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女皇」孫亞芳:什麼是華為人才的四象限圖?

2020-12-03 老方說

孫亞芳是誰就不用多說了,她是中國三四十年來最卓越的商業領導者之一。在華為,據說長期以來只有兩個人在公司文件上直呼為「總」——任總和孫總。

能夠與任正非平起平坐,足以證明「華為女皇」外號是很有含金量的。

其實,孫亞芳能夠做華為董事長,除了眾人推舉之外,還有就是任正非對她的充分信任,這既是對孫亞芳工作能力的信任,也是因為他們在價值觀上的一致。

在對公司人才的使用標準上,孫亞芳跟任正非都是一樣的原則,從某種程度上,孫亞芳被稱之為「任正非最好的學生」,也未必是傳言。

1

「幹部是帶兵的人,是團隊的表率,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團隊的士氣、作戰能力,在影響每一個成員的成長。當官才知責任大,不但有完成目標的責任,還有帶出一支好隊伍的責任。」

十六年前,在華為幹部工作會議閉幕時的講話中,孫亞芳強調了管理幹部的重要性。

她批評了公司存在的發牢騷、說怪話的風氣,她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特別是團隊的管理幹部,自己不能以身作則,自然會上行下效,對整個團隊都形成不好的影響。

但也要注意的是,發牢騷、說怪話跟負責任的批評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負面的影響,後者則是正面的作用。通常來說,批評的出發點是為了改正錯誤,是對公司、工作負責任的態度,是指出問題,是真實的反饋。

對於這類人,孫亞芳稱之為「最有希望的培養者,也是公司最寶貴的資源」。

2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公司作為一個商業性的利益組織,它是以利潤為導向的,不然它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

那華為希望提拔一些什麼人呢?

