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工發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揭示了工業化進程如何直接可見地影響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
新冠疫情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世界最貧困的國家或將面臨發展更加落後的風險,決策者必須牢記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增進人民福祉以及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上僅有63個經濟體被列為工業化國家,人口佔比不到全球20%。然而,這些國家生產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製成品。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又在製成品產量上貢獻了30%。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佔世界人口13.4%的47個最不發達國家所生產的製成品總量不到世界總量的1%。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情況稍好,總計也僅佔2%。
如今,由於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持續影響,這種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最不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增長近乎停滯。據預測,2020年將創造官方記錄以來全球製造業產量歷史新低。工發組織預計最不發達國家製造業增長值在GDP中所佔份額(一項商品淨產出的關鍵指標)將由2019年的8.1%驟降至1.2%。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最不發達國家而言,製造業的強勁增長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工發組織近期的報告顯示,製造業發展對此類國家經濟社會福祉具有顯著影響。
不難想像,生活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的人們,由於接受著更高水平的教育,擁有更先進的醫療保健系統、更好的社會治安、更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更高的技術水平,從而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但是,如何衡量這些發展指標本身並沒有精準的科學方法。經濟學家們已開始將目光投向GDP以外的經濟健康狀況,並且越來越多地將生活幸福感納入衡量範圍。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幸福星球指數、世界幸福感報告和經合組織的美好生活指數所提供的衡量方式。但幸福感計算標準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尚未達成共識,許多指標仍然是主觀的而非得到論證的。
工發組織的報告著眼於所有國家的數據,根據貧困、不平等、健康、教育、就業和人類發展等指標,展示了人均製造業增長值,以及基於工發組織競爭力工業績效指標(CIP)的競爭力。這些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統計證據——工業化進程與人民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同時準確地揭示了在工業化發展中,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如何與其他發展目標緊密相連的。
大量的指標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工業部門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的效益是全方位的,絕不僅限於工業增長率本身。如果沒有更大的工業發展,數百萬人將無法從中獲益。
例如,工發組織的報告中強調工業化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技術變革和創新的影響促進了專業技能和學習熱情,推動了必需品的創造和社會變革。根據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指數和不平等調整人類發展指數(2018年),高人均製造業增長值和高人類發展指數價值息息相關,其中歐洲和北美工業化國家位居首位,而非洲和亞洲的最不發達國家排名最後。
報告同時指出了就業對人類福祉的影響,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僱主將更具能力提供更高技能和更高薪的工作,並使員工享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社會保障。在許多收入較低和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人們無法享受到這種工業化發展的益處。其後果之一便是童工仍被用於彌補收入空缺。工發組織的報告顯示,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當地童工數量急劇下降。
此外,眾所周知,收入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能夠有效推動提升經濟、減少貧困和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在工業化國家中,貧困(據2011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被定義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9美元)在過去20年中從10%左右幾乎下降為0%。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系列包含了自2010年以來100個發展中國家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數據,其中多維貧困指數顯示,最不發達國家實行工業化後貧困下降尤為明顯。
教育是培養可持續經濟發展所需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基礎,工業發展對教育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隨著各國推進工業化發展,技術型人才需求持續上升,促使更多的人尋求高收入工作所需的高等教育。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部門績效提高,稅收相應增加,將有更多的稅款用於教育投資。
這一現象同樣反映在數據中,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尤其是中學)的淨入學率與人均製造業增長值、競爭力工業績效指標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例如,2017年數據顯示,在人均製造業增長值較低的最不發達國家,中學入學率不到50%,而在工業化國家這一數據高於80% 。
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為改善全球數十億人民生活,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穩定但不均衡。而現在,距目標期滿還有十年時間,這場疫情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可能會使先前的諸多成果付之東流。
聯合國預測,據目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至少有7100萬人口居於貧困邊緣。教育中斷加劇了窮人、女童、難民和其他弱勢群體中先前就存在的不平等現象。由於疫情爆發,近2400萬兒童和青年可能會失去受教育的機會,而在降低產婦死亡率或控制愛滋病傳播等健康指標方面的進展也可能會遭受嚴重影響。
就目前形勢而言,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其中大幅提高工業在就業和GDP中的份額,並使最不發達國家此項比例翻倍的目標似乎尤其難以實現,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非洲的最貧困國家製造業始終停滯不前。
在聯合國回顧可持續發展目標迄今取得的進展並提出十年行動構想之際,決策者應當牢記,促進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發展將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以及如果工業化發展停滯不前,在疫情造成社會經濟持續動蕩的情況下,世界(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將面臨怎樣的危機。
附件:報告全文Ho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tter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opulat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