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見過太陽嗎?井上健的第一道曙光,讓你知道太陽最細小的秘密。
井上建太陽望遠鏡拍攝了第一張太陽的照片。一張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細節的照片,清晰地展現出太陽表面沸騰的氣體。科學研究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
井上建太陽望遠鏡以789nm精細度抓拍了這張太陽表面的照片。圖中的光線實際上是深紅色,但圖片的顏色為提每一個像素光的強度而改變了。我們第一次可以看到小到30km的細節。太陽的表面布滿了對流單體,每一個都有德克薩斯州那麼大,這是沸騰的等離子體將熱傳送到表面的地方。這張圖象的邊長為51角分,或者說是36500km。NSO / NSF / AURA
井上建望遠鏡在哈雷阿卡拉,夏威夷建立,見到了第一道曙光。以上的圖片是由可見寬頻成像器所拍攝(VBI)的,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太陽沸騰的表面。
對流單體,又稱太陽米粒組織,一個大約有德克薩斯州的面積。每一個單體之中的運動於燒開的熱水很像,等離子體在每一個單體的中心湧出,在達到表面後冷卻,然後在邊緣下沉。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米粒組織將熱量(和磁場)從太陽的深處傳送到外部的大氣層,又稱日冕。
VBI的16兆像素照相機可以分析小到25km的特徵,這給了天文學家分析太陽表面曼哈頓大小的特徵的能力。「我們對分析太陽系中最大的物體上最小的細節非常激動。」託馬斯·裡梅勒,井上建望遠鏡主任,說道。
在這張放大了的圖片中,我們能看到炙熱的等離子體從每一個對流單體的中心升起(白色)。在等離子體的溫度降低之後,它們會順著單體的四周下沉(深色)。在這些深色的區域,我們還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看到白色的磁場記號在,專家認為這些亮點是能量到達太陽外層(日冕)的通道。這張圖片包含了11角秒的邊長,或者說是8200千米,像以上的圖片一樣,這是一張789nm精細度的色彩化黑白照片。NSO / NSF / AURA
「第一張出現在屏幕上的圖片超過了我的預期。」裡梅勒說,「有人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我像那一刻那樣開心。」
井上建時間線
這張在2019年十二月拍攝的第一道曙光開啟了一場馬拉松的最後衝刺。井上建在近十年之前的12月12日2012年開始,如今只有一段時間,很可能在2020年的7月,井上建才能全部投入使用。雖然VBI系統已經完善,一些其他部件仍需要調試。
但關於井上建的工作永遠不會停止,觀測站會在井上建所預測的44年壽命之間不停地完善它,因為新技術的不斷誕生,取代過時的舊技術,使得井上建一直處於行業的領先狀態。
井上建太陽望遠鏡
美國國家太陽天文臺 / AURA / NSF
在井上建漫長的一生之中,它會目睹四個太陽周期,每十一年,太陽的磁場會經歷一系列的陰晴圓缺。井上建將在太陽完成第25個周期時開始工作。
解開日冕的真實面目
直到現在,地面上的天文望遠鏡只能觀測到太陽雄偉冰山的一角。太陽發射出的強光通常會將日冕隱藏起來,除了在日食發生的時候。在日食發生的時候,可以觀測到白光從非常炙熱的等離子體釋放出來,像是給太陽帶上了一道冠冕。
有了井上建的能力,天文學家可以不僅僅拍攝下日冕的照片,還可以測量在外流的等離子體中翻滾跳躍的磁感線。「磁場是最重要的,」裡梅勒說,就等井上建「揭開太陽最大的謎團,我們不僅僅可以清晰地從93英裡看到這些細小的結構(太陽米粒),還可以測量太陽表面磁場的強度和方向,並且在一百萬度的日冕之中追蹤磁場的任何變化。
井上建四米的鏡子讓天文學家可以採集廣面的陽光,為了精準的成像與採集其他和NASA的派克太陽探測器(目前正在進行第四周近日循環),與歐空局的太陽軌道飛行器(二月六日發射)相輔相成的數據。
成為焦點
抓拍到第一道曙光並不是容易事,在井上建收集陽光時,它還同時收集到了許多熱量。如果你曾嘗試過用放大鏡點燃引火物,那你知道集中光束的強大,那現在想像你的放大鏡有四米的直徑!
降低井上建收集到的熱量需要一些巧妙的工程設計。主鏡本身有一套冷卻系統來保護表面。在主鏡將太陽光聚焦之後,光束會遇到一道熱光欄,一道液態冷卻的金屬空心環。它可以在光束達到次鏡之前阻隔陽光95%的熱量。熱光欄還起到了視野欄的作用,將望遠鏡的視野收縮到5角分直徑的圓中。
建造熱光欄的工程師們也遇到了一些阻隔,所以用來拍下第一張照片的熱光欄是一=臨時的,需要一些望遠鏡角度的限制。「我們正在研究一款不需要望遠鏡角度限制的熱光欄,」裡梅勒說,「研究已在進行,會在井上健完成之前完成。」
在熱光欄與次鏡之後,強度極減的光束將遇到一個直徑只有200毫米的可變形鏡子,鏡子後面裝備了1600個催動器來幫助鏡子變形。這面鏡子是一道反饋系統的一部分,這樣可以減少陽光在通過大氣層時的「閃爍」。
在這次校正後,這束陽光會被反射到庫達實驗室(井上健的旋轉實驗室),一個150噸,旋轉的淨室,它包含了各種科學儀器來研究陽光,收集數據。這些儀器預期將會每天產出9太字節,給我們提供一個從未見過的太陽。
作者:MONICA YOUNG
FY:MJ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