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一直備受關注,由於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雖然如此,但整體而言氣候還是相對穩定的,如果有較大變化,以現在的科技能力是可以提前預估並制定防範措施,如全球參與的旨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巴黎協定》。在古代,人們面對大規模的氣候變化是只能聽天由命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幾次大規模氣候變化(小冰河)對我國歷史的影響。
第一次
第一次小冰河在西周時期。由於氣候變冷,漢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兩次結冰。北方特別是戎狄聚居的草原,氣溫的下降使牧草都無法生長,依靠遊牧為生的戎狄不得不向南進發,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入侵中國北方,西周與戎狄作戰,最後國都向東遷到洛陽。這也對以後東周群雄並起、徵戰不斷的局面產生了很大影響。
氣候終於在公元前700年的時候快速變好起來,中國北方維持了數百年溫暖潮溼的氣候,公元前6世紀,許多地區曾連續八年冬季沒有冰雪。在氣候最溫暖的時期,春天提早兩個月到來,柳樹在2月轉綠,桃樹在3月開花,燕子歸巢,蟬在6月開始鳴叫。
第二次
第二次小冰河來臨的徵兆出現在西漢末年,公元前29年,那一年5月飛雪。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乾冷氣候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全國糧價飛漲。飢貧地區賣兒鬻女換取糧食,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北方少數民族也在不斷侵擾邊境,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五胡亂華」了。北方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微之時,大舉入侵,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數十個政權。戰火不斷導致「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裡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中原淪陷,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卷65《王導傳》據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裡(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
第三次
第三次小冰河從唐末始,從史書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梅花因一年中開花最早,被推為花之魁首。玄宗李隆基妃子江採萍居所種滿梅花,所以被稱為「梅妃」。9世紀初,長安南郊曲江池還種有梅花。但到了11世紀初期,中原已不知有梅樹,梅樹只能在長安和洛陽的皇家花園以及富豪的私人花園中才能見到。蘇軾有詩哀嘆梅在關中消失,「關中幸無梅,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王安石也以「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誤將梅花認成杏花。
這次同樣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金人佔據淮河秦嶺以北,南宋遷國都於杭州。史書記載,公元1111年江浙間2250平方公裡的太湖不但全部結冰,而且冰面結實足以通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也被全部凍死。
第四次
第四次小冰河時間大概在元末清初。公元1280年,5月降霜(中國北部)。1290年6月與8月,農作物遭到霜害(中國北部)。1301年6月,農作物遭到霜害(中部),8月下雪,馬與牲畜凍死(北部)。1328年7月,出現暴風雪,牲畜凍死。
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竇娥為表冤屈,指天為誓: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竇娥死後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降雪)三尺掩其屍、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結果全部應驗。
「六月飛雪」也並非完全靠想像的,這也是有時是基礎。在當時,6月降雪,並不算太罕見。
明朝的最後四十年,也就是1600~164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冷的一段時間。
舉例來說,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向來以氣候溫和著稱,1601年卻遭受到強烈暴風雪的侵襲。廣東省位於亞熱帶,但1618年12月卻下了8天的大雪。
中國的編年史分別於1620年、1623年、1624年、1629年、1631年、1632年和1649年記載在中國南方各地出現不尋常的暴風雪。
歷來各朝亡國之君大多昏庸無能、窮奢極欲,棄祖宗基業於不顧。但崇禎在位十七年,披肝瀝膽、勵精圖治,卻仍避免不了大明覆滅、自己以身殉國的結局。這和大明朝政黑暗,積重難返有直接的關係。小冰河帶來了不斷地饑寒、動亂。天不佑大明,天災人禍雙重因素的作用加速了大明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