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工發組織發布《工業化對世界人民福祉的重要意義》報告

2021-01-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聯合國工發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揭示了工業化進程如何直接可見地影響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質量。

新冠疫情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世界最貧困的國家或將面臨發展更加落後的風險,決策者必須牢記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增進人民福祉以及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上僅有63個經濟體被列為工業化國家,人口佔比不到全球20%。然而,這些國家生產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製成品。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又在製成品產量上貢獻了30%。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佔世界人口13.4%的47個最不發達國家所生產的製成品總量不到世界總量的1%。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情況稍好,總計也僅佔2%。

如今,由於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持續影響,這種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最不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增長近乎停滯。據預測,2020年將創造官方記錄以來全球製造業產量歷史新低。工發組織預計最不發達國家製造業增長值在GDP中所佔份額(一項商品淨產出的關鍵指標)將由2019年的8.1%驟降至1.2%。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最不發達國家而言,製造業的強勁增長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工發組織近期的報告顯示,製造業發展對此類國家經濟社會福祉具有顯著影響。

不難想像,生活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的人們,由於接受著更高水平的教育,擁有更先進的醫療保健系統、更好的社會治安、更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更高的技術水平,從而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但是,如何衡量這些發展指標本身並沒有精準的科學方法。經濟學家們已開始將目光投向GDP以外的經濟健康狀況,並且越來越多地將生活幸福感納入衡量範圍。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幸福星球指數、世界幸福感報告和經合組織的美好生活指數所提供的衡量方式。但幸福感計算標準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尚未達成共識,許多指標仍然是主觀的而非得到論證的。

工發組織的報告著眼於所有國家的數據,根據貧困、不平等、健康、教育、就業和人類發展等指標,展示了人均製造業增長值,以及基於工發組織競爭力工業績效指標(CIP)的競爭力。這些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統計證據——工業化進程與人民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同時準確地揭示了在工業化發展中,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如何與其他發展目標緊密相連的。

大量的指標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工業部門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的效益是全方位的,絕不僅限於工業增長率本身。如果沒有更大的工業發展,數百萬人將無法從中獲益。

例如,工發組織的報告中強調工業化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技術變革和創新的影響促進了專業技能和學習熱情,推動了必需品的創造和社會變革。根據聯合國開發署的人類發展指數和不平等調整人類發展指數(2018年),高人均製造業增長值和高人類發展指數價值息息相關,其中歐洲和北美工業化國家位居首位,而非洲和亞洲的最不發達國家排名最後。

報告同時指出了就業對人類福祉的影響,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僱主將更具能力提供更高技能和更高薪的工作,並使員工享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社會保障。在許多收入較低和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人們無法享受到這種工業化發展的益處。其後果之一便是童工仍被用於彌補收入空缺。工發組織的報告顯示,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當地童工數量急劇下降。

此外,眾所周知,收入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能夠有效推動提升經濟、減少貧困和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在工業化國家中,貧困(據2011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被定義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9美元)在過去20年中從10%左右幾乎下降為0%。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系列包含了自2010年以來100個發展中國家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數據,其中多維貧困指數顯示,最不發達國家實行工業化後貧困下降尤為明顯。

教育是培養可持續經濟發展所需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基礎,工業發展對教育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隨著各國推進工業化發展,技術型人才需求持續上升,促使更多的人尋求高收入工作所需的高等教育。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部門績效提高,稅收相應增加,將有更多的稅款用於教育投資。

這一現象同樣反映在數據中,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尤其是中學)的淨入學率與人均製造業增長值、競爭力工業績效指標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例如,2017年數據顯示,在人均製造業增長值較低的最不發達國家,中學入學率不到50%,而在工業化國家這一數據高於80% 。

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為改善全球數十億人民生活,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穩定但不均衡。而現在,距目標期滿還有十年時間,這場疫情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可能會使先前的諸多成果付之東流。

聯合國預測,據目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至少有7100萬人口居於貧困邊緣。教育中斷加劇了窮人、女童、難民和其他弱勢群體中先前就存在的不平等現象。由於疫情爆發,近2400萬兒童和青年可能會失去受教育的機會,而在降低產婦死亡率或控制愛滋病傳播等健康指標方面的進展也可能會遭受嚴重影響。

就目前形勢而言,第九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其中大幅提高工業在就業和GDP中的份額,並使最不發達國家此項比例翻倍的目標似乎尤其難以實現,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非洲的最貧困國家製造業始終停滯不前。

在聯合國回顧可持續發展目標迄今取得的進展並提出十年行動構想之際,決策者應當牢記,促進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發展將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以及如果工業化發展停滯不前,在疫情造成社會經濟持續動蕩的情況下,世界(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將面臨怎樣的危機。

