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2021-01-12 李秀筆記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對一個當代的小學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記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計算。

年輕的數學老師回答說:就是這麼規定的,你記住就好。既然問不出原因,只能死記硬背下來。

後來終於有機會,問數學教學經驗更加豐富的老師,老師說因為360是整數,又能被很多數整除,比較容易計算。至此,這件事就算是不了了知了。

再後來,遇到一些數字愛好者,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數學老師,是那種3位數乘3位數直接報結果,比我計算器按出來都快的那種資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訴我說,360是個神奇的數字,比如3+6+0=9;360除以2等於180,1+8+0=9;180再平分,數字之和仍然是9……再往後除以2是數字之和會是18,但1+8仍然等於9。最後,我必須承認360確實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也許,這就是幾何學家和數學家將圓周定義為360度的原因吧。

最後,因為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深入研讀《易經》,才發現其中深刻的道理,在於我國的古天文學。

比如乾卦,主要講述的就是「天」運行的道理。要想讀懂《易經》,必須要認真的學習古代天文學,只有《易經》+古天文學才能完美的回答,一個圓周為什麼是360度,而不是100度或其他。同時也知道了為什麼時鐘會定義為12小時,我國古代把一天定義為12個時辰,而西方則定義為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按照《繫辭傳》的記載,易是伏羲這位上古時期了不起的聖人當時觀測天象而得,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天文研究。按照我們目前對於人類歷史的理解,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麼高級的天文設備,因此靠的多是肉眼觀測以及長時間的積累。

就圓本身而言,我們人類肉眼所能觀測到的最大的圓,從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是太陽在天空的運行軌跡。這就是古人對於圓的觀測。古代的圓,我更喜歡用「圜」字,因為「圜」字,更有環繞著轉的意思,是立體而形象的,並非我們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平面上所畫的圓。

這個「圜」,有我們今天日常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意思,再說得直白些,就像個大彈簧,或者說今天高科技研究裡面的DNA分子螺旋結構。關於我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圜」以後會有文章單獨論述,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

圜,天道也。――《呂氏春秋·圜道》乾為天,為圜。――《易·說卦》

古人很早就知道,除了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還有一個太陽繞地球的年周期,俗稱「大圜」也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的「圜」,這個「圜」春夏秋冬繞行的距離,我們認為是一年的時間,稱之為一個圓周。這一個圓周,從我國古代使用的四分曆看來,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一天之內太陽在圓周上運行的角度,稱之為1度,也就是我國古代的「日度」。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淮南子·天文訓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班固 《白虎通·日月》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晉書·天文志

而我國源自上古軒轅時期的六十甲子歷,一年直接就是360天。也就是說,人們把從地球上看到日月在天空運行一周的定義為天度,意思是用天度量,正好是360天。所以圓周定義為360度,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那麼,為什麼一天要分成12個時辰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太陽的一個大圈,月亮轉了12圈,所以一年是12個月。因此這個大圓被十二等分,那麼太陽每日運行的軌跡,自然也是採用同樣的分法,所以,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對於時間的計算都是12進位。我國是十二個時辰,而西方則是24小時。

至於古人如何計算太陽和月亮的年運行軌跡,這就需要用到星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星宿的意義非常重要,是度量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依據。其中尤其晨星、昏星的觀測最為重要。

