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學治療通過破壞轉移前微環境抑制轉移

2020-12-03 科學網

表觀遺傳學治療通過破壞轉移前微環境抑制轉移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5:51:37

表觀遺傳學治療通過破壞轉移前微環境抑制轉移,這一成果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lcolm V. Brock、Lin Shen、Stephen B. Baylin、Franck Housseau等研究人員合作完成。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2月2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明,通過外科手術切除原發性肺癌、乳腺癌和食道癌後,低劑量輔助表觀遺傳療法可通過其對髓樣來源的抑制細胞(MDSC)的選擇性作用,破壞轉移前的微環境並抑制肺轉移的形成和生長。在小鼠的肺轉移模型中,MDSC是切除原發腫瘤後轉移前微環境形成的關鍵因素。使用低劑量DNA甲基轉移酶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5-氮雜胞苷和恩替司他)的輔助表觀遺傳學療法通過下調CCR2和CXCR2抑制MDSC的運輸,並促進MDSC分化為更具間隙性的巨噬細胞樣表型,從而破壞了轉移前微環境。與化療相比,轉移前肺中MDSC的積累減少可產生更長的無病生存期,並增加總體生存期。這些數據表明,即使在去除原發腫瘤後,MDSC仍有助於轉移前微環境的發展和殘留腫瘤細胞的定植。低劑量佐劑表觀遺傳修飾劑的組合可破壞這種轉移前的微環境並抑制轉移,這可能會為癌症治療提供輔助方法。

 

據了解,手術後癌症復發仍然是一個尚未解決的臨床問題。來源於骨髓的髓樣細胞有助於轉移前微環境的形成,這是使腫瘤細胞擴散到遠處的必要條件。當前沒有有效的幹預措施可以防止轉移前微環境的形成。

 

附:英文原文

Title: Epigenetic therapy inhibits metastases by disrupting premetastatic niches

Author: Zhihao Lu, Jianling Zou, Shuang Li, Michael J. Topper, Yong Tao, Hao Zhang, Xi Jiao, Wenbing Xie, Xiangqian Kong, Michelle Vaz, Huili Li, Yi Cai, Limin Xia, Peng Huang, Kristen Rodgers, Beverly Lee, Joanne B. Riemer, Chi-Ping Day, Ray-Whay Chiu Yen, Ying Cui, Yujiao Wang, Yanni Wang, Weiqiang Zhang, Hariharan Easwaran, Alicia Hulbert, KiBem Kim, Rosalyn A. Juergens, Stephen C. Yang, Richard J. Battafarano, Errol L. Bush, Stephen R. Broderick, Stephen M. Cattaneo, Julie R. Brahmer, Charles M. Rudin, John Wrangle, Yuping Mei, Young J. Kim, Bin Zhang, Ken Kang-Hsin Wang, Patrick M. Forde, Joseph B. Margolick, Barry D. Nelkin, Cynthia A. Zahnow, Drew M. Pardoll, Franck Housseau, Stephen B. Baylin, Lin Shen, Malcolm V. Brock

Issue&Volume: 2020-02-26

Abstract: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remains an unresolved clinical problem1,2,3. Myeloid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which is required for disseminating tumour cells to engraft distant sites4,5,6. There are currently no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hat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6,7. Here we show that, after surgical removal of primary lung, breast and oesophageal cancers, low-dose adjuvant epigenetic therapy disrupts the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and inhibits both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lung metastases through its selective effect on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In mouse models of pulmonary metastases, MDSCs are key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after resection of primary tumours. Adjuvant epigenetic therapy that uses low-dose DNA methyltransferase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5-azacytidine and entinostat, disrupts the premetastatic niche by inhibiting the trafficking of MDSCs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CCR2 and CXCR2, and by promoting MDSC differentiation into a more-interstitial macrophage-like phenotype. A decreased accumulation of MDSCs in the premetastatic lung produces longer periods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increased overall survival, compared with chemotherapy. Our data demonstrate that, even after removal of the primary tumour, MDSC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metastatic niches and settlement of residual tumour cells. A combination of low-dose adjuvant epigenetic modifiers that disrupts this premetastatic microenvironment and inhibits metastases may permit an adjuvant approach to cancer therapy.

DOI: 10.1038/s41586-020-2054-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4-x