附件:報告全文Ho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tter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opulation.pdf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強調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朋輝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最新氣候預測報告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度」可能在5年內出現。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溫控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關於天氣、氣候和水文研究的權威機構。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旨在綜合世界各地氣象研究,提供高質量預測信息,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報告顯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
  • 聯合國人口基金舉行《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北京線上發布活動
    7月8日,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洪騰在《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北京線上發布活動上致開幕詞。新華網發(劉書君攝)7月8日,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聯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在北京舉行《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線上發布活動。該報告每年發布一次,旨在提高公眾對人口問題的關注,並呼籲實現人人享有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的主題為「這不是我的意願:反抗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有害做法和不平等行為」。
  •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 聚焦全球水資源短缺挑戰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 聚焦全球水資源短缺挑戰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聯合國糧農組織北京時間27日發布最新旗艦報告《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聚焦全球水資源短缺挑戰。報告指出,更好的水資源管理對於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十分關鍵,同時也將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需要更有效的治理與更健全的機構,包括通過合理的水資源臺帳與審計制度保護關於水資源的權屬和權利。「這份報告傳遞了一項關鍵信息,即要真正落實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承諾,必須即刻開展有力行動,解決農業用水不足短缺和匱乏的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報告中寫道。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加劇
    新華社聯合國3月28日電(記者尚緒謙)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過去一年全球變暖仍在加速,為全球帶來諸多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一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這份報告。
  • 聯合國發布氣候報告:你無心的食物浪費 可能正在影響氣候變暖
    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報告著重闡述了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影響。報告成果將為今年在印度和智利召開的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在介紹報告時說,有效的土地管理有助於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正在變暖,當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勢在必行。即使不能將氣溫升高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也應根據2015年12月達成的《巴黎協定》,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
  •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發布中國科學家對地觀測應對蝗災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團隊研究完成的《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評估》系列報告和數據,近日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採用並發布,推動中國科學家科研成果服務全球重大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 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代表王群大使就聯合國成立75周年接受中新社...
    以下為詳細內容:一、王大使您好,維也納是繼紐約和日內瓦之後聯合國的第三個總部,也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工發組織、歐佩克等重要國際組織所在地,在全球裁軍與軍控、和平利用核能、禁毒與打擊犯罪、和平利用外空、工業發展、能源合作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請問近年來中國為推進維也納多邊議程、促進相關領域全球治理作了哪些努力?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過去五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
    當地時間4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最終報告。在去年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之前,WMO曾發布初步報告,最新報告對WMO每年發布的氣候狀況聲明作了補充。這份報告證實,2015-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時期升高1.1℃,比2011年至2015年這五年平均氣溫升高0.2℃。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十年都比過去十年更為溫暖。WMO發言人表示,今年迄今為止,全球氣溫每月是有記錄以來最暖或者第二暖的月份。
  • 世界氣象組織:2010-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十年
    聯合國系統關於天氣、氣候和水的權威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3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最近一個五年期(2015-2019年)和十年期(2010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當地時間2019年9月11日中午,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了一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簡稱GSDR)。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上有數百萬人擺脫了貧困。但是隨著全球不平等的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逼近臨界點,這一進展正在遭受到威脅。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2017年全球氣溫創新高
    (Wolfgang Rattay/視覺中國)中國網新聞11月8日訊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在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際,世界氣象組織(WMO)6日在波恩公布了地球氣候變暖的最新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將再次成為有天氣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目前的數據,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左右的前工業化時期上升了大約1.1攝氏度。
  • 聯合國人口基金舉行《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北京發布會
    7月8日,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聯合中國國家衛健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在京舉行《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線上發布會。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今年不斷持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2011年至2020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 經國務院批准,國資委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以下簡稱聯合國...
    經國務院批准,國資委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以下簡稱聯合國工發組織)於11月19—20日在京共同舉辦「併購重組國際高峰論壇」。搜狐財經進行現場圖文直播。   本次論壇以併購重組——融合全球經濟的橋梁為主題,以高水準專業知識、高層次參會代表、高質量會議成果為組織原則,緊扣世界及中國併購重組領域的重大問題,為中外雙方就併購重組的戰略、趨勢、方法、途徑、立法、監管、制度改革等問題提供廣泛交流的平臺。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 肖連兵:尊敬的蘭博蒂尼先生,您領導的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9月發布了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際,發布該報告有什麼考慮? 蘭博蒂尼:《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出版一次。
  • 聯合國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破壞性影響不可逆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2日在官網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報告指出2017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再次創下新高。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表示,國家有法律義務防止和緩解氣候變化。
  • 中國科學家支撐聯合國發布《團結於科學2020》專題報告
    近期,姚檀棟院士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此次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 外交部就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
    美方利用聯合國講臺,罔顧事實,編造謊言,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抹黑,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事實再次證明,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嚴重威脅。謊言代替不了真相。中國應對疫情的表現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人民自有公論。新冠病毒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中國是病毒受害國,也是全球抗疫貢獻國。中國第一時間報告疫情,第一時間確定了病原體,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了基因序列。
  • 聯合國報告:生物多樣性持續喪失增加疾病傳播風險
    聯合國15日發布的一份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報告指出,全球最近1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未能達成目標,環境持續惡化正在增加疾病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
  • 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德清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一項重要的官方報告引起了各方關注。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