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國過春節的第二天(2018年2月6日)就去了尼斯的自然博物館。這家博物館我的幾本旅遊書上都沒有提到,我是在谷歌地圖上查市內交通時發現她的。
尼斯的自然博物館很小,只有一層,pour ne pas dire只有一個展廳。但是面積不能說明一切,仔細看進去,就發現展覽的形式和內容都很豐富:用兩座蠟像配上聲、光、電以對話的形式介紹博物館的兩位創始人和博物館誕生的經過。然後在一個一個的展櫃中用視頻、圖板、標本等形式介紹濱海阿爾卑斯省各區域的地質特徵、特色動植物,還有一個集中的小型的動物標本展示區。
多少水來都不懼:落水洞
embut
Embut=落水洞。「落水洞」這個詞兒是看央視《地理中國》節目裡學的,是喀斯特地貌中把地表水漏到地下河體系去的洞。《地理中國》裡介紹過中國西南一片田地裡積的水會定期的消失,說那下面有個帶有虹吸結構的落水洞。
尼斯自然博物館的一個展櫃裡循環放映一段錄像,介紹濱海阿爾卑斯省的一個落水洞,平時地表徑流水會綿綿不絕地流到一片石灰巖中的一個洞裡去。下大暴雨時,因為落水洞流量有限,地面就會形成大面積的積水,形成一個小湖溏,甚至會把公路淹沒一段。但是雨停後,這個小湖溏幾小時後就會自行消失,因為水都從落水洞漏走了。
入侵物種變成寶:mimosa
尼斯自然博物館裡還介紹了幾種當地的入侵植物,其中就有Mimosa,字典上的名字很浪漫,含羞草屬,同時也給出了金合歡的譯法。尼斯這裡的mimosa是Mimosa scabrella,網上譯為「糙葉含羞木」,原產巴西,後來在歐洲瘋長,成為入侵植物物種(plantes envahissantes)。我覺得譯成金合歡挺好,符合它的花朵金黃錦簇的風格。
2月17日正好趕上尼斯狂歡節,各位花仙子們從花車上大量向觀眾拋撒的黃花就是這種mimosa了。不知是不是當地變廢為寶的舉措。
巖石界的牛軋糖:構造角礫巖
Brèche tectonique
這是一種截面酷似牛軋糖的巖石,是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過程中本地的石灰巖原巖因受到擠壓破碎後又重新膠合形成的巖石,叫構造角礫巖。有的成分呈紅色是因為裡面含有氧化鐵。
Lors de la surrection du massif alpin, les roches calcaires comprimées et fracturées se sont localement transformées en brèche : il s』agit d』une roche composée de morceaux de calcaire recimentés ayant l』apparence d』un nougat veiné de rouge du fait de la présence d』oxydes de fer. (這段法文來自博物館銘牌,中文筆者編譯)
上圖中唯一清晰的部分是尼斯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