響到人類進化嗎?改變氣候,對人類影響有多大?
    其實,人為改變某一空間的小環境不會對人類進化產生大的影響,但是,人為改變大環境可能真的會對人類的進化產生大影響。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看看環境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與文明的。在人類進化的問題上,有一種學說,叫做「冰川外因說」。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
  • 地球正在走下坡路,未來或將進入冰河期,人類該何去何從?
    地球正在走下坡路,未來或將進入冰河期,人類該何去何從?人類是地球上最特殊的高等生命體,不得不說人類誕生的條件還是極為苛刻的,不僅要有充足的水源,每天還要呼吸氧氣,陽光也是或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這些條件少了其中之一,人類的生存狀況都將受到威脅,地球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除了地球之外,還有一顆星體也至關重要,那就是太陽,太陽照射出的光可以給很多生物帶來能量,很多生物是需要通過光合作用才能生存。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42年之後(公元前280年),韓非子誕生於河南省新鄭。簡而言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比李斯大3歲,比韓非子大7歲。、饑饉肆虐,從而導致瘟疫流行性大爆發。
  • 如今地球變得越來越暖,冰河期還會再來嗎?
    如今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整個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曾經的冰河期還會再來嗎?什麼時候會來呢?其實,這個問題會有點複雜和神秘,尤其是當你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因素加入其中。我們一起來想像一下,上海的天際線是不是很美麗、很壯觀?
  • 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過去100萬年中,世界平均溫度變化驚人!
    氣候變化過去50年來,我們的地球處在不斷升溫之中。但是氣候變化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整個地球的歷史,就是生物適應氣候變化的歷史。地球的氣候就如同一臺極其複雜的機器,分為上億個不同的部分,預測氣候未來的變化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不過回顧氣候史就相對比較簡單,這得感謝氣候變化留下的大量證據,包括樹木年輪的厚度和在極地冰層中獲得的古代空氣的成分。這些證據顯示了地球氣候的多變,而且許多重大變化的發生速度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測的要快得多。
  •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是什麼 快來看看吧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是什麼 快來看看吧時間:2020-06-22 12:23   來源: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體最大的器官是是什麼 快來看看吧 人體皮膚是人體器官中最大的嗎?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這個是螞蟻莊園2020年6月22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大家知道答案嗎?
  • 氣候變化怎樣影響人類歷史走向
    縱觀歷史,人類的活動影響著氣候,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波及每個國家和個人。在人類發展的許多時刻,氣候常常施展威力,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無形之手。農業生產對水的大量消耗,使羅布泊的水量越來越小,蒲昌海在消失。農田得不到灌溉,糧食減產嚴重,後期的駐軍生活越來越難以維持,口糧供給日益緊張,駐軍政府不得不多次下達要求吏兵節省口糧的命令。樓蘭出土文書顯示,當時屯兵的口糧,開始為「一人日食一鬥二升」,後減為「一人日食八升」,再後減為「一人日食六升」。最後一任樓蘭官員王珩等來的是一紙調令,與駐守樓蘭的士兵一同返回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