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代歷史所遇上的基本問題,都是時空的問題。時間上,古人用農曆,有初一十五,有天幹地支,有國號年號;空間上,有郡縣王國,有督府衛所,有僑置郡縣。這兩個基本問題,困擾了一般閱讀歷史的讀者。如果要鑽個牛角尖,非要弄清楚四月丙辰是陽曆幾月幾號,或是江夏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手邊沒有好的工具書,或是僅僅靠維基和度娘是不會讓人滿意,而且會讓人家興趣索然的。
其實業餘歷史愛好者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並不難,地理上空間上可以用古今地名大詞典和地圖,這個話題我們在以後專門討論。而在時間上是可以藉助《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這本書很有用。你必須得有這本書!必須得有!必須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本書的來龍去脈,參考了什麼內容,有什麼科學依據,也就在此不廢話了,直接上乾貨。它的時間涵蓋範圍是從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000年。其他功能諸如查節氣和星期並不常用,只講它最為核心的部分。
我們以漢靈帝中平六年做例子,在原書的第三十三頁。先看表頭,分為年序、陰曆月序、陰曆日序、星期和幹支。
年序一列下面,每一個單元格都大致包含有國號、帝號、年號、年數、幹支及陽曆年數。東漢靈帝因為之前幾個年號都是他的,故而在這裡不出現了。中平就是年號,數字6就代表六年,己巳代表這一年的幹支,是蛇年,189-190代表是這一年的陽曆年數。
陰曆月序一欄下,有表示陰曆月份的12個阿拉伯數字,如果有閏月就會用粗體表示。這一年的12月份出現兩次,第2個12月是粗體,故而12月是閏月。而左邊只有一個數字2,據說是推算幹支用的,但我之前並沒有用到。
陰曆日序一欄,就要橫著看,貼著表頭的那30個數字,是真正代表陰曆的日期,而具體每年裡的橫向著看的那些數字,其實是陽曆的日期。裡面有些數字旁邊,有粗體表示的數字和字母,則是代表陽曆的月份,因為最後三個月的數字是兩位數,佔字符,故而用英文縮寫表示,O=10月(October),N=11月( November),D=12月(December)。
星期因為不常用,在此不討論。
幹支欄下,是每個月所代表的幹支數,是用來推算幹支的,這個比較重要。劃重點。
具體的內容介紹完畢,我們開始談具體的應用。漢靈帝中平6年,發生很多事情。比如,這一年他死了。《資治通鑑》卷五十九頁記載:(夏四月)丙辰,帝崩於嘉德殿。由於用幹支推算陰曆日期和陽曆日期是個逆推的過程,我們先用順推看看這一年的四月初一的陽曆日期和幹支。
我們先在中平六年找到陰曆四月那一行,再在陰曆日序第二行找到1號,兩個數字交叉,得出數字3。這就是代表了陽曆日期是3日。那是陽曆哪一個月的3日呢?我們就需要逆著往上找,找到上一行,看到第一個粗體的數字,是5,則代表這是5月3日。
公元190年漢靈帝中平六年四月初一,陽曆5月3日,它的幹支是什麼呢?我們找到四月這一行的最後,幹支那一欄下,有個數字是42。幹支的查詢,需要藉助另一張表,在原書的最後一頁,第四三八頁,附表十八,《六十幹支與其序數》。具體的計算方法是,當日的陰曆日數加上當月的幹支數,那天是初一,月幹支是42,則1+42=43,43就是這一天的幹支,查得第43個幹支是丙午。
需要注意的是,會出現日數和幹支數相加大於60個幹支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把得出的這個數減去60,讓幹支序號正好落在60裡面,以便查詢。
那麼四月丙辰到底是陽曆幾號呢?查《六十幹支與其序數》,我們得出丙辰的幹支序號是53,再減去四月的幹支42,得出11,則漢靈帝去世的日期在四月十一,再查陽曆,則可得他死在陽曆5月13日。這一年,還發生了一個事情,就是被我成為東漢最長一日的宦官反殺何進時間。具體的,資治通鑑裡大概這麼寫,八月戊辰,何進被殺,庚午,張讓等人出逃,並在夜裡被追上,自殺。辛未,東漢少帝在小平津遇上董卓,還宮。
查《六十幹支與其序數》,這三個日期戊辰、庚午、辛未的幹支序號分別是5、7、8,說明這幾天是連著的。再查那一年陰曆八月的幹支數是40。用個位數的幹支序號,去減兩位數的幹支數,就發生了我們上面談到的問題。故而要將這幾個序數都加上60以後再減去幹支數,得出25,27,28。則這幾日是陰曆的八月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這三天,陽曆是9月22日,24日和25日。
作為工具來說,這本書是很好用的,多使用就能掌握,我只怕是自己說不清楚,造成困擾。另外,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40年,真是感慨原來這麼早就有了這麼高的科技。擲筆三嘆!
以上文章是我諸多原創文章裡的其中一篇,抄襲或者借鑑都非是我的特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讚;不同意我的觀點,請評論或者私信告訴我;不喜歡我的文筆,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頁裡,你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謝各位閱讀者的付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