相關焦點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最近在Clinical Epigenetic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中,作者報導了特定飲食在預防環境汙染誘發的遺傳疾病或表觀遺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通過調節基因的表達來實現。 表觀遺傳學和汙染 表觀遺傳學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一個重要補充,能反映基因組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表觀遺傳變化會影響基因的表達,但不對DNA序列進行任何改變。表觀基因組是指基因組的所有表觀遺傳修飾,其中屬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最為重要。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CTCF能夠影響3D基因組的架構和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學藍圖的重新布線或會以突變作為結果經常發生,從另一方面來講,影響組蛋白和DNA甲基轉移酶或去甲基化酶(TET酶)、染色質重塑劑和包括組蛋白在內的染色質因子的突變經常會在疾病中出現,其效應可能會被治療幹預措施所靶向作用。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CTCF能夠影響3D基因組的架構和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學藍圖的重新布線或會以突變作為結果經常發生,從另一方面來講,影響組蛋白和DNA甲基轉移酶或去甲基化酶(TET酶)、染色質重塑劑和包括組蛋白在內的染色質因子的突變經常會在疾病中出現,其效應效應可能會被治療幹預措施所靶向作用。
  • 抵禦環境汙染的表觀遺傳學飲食 | Clinical Epigenetics
    Tollefsbol 發表時間:2019/03/16 DOI:10.1186/s13148-019-0659-4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MDJue4BMN3_8p3oy-zkDLA 早期營養雖然不能夠改變DNA,但是它可以通過調節基因表達顯著地影響發育。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這也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為惡性腫瘤的分子標記物和治療靶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miR-21在口腔癌組織中表達上調,通過TPM1和PTEN的沉默,抑制細胞凋亡及促進細胞增殖;miR-24在口腔癌組織中表達上調後,通過下調RNA結合蛋白-終端蛋白1(DND1),抑制其下遊周期依賴酶抑制因子1B(CDKN1B)基因的表達,促進癌細胞增殖、抑制凋亡。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綜述:基於表觀遺傳學的抗腫瘤藥物
    染色質 隨著對成千上萬癌症基因組的測序,以及在幾乎每個表觀遺傳調節因子中都發現突變,我們逐步了解了染色質及其在腫瘤發生中的複雜作用。然而,突變本身並不一定會產生功能上的結果,也並不保證能成為表觀遺傳治療靶點。修飾蛋白突變可產生致癌驅動因子或破壞腫瘤抑制因子,也可能是無關鍵作用的乘客突變。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突變被證實在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圖2)。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而1940年Waddington最早引入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概念來描述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認為表觀遺傳可以作為基因遺傳的補充甚至比基因更具備遺傳優勢,參與發育過程中細胞分化過程的表型調控。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科學家發現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
    一個由KAUST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成年人基因組及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來自KAUST的Valerio Orlando實驗室一直在研究Ezh1的作用,該基因在成熟組織中的功能研究在近25年來毫無進展。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表觀遺傳學藥物是繼免疫之後下一屆抗腫瘤藥物之星嗎?
    大多數上皮樣肉瘤病灶開始於肢體皮膚下的軟組織,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化療或放療。然而,即使經過治療,這種疾病轉移的可能性也很高,大約50%的患者會發生轉移,轉移後患者生存期不到一年。  在此獲批之前,還沒有專門針對上皮樣肉瘤患者的治療方案,Tazemetostat是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案。
  • 表觀遺傳學研究或將成為攻克肺癌難關的未來之星
    近年研發成功的肺癌靶向治療藥物靶易瑞沙,既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發生突變的患者。   隨著科學的發展對癌症發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表觀遺傳學改變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具體來講:表觀遺傳是一種基因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水平,修飾等卻可以產生可遺傳的改變的現象。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Nature子刊:發現全新表觀遺傳學基因調節機制
    2017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由KAUST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成年人基因組及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和它的姊妹基因Ezh2一樣,Ezh1及其伴侶蛋白一起編碼一個蛋白,該蛋白可以給靶基因貼上標籤以抑制其活性。但是儘管Ezh2突變與癌症及發育缺陷有關,攜帶Ezh1突變的小鼠似乎可以正常發育。7年前,Orlando教授的研究組發現Ezh1可以與許多正常情況下啟動的基因啟動子結合。
  • 表觀遺傳學新藥!首創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治療上皮樣肉瘤獲美國...
    2019年12月20日/生物谷BIOON/--Epizyme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美國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開發創新性的表觀遺傳學藥物來改寫癌症及其他嚴重疾病的治療。tazemetostat是一種口服、首創(first-in-class)EZH2抑制劑,該藥是一種表觀遺傳學藥物,其新藥申請(NDA)正在接受FDA的優先審查,處方藥用戶收費法(PDUFA)目標日期為2020年1月23日。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循環因子通過兩種不同的機制誘導惡病質:直接通過與肌肉細胞相互作用和激活途徑來促進肌肉分解代謝或抑制蛋白質合成;或間接通過次級器官的代謝重編程,進而引起肌肉消瘦。在正常生理中,除了控制碳水化合物代謝外,胰島素還通過調節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和分解以維持血糖水平。生理環境中,胰島素抵抗可抑制合成代謝PI3K-AKT途徑和激活泛素介導的蛋白酶體途徑來加速肌肉蛋白水解。該機制似乎在腫瘤惡病質中也發揮作用,因為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信號中斷會導致腫瘤模型的惡病質。此外,在結腸腫瘤惡病質模型中使用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治療可延緩體重減輕和厭食。
  • Nat Genet:表觀遺傳學研究揭示治療侵襲性癌症的新型聯合療法
    2019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表觀遺傳過程通過調節細胞基因的活性,使細胞能夠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在基因激活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之一是BRD4,這是一種研究較透徹的"表觀遺傳學解讀器",可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上的乙醯化賴氨酸殘基結合。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在這篇發表在《神經科學》的文章中,拉裡·費格博士談到,發生在小鼠身上、把對環境的感應遺傳下去的現象,在理論上被稱為「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是指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表觀遺傳學與癌症研究所教授孫方霖曾向《中國科學報》如此介紹。
  • 表觀遺傳學藥物抑制PD-L1,增強白血病免疫療法!
    2017年3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莫納什大學和彼得•麥卡倫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一種新的表觀遺傳學藥物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BET抑制劑是一種相對較新的藥物,通過關閉腫瘤細胞表達的重要致癌基因抑制腫瘤。目前莫納什大學和彼得•麥卡倫癌症中心正在進行一項使用BET抑制劑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等血癌的國際臨床研究,但是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一直聚焦於這些藥物如何直接誘導癌細胞死亡以及癌細胞如何產生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