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權與文化優勢的缺失:中古時期的門閥士族,何以走向衰弱?中國歷史上,盛唐之前,尤其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代表,門閥制度可謂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入唐以來,這一趨勢卻顯現出頹敗之勢。
甚至有人認為以唐宋之際作為分水嶺,前一階段為貴族政治,後一階段才是官僚政治。"貴族政治"這一概念,毫無疑問即指門閥制度。
曾經這些高門大姓,世代盤踞朝堂,權威過盛者竟能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或者宣揚"士庶之隔,實乃天際"。總而言之,門閥政治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或者說門閥士族曾經有著