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參加體育運動的年輕人逐漸增多,運動相關性腦震蕩的急性評估與治療顯得越發重要。過去20年間,腦震蕩相關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許多問題仍待解決。
21世紀初,眾多研究開始關注腦震蕩評估工具,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腦震蕩多模式評估方法(認知、症狀、平衡測試)。如今,關注焦點逐漸轉為教育、急性診斷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及治療。尤其在2014年,腦震蕩研究取得飛速進展,年終柳葉刀雜誌對其主要成果進行了介紹。
病理生理
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顱腦創傷後腦內發生的急性期反應與長期反應。繼2001年發表了一篇有關腦震蕩病理生理學的綜述之後,Giza博士等重新探索了腦震蕩損傷的細胞及生物學機制,探討了分子生物學、神經影像學、臨床領域的研究結果。文章提出的假設,為今後腦震蕩病理生理機制的轉化與介入研究打下基礎。
文中指出,離子通道紊亂與偏頭痛樣症狀,軸突障礙與認知延緩間均具有相關性,而神經傳遞的改變,將導致認知及反應時長延緩。未來研究如果能驗證這些推論,那麼臨床與實驗室研究將有效聯繫起來,這將會對知曉腦震蕩後果及最佳治療手段的鑑定,帶來深遠影響。
診斷
儘管腦震蕩評估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大多情況下,腦震蕩的診斷仍主要依賴於患者主訴的症狀。有時腦震蕩相關症狀被描述為隱性傷害,而未涉及腦震蕩情況,從而無從診斷。這種漏診事件,督促研究者儘快找到更為有效的先進技術(如腦成像、血液生物學標誌物分析)用於腦震蕩的診斷。
相比於現存診斷方法,客觀檢測可能更加明確,並能夠降低對患者主訴的依賴。創傷性腦病中,Tau蛋白的沉積被認為是導致患者重複性腦創傷的原因之一。
一項針對瑞典曲棍球運動員的研究顯示,腦震蕩1小時後,患者總Tau蛋白、酸性鈣結合蛋白(S-100β)濃度增加。並且腦震蕩後,總Tau蛋白濃度持續增高144h。但腦震蕩1h內,總Tau蛋白與S-100β濃度最高,隨後在腦震蕩恢復期中逐漸降低。儘管上述發現需進一步研究驗證,但它仍是血液生物學標誌物鑑定方面的重要一步,其有助於檢測漏診的腦震蕩病例。
治療
現存針對腦震蕩最佳治療方式、以證據為基礎的研究較少;身體與認知的休息仍是金指標,但仍缺少數據支持上述觀點。2014年,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探討了一種降低腦震蕩持續症狀的新型康複方法。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看護標準包括:體位教育、運動-練習範圍、認知與身體休息直至無症狀以及分級運動方案。
研究群體還接受頸椎康復及前庭康復。頸椎康復包括:頸椎、胸椎手法治療;頸椎神經運動再訓練;感覺運動再訓練。前庭康複方案包括:適應訓練、站立與動態平衡訓練、耳石復位操作等。結果顯示,幹預組近75%的持續性症狀患者,在治療8周內恢復;而非幹預組相應患者比例低於了10%。幹預組患者,在8周內恢復運動的可能性為非幹預組的3.91倍。儘管本次研究樣本相對較少,但研究結果對目前腦震蕩管理上的等待與觀望態度,提出挑戰;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宣傳教育
除診斷、治療外,提高腦震蕩的診治與意識,也是急需關注的另一問題。對運動員、父母、教練進行相關腦震蕩教育,有助於增加腦震蕩症狀的報告情況;且有利於改善腦損傷診斷、治療不足的現狀。相關部門應制定政策,確保運動員、家長、教練學習腦震蕩症狀、體徵等相關知識。儘管這些政策有利於提升對腦震蕩的關注,但也要同時保證教育信息的準確傳達。
眾多研究結果提示,單獨立法不足以改善腦震蕩認知;相比之下,轉變團隊(運動員、父母、教練)文化很有必要。通過持續努力優化教育方法與材料,有助於推動這種文化轉變,進而確保所有參加體育運動的個體的安全。
總之,上述研究代表一種嘗試,有利於將腦震蕩研究推動至新的領域。技術創新、改善研究方法、改善對腦震蕩機制、病理生理學的認知,均具有推動腦震蕩研究進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