相關焦點

  • 華為存儲實力跨越 再次閃耀Gartner魔力四象限
    本次發布的存儲魔力四象限中,最大的亮點無疑是華為存儲躋身挑戰者象限,這也是繼2010年、2011年、2013年三次進入特定領域者象限之後,華為存儲迎來的巨大突破,華為存儲已經縱身一躍,實現從特定領域者到挑戰者的轉變。
  • 華為第三次大辭職運動,孫亞芳為何不反對?任正非:打破工號制度
    任正非又要來一次大辭去職務運動,但這一次孫亞芳為何不再對立?任正非:廢棄工號準則,再現天道酬勤。聲明:風起堂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移,侵權必究01華為的工號準則帶來什麼?華為在建立後的第5年,已有270多名職工的時候,任正非宣告開端正式實施工號制。任正非當然是001號,不過任正非為了獎勵鄭寶用的研製貢獻,將002號給了鄭寶用。
  • 連續四年遠見者象限,華為靠的是什麼
    近日,知名研究諮詢機構Gartner發布了2019年有線無線LAN接入架構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the Wired and Wireless LAN Access Infrastructure》【1】,華為再次進入遠見者象限。
  • 華為成全球唯一入選領導者象限中國廠商,獨家深耕高端存儲將登頂
    當網際網路巨頭為賣菜纏鬥時,華為卻在埋頭苦幹,奮力鑽研高端存儲。近日,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主存儲魔力象限報告,華為OceanStor存儲連續第四年進入領導者象限,成為全球唯一入選領導者象限、且唯一能做高端存儲的中國廠商。好消息背後,華為存儲獨步江湖的秘籍,更值得業界、巨頭和廣大網友關注。
  • Gartner發布最新雲資料庫報告,華為雲入選魔力象限
    日前,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華為雲憑藉GaussDB系列資料庫產品入選魔力象限。
  • Gartner魔力象限:雲資料庫下半場,華為雲GaussDB後勁十足
    「耳目一新、暗藏變局」--這是筆者看到最新Gartner 2020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的第一感覺。此次華為雲憑藉GaussDB系列資料庫產品入選Gartner魔力象限,也意味著華為雲在雲資料庫領域獲得了市場與用戶的廣泛認可。
  • 入選Gartner 魔力象限,剖析華為雲 GaussDB 資料庫演進之路
    日前,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發布了2020年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華為雲資料庫憑藉GaussDB系列資料庫產品入選魔力象限。而取得這樣的成果,距離華為2019年5月正式宣布GaussDB資料庫系列產品商用推出,其實僅僅1年半左右。
  • 一張魔力象限圖引發的血案
    新格局筆者注意到,在這張Wave象限圖中,有5家處於領導者象限的公司,他們分別是阿里雲、微軟Azure、AWS、華為雲和騰訊雲,而傳統上被認為在公有雲領域較有競爭力的UCloud僅僅處於第三級別——Contenders
  • 華為員工來自哪些大學?華為校招35所高校名單
    眾所周知,華為是我國很厲害的一家企業,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如果能進入這樣的大公司,前景將相當不錯。不過,華為的招聘條件往往是比較苛刻的,對學校、學歷的高要求缺一不可。本期,我將為大家介紹華為只招的35所大學以及華為是否只招本科211、985。
  • 立足國內放眼全球 華為伺服器靠什麼保持高增長?
    在今年的華為HC2016大會上,華為伺服器憑藉近4年82%的高複合增長率在行業內掀起了關注的焦點,在整個2015年全年,華為伺服器的增長率均在30%以上,如此驕人成績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產品戰略以及企業業務推動,在本次HC2016大會上,筆者採訪到了華為IT伺服器產品線總裁邱隆。
  • 一張存儲魔力象限圖,為何大家朋友圈都在傳?
    山魚/評論 就在2016年10月,Gartner發布了舉世聞名的存儲魔力象限圖,主要針對全球通用磁碟陣列的存儲廠商品牌。 於是我們看到了華為、HPE等等廠商的朋友在各自的朋友圈傳播這張圖。
  • 數世諮詢:華為雲態勢感知服務進入領導者象限
    3月19日,安全領域第三方調研機構數世諮詢發布《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能力指南》,華為雲態勢感知服務憑藉領先的技術和市場優勢,進入領導者象限。本報告在業界首次提出能力點陣的概念,從技術創新力與市場執行力兩大維度,對國內主流態勢感知提供商進行了評估。
  • 華為人才管理核心經驗——八個詞概括
    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記性管理的能力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任正非華為被定義為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最成功的中國企業之一,或許沒有異議,但為什麼華為能成為成功的企業?更多的在於任正非在人才管理方面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華為總裁任正非認為,自己對華為的產品創造貢獻為「0」,因為在華為所創造的技術發明中,沒有一項專利發明是由任正非創造的。
  • 這是一個關於「華為與數學」的故事
    然而,華為之所以計劃要將俄羅斯研發中心的員工數量增加近3倍,在5年內延攬1000多位新專家,大攬人才,是因為俄羅斯有著非常厚實的數理學基礎。俄羅斯數學一直都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學派,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來重大的貢獻,湧現出了一大批諸如切比雪夫、馬爾科夫、柯爾莫戈洛夫這樣優秀的一流數學家,也形成了像莫斯科大學這樣的世界一流數學名校。
  • 任正非:華為不需要熱血沸騰
    昨天說過「狼文化」其實是很偷懶很扯淡的方法,那麼企業管理應該追求什麼境界呢,或者說,企業最好的組織狀態是什麼樣的?看看華為就知道了。不可否認,現在的華為絕對是中國企業群體當中最強大、最有競爭力的群體,三十多年的厚積薄發,讓華為成為了行業的絕對王者。
  • 華為P50 Pro概念圖曝光:麒麟9000+四曲面屏+液態鏡頭
    摘要:近日,網上曝光了據稱是華為下一代旗艦P50 Pro的概念圖,據說這組概念圖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根據華為早期的專利所繪製,可以看到機器採用了劉海屏和四曲面設計,後置不規則鏡頭模組看起來非常有特色,但是這可能會讓部分強迫症人士非常抓狂。
  • 華為成功的四個詞八個字-韓冬老師
    那麼,本課程到底要揭示什麼呢?成立前十年的華為,也面臨發展方向選擇的迷惘,也面臨著高速成長中管理鏈條被撕裂、組織乏力、管理體系與人才隊伍跟不上發展等諸多問題。從華為的成長曲線圖看到它的成長不是波浪式的,而是練習挺拔且均衡的。華為為什麼能不斷突破企業成長的瓶頸,不斷跨越阻礙企業成功的陷阱呢?
  • 華為的700多數學家這次能否助華為走出困境?
    任正非在去年的媒體採訪中說,華為有大量的科學家,其中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很神奇!一家通信企業需要這麼多科學家嗎?特別是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在華為幹什麼?此次,境外大國揮舞大棒,讓華為陷入困境之時,這些數學家們能否助力華為走出困境?
  • 《Gartner 2019年數據中心網絡魔力象限》報告解讀
    【IT168評論】日前,Gartner發布了2019年數據中心網絡魔力象限。此次報告從7個維度(產品或服務、總體生存能力、銷售執行/定價、市場反應/記錄、營銷執行、客戶體驗和操作),來衡量12個入選企業,並基於前瞻性和執行能力,將他們按評分放置在四個象限中。排名參差不齊,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 華為做了四件「小事」,要與生態夥伴智能進化,共贏生態圈
    華為為生態夥伴做了四件「小事」接著,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登場,帶來主題為「智能進化為了讓華為ICT生態更適應變化,隨後蔡英華在演講中重點談到華為為合作夥伴們做的四件小事:***件小事與人才有關。華為在中國ICT產業打造了***個全周期的人才供應鏈,即從人才在校教育、學習認證、就業、新人入職到***成為企業中高級管理者整個周期內提供人才支持計劃,向生態輸入新鮮血液。蔡英華透露,華為計劃投入10億人民幣,聯手超過300所高校為50萬人才提供賦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