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地震波探測到兩個地質層面,地球中心或比太陽表面還熱

2020-09-05 喵喵娛樂圈

人類的探測器可以抵達火星等星球探測地球外的世界,而天文望遠鏡則可以觀測百億光年外的宇宙,但是對於我們腳下的地球內部情況,目前除了地震波等簡單的探測手段之外,基本還只能靠理論推測。

簡單來說,地球的構造從外向內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層面,這並非科學家們主觀的臆測,而是科學探測的結果,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在1910年就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約50公裡處有折射現象發生,於是他推測也是地殼的底層,下面應該是和地球不同的物質,而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這裡被確認為地幔的上邊界,地質學上稱之為「莫霍面」。

到了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公裡深處也存在著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確認那裡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質學上稱之為「古登堡面」,而這兩個地質層面就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了。

地殼的厚度平均達17公裡,其中海洋部分地殼厚度大部分在10公裡以內,而大陸地殼厚度平均達33公裡,最厚的地方在我國青藏高原的中心部分,地殼厚度可達70公裡左右,但是相對於地球的整體厚度,它還比不上蛋殼對比雞蛋的厚度比例。

地殼的下面就是地幔了,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最上端為巖石圈,下面為軟流層,它的厚度約為2800公裡,是地球分層構造中質量最大的部分。

地幔下面就是地核了,地核平均厚度約為3400公裡,又分為外核、過渡層和內核,這裡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地球熱量最高的地方,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裡,一般認為是可流動的液態物質,地震的橫波不能在這裡傳播,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裡,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裡的球心,一般認為這裡的物質是固態的。

地核主要由鐵、鎳、鉛、金、銀、鈾、鎢等金屬元素構成,以黃金為例,地球上99%的黃金都集中在這裡,這是由於地球剛形成的時期是一顆熔巖星球,重金屬元素更容易下沉,而較輕的元素只是浮在表面上,時間長了之後,大部分的重金屬元素都集中到了地核及其附近,就拿地球上的黃金來說,地質學家們認為地表上的可開採黃金量不足地球黃金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而如果能將地核部位的黃金拿出來的話,那麼地球上每個人將可以分到1000噸黃金。

地核部位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裡的物質平均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3克,平均溫度在5000℃左右,核心溫度約6600℃,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上1000℃左右。

