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4月21日消息,日媒電子裝置產業新聞3月曾在報導中引述一位不具名的OLED材料廠工程師在數年前受訪時的說法,表示由於日本國內並無對OLED技術研發感興趣的客戶,OLED研發恐無以為繼。這說法也間接說明,日廠的OLED技術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或是少數生產,從未真正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的原因。
TDK早在1991年即開始從事OLED的研究,東北先鋒(Tohoku Pioneer)於1997年領先全球量產OLED面板,並用於汽車音響用單色OLED面板、Motorola手機OLED面板。三洋電機(Sanyo Denki)於2002年與Eastman Kodak Company共組OLED公司「SK Display」,在2002年推出可顯示26萬色的2.2吋OLED面板,2003年發表全球首款搭載主動式OLED面板的彩色手機。但就在要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前,該公司於2006年3月宣告解散。
之後隨著韓國政府將OLED技術視為重點發展技術,扶植韓廠,近年來OLED技術由韓國業者主導。如今在日本稱得上具備量產規模的業者,也僅有Sony推出電視等特定領域專用的OLED Master Monitor。
日廠OLED領域布局著重材料
但其實日廠並未放棄OLED研發,只是焦點著重在材料增產。當越來越多業者跟進採用OLED面板,相關材料市場需求勢必跟著擴大。儘管大陸等新興市場積極發展化學工業,但在OLED材料這類的高階技術上,目前仍是以日廠較佔有優勢。如出光興產(Idemitsu)、住友化學(Sumitomo Chemical)在韓國增資設廠、擴增產能等,並研發適用於可撓式觸控面板的新材料。
此外,像是日本產學合作的技術轉移也成為新興技術發展的焦點。如最近因三星創投、樂金顯示器(LGD)注資而成為話題的Kyulux,從九州大學研發中心取得技術轉移的第三代OLED「熱活性化延遲(TADF)」材料也是一例。TADF材料的優勢在於大幅度讓亮度與彩度提升精密度,並達到降低成本,省電的效果。
若該技術能如預期在2018年順利商用化,屆時對稱霸OLED相關技術的韓廠而言,將是不容小覷的後起之秀。電子裝置產業新聞總編輯也在專欄中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第三代OLED技術可望成為日本OLED產業的引擎,甚至可能改寫業界版圖。
日韓廠在OLED製程上的差異
目前主要幾家在OLED技術上取得較明顯成就的日韓廠中,在技術上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於OLED層成膜方式。目前主流方式為真空蒸鍍技術,但最常被批評的是OLED材料昂貴,效能卻低落。
三星顯示器(SDI)的蒸鍍與金屬光罩(Fine Metal Mask)製程所採取的RGB分塗方式,與Pen Tile技術可達成擬Full HD水準,但成膜製成的溫度恐讓光罩的熱膨脹難以控制。相較於在液晶面板技術達到WQHD水準的技術,在擴大應用上陷入苦戰。而樂金顯示器則是採用WRGB技術,不使用金屬遮罩的均勻蒸鍍方式,就可提高精密度。不過生產成本更低的印刷式則被看好為未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