綜上所述,一個圓周的角度定義為360度,是有很深的天文學意義在其中。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數學,是源於天文學。當然,這些關於天文學與數學的論述,很多在著名而且非常的《算經》中都能找到答案。雖然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算經》中最大的成就是勾股定理,但我研究《易經》的經驗則認為,其成就更多的在於天文曆法,實在是了不起。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易經智慧:易經64卦與生命遺傳密碼對應一致!難道古人早就明白?
    由此可見,從這一現象就能看出來,這一驚人的現象其實早已經被古人發現了!並且通過《易經》顯露了出來。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學習《易經》最大的作用不僅僅是算命,更重要的是改命,易經就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手冊和行動指南。《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 《易經》透露:人的命運各不相同,主要受什麼影響?
    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命理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八字相同,或相貌相同的人,命運卻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別。易經學說認為,人各有命,你想往富貴上靠,也靠不上,得看你命裡有沒有。比如,世界上的樹葉多如牛毛,可是你能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嗎?同理,人的命運是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行的,每個人運行的軌跡都不一樣,命運也就不盡相同。下面從易經角度分析,人的命運不同,主要受這3點影響。
  • 為什麼時間是12進位,十進位不是很方便嗎?毫秒又為什麼是十進位
    就現在來說,十進位是公認的基礎計數原則,畢竟人類只有十根手指頭,十進位用的順手,而且整數進位讓人好計算一些,不需要依靠其他工具,對於數學不好的西方來說尤為重要。那麼,我們使用最多的是時間計數為什麼是十二進位呢?這事說來就話長了。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
  • 簡單分享一下易經智慧
    《易經》含蓋萬有,在中華文化組成部分中被譽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易經》是古人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總結和創造的一門以天幹、地支、卦象等符號系統為載體,以太極理論、五行理論、陰陽理論、先後天八卦理論、神煞系統等理論構成的具備象、數、理、佔四個功能解讀大自然規律的智慧體系
  • 為什麼圓周被定義為360度,而不是100度?
    為什麼不用簡單一些的數,比如100度呢?關於圓周360度的由來主要有三種理論。 理論一:數學原因 相比起100,360這個數很特殊。除了7之外,360可以被1到10的任何數整除。
  • 時間為什麼用 12 進位?
    但是時間好像不一樣,東西方都把一年分為12個月,一天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然後每小時再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為60秒,大多數時間計數確實是有12這個公因子的。有一個計量單位系統也有類似的非10進位劃分——角度。一圓周=360°,1°=60′,1′=60″事實上這和時間的劃分也確實是直接相關的。
  • 《易經》智慧:什麼人什麼命,努力成為這4種人,好運慢慢來!
    他回答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周易》中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幾就是苗頭,兆頭;作就是行動,有所作為。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採取措施。《易經》這本書,把變化講得非常透徹。事物的變化總是從微小的地方開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於發現這些變化的苗頭,及時採取措施,機會稍縱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著。
  • 360|周角為什麼是360度
    「鄭老師,為什麼周角是360度呢?」「呃,你這問題提得wo真ye不bu錯hui!」
  • 易經智慧: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老祖宗教我們掌控命運
    窮人即使窮也要爭口氣,不發昧心財、不做虧心事、沒功不受祿。古人講究,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窮人受氣,正是因為如此,才要「人活一口氣」。「豪不過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豪門家族不會超過三代人。但這樣勢力龐大的家族,為什麼會「不過三」呢?而不是「不過四,不過五呢」?這就要聯繫到《易經》了。《易經》其實與「三」很有緣,畢竟它的八卦就是由三根爻組成的,從下往上分別為初爻、二爻、三爻,三爻代表天位,再想往上就沒了。
  • 與其花錢算命,不如自學《易經》,看懂易經
    為什麼要學《周易》?當我30歲的時候,我讀了單裡,並加入了《易經》。沒有理由,只是因為一個非常擅長閱讀的朋友告訴我:30歲以後,步步不會錯的,我們非常需要「運氣」。別誤會我,他說的不僅僅是算命的形上學。這是《易經》的真正的心理方法——通過選擇智慧,總是讓自己站在勝利的一邊。什麼意思?
  • 易經:值年卦,邵雍眼中的世界。以129600年周期,認知歷史發展
    易經:值年卦,邵雍眼中的世界。以129600年周期規律,認知歷史發展每到歲末年初,朋友們就會問,明年應該讀《易經》的哪個卦象?懂《易》的朋友一般都會有統一的答覆,2019讀無妄卦,2020年讀明夷卦,2021讀賁卦。那麼,這樣的一個說法源自哪裡?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易經值年卦。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什麼不用刀?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字字有道理
    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聽過,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一個人不能從外貌上判斷。只有相處久了,才能認清對方。話雖如此,但是古人卻很相信"觀人"術,喜歡通過觀察人來預測一個人今後的行為。《易經大全》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易經》,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
  • 《易經》智慧:人到中年,依舊落魄,看看這2條規則!
    一、冒險激進中年人和年輕人不同,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事情沒有把握,或者只有十成的把握,都可以放手一搏,去冒險、嘗試,即使輸了,大不了重來,年輕就是資本。可中年人不一樣,老人和小孩,家庭的開支,是必須要保證穩定的,你一個人輸了,就會全家人跟著挨餓,所以中年人面對機遇,要做好充分的風險評估,避免冒險激進。《易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 12時辰的最準確劃定方法(建議收藏)
    在中國古代古人就已經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現代人也大多能了解12個時辰分別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但真正的12時辰劃分方法,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說大家不了解呢?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古人也用燃香來計算時間,稱為「火鍾」。「火鍾」是用紗線纏繞在香上,再在線的末端系上一個銅球,球下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時,銅球落在銅盤中就會發出響聲,這便是古代的鬧鐘了。此外,古人還用「水鍾」來計時,「水鍾」也稱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時性原理,通過反覆實踐,而發明出的計時方法。古代白天或晴天時,可以用日晷來測時間,到了夜晚或陰天,就需要利用水鍾來計時了。
  •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手指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
    易經:現代數學解密掌上掐算,快速學會飛八卦,古人智慧讓人驚嘆我們看電視,經常會看到古人用手掌進行推算,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相當的了不起。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也會遇到懂傳統文化的人,不用查日曆或者萬年曆,而是直接用手指來掐算天幹地支年份、月份,以及節氣等等的事宜。
  • 《易經》智慧提示:所謂的「智商」之說就是驚天大騙局
    巧得很,那一年中國人的曆法紀年是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從國家層面確認了傳統文化是引進民主和科學的障礙,經學教育從此中斷,《易經》開始被掃地出門,《易經》智慧當然也被視為了「落後」或「不合時宜」的同義詞……從此,東西方兩大智慧門派的力量對比的差距越來越大,傾向於西方斷章取義式的極端片面思維的群體越來越普遍,而認同東方綜合權衡式的中庸整體思維的人越來越少。
  • 《易經》算出生命周期:人到中年需要「知天命」,注意這2個歲數
    古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畢竟中國的歷史已經歷經5000多年了。作為大儒的孔子對《易經》頗有心得,他認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是最生命最負責任的表現。也是《易經》中的真諦。易經中的智慧,不管是在任何時候都值得一看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