相關焦點

  • [科學時報]倪四道:與地震波賽跑
    聯繫起這兩個時空的,是人類暫時無法抗拒的災難——地震。假如能提前預警時間,將從死神口中奪回多少鮮活的生命?追問這個問題的人中,有一位中國學者,名叫倪四道。 2009年《中國科學》雜誌第一期發表了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倪四道及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用兩個三分量地震臺站,就足夠在10秒鐘內確定震中位置,誤差只在20公裡範圍內。
  • 地球物理專業如何科學擺攤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地球及其周圍空間環境的物理過程和物理性質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的一門自然科學。具體而言,地球物理學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周圍空間的物理性質的科學。它包括地球的形狀、內部結構和組成、引力場和磁場、動力學過程和表面的板塊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和巖石的形成等等。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等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
  • 太陽大氣為何比太陽還熱
    地球的大氣比地表要冷,但太陽的情況正好與地球相反,最外層的日冕溫度最高。如今,科學家對這個謎團有了新的解釋。按道理說,距離太陽核心區域的部分,應該最熱,越遠應該越冷,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離太陽中心最近的光球,溫度是幾千度,稍遠些的色球,溫度竟然從上萬度上升到了幾萬度,而距離太陽中心最遠的日冕,溫度竟然高達百萬度!為什麼遠離核心區域——太陽的能量中心時,太陽大氣層的溫度卻在上升呢?其實,長久以來,這一直是天文學領域裡的一個重要謎題。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前蘇聯科拉鑽井其實,現實中有一種幫助人類認識地球的「工具」,實際花費極少,有的時候還不花錢!並且這種工具給地球內部成像的效果居然還可以,而這個廉價且有效的工具竟然是給人類造成巨大破壞的「地震波」!提起地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破壞力。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認識地震--從認識地球開始--中國數字科技館
    地核由內核、過渡帶和外核組成,核心是與太陽表面溫度相同的鐵質球狀體,大小同月亮相仿,處在地球內部5000公裡的深處。如此說來,「地獄」應該是8層,而不是18層了。  地球內部的分層是怎樣得到的  科學家們是通過對地震波的分析研究獲得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信息的。
  •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地震監測概況及科學發展戰略
    具體表現為:1、對地球進行大規模的、多學科的調查,建立地球資料庫;2、對自然災害可能發生的地區以及對公民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風險進行科學評估;對自然災害進行長期監測,以便及時探測和報告自然災害;協助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應對大災的緊急情況;提供科學信息,將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3、對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可利用性進行科學評估;
  • 地球最中心是什麼?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和月亮也有關係
    地球的構造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是地球的真正核心,這裡的壓力非常巨大,相當於一百多萬個大氣壓的壓力,而且溫度也非常高,在6800攝氏度以上,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那麼這裡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這意味著,人類科學研究從電磁波時代進入引力波時代,我們將從全新的探測窗口傾聽宇宙「歌唱」。電磁波的應用與開發產生了無線電通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交流與溝通方式,進一步引發今天的信息革命時代來臨。一旦未來的引力波通訊技術開發成功,可能引導人類進行跨越星際的交流,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這一生命的搖籃,向宇宙的深度進軍。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 歷經46億年,地球核心溫度仍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這是為什麼?
    要知道,太陽表面的溫度也才5500攝氏度左右。地球誕生了這麼久,經過長時間的冷卻,為什麼內部溫度還這麼高?這得從地球內部的情況說起。了解地球內部:地震波代替X光給地球做CT地球是一個巖石行星,半徑高達6371千米。要想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確實很困難,但並非沒有辦法。
  • 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的「塊狀物」,至今科學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一直嚮往著天空和大海,似乎從未對地球內部感興趣。我們知道,地球的半徑約為6371千米,在地層深處究竟隱藏了什麼,沒有人知道。比如凡爾納有一部科幻小說,名叫《地心遊記》就幻想在極地有一處地下入口,它能通往神秘的地底世界,地球的地心就是地底世界的太陽。這個幻想實在是太吸引了。
  • 地球的地震和月球引力有什麼關係?
    到目前為止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月球的引力與地球上發生的強烈地震有必然聯繫,同時科學家們設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監測設備也在固體潮發生期間探測到震顫異常波,這種複雜的地球脈動信號已經被證實與一些慢地震的發生有關聯。地月系統我們都知道地球有一個天然的衛星,那就是月球。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張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陳棋福研究員、南京大學王濤副教授等合作,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成功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 如果說太陽表面可以登陸呢?太陽真的那麼熱麼?
    眾所周知,太陽是一個在核聚變的東西,它在不斷的核聚變然後產生高溫高熱。然後它的高溫高熱輻射到地球,溫暖了地球。但是其實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太陽是一個非常熱的球,按照常理應該是越靠近太陽越熱,但我們這個地球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是山頂,山頂應該更熱,但事實上並不是。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然而,LIGO官方的解讀是:「我們在此報告愛因斯坦預言的兩個重要科學突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也就是說,他們真實地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我們來估計一下這次引力爆發波事件中,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引力波能流密度。按照愛因斯坦質能關係計算,3個太陽質量對應的能量是焦耳。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供圖  與儒勒·凡爾納在19世紀科幻名著《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了,卻還難以『入地』,」董樹文說,目前人類的直接鑽探最深只有12公裡,與6000多公裡的半徑相比,僅僅只是地球的表皮。
  • 大同市活斷層探測項目聯合排鑽探測、水峪斷裂帶地震地質調查專題...
    2020年11月9日,山西省地震局在大同市召開會議,對《忻州、大同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中「大同聯合排鑽探測」和「水峪斷裂帶地震地質調查」兩個專題進行了驗收。會議邀請中國地震局地質所、中國地震局地球所、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山西省地震局二級巡視員薛振嶽、大同市防震減災中心主要負責人、項目承擔單位等有關人員參加會議。
  • 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日冕的高溫也一直是個謎,通常離熱源越近,感覺就越暖和。
  •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遠離太陽表面的日冕,反而更熱
    終於破解太陽磁波60年之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取得了開創性發現,即為什麼太陽的電磁波在從表面浮現時會增強和增長,這可能有助於解開太陽日冕如何保持數百萬華氏度溫度的謎團。60多年來,對太陽的觀察表明,當電磁波離開太陽內部時,它們的強度會增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觀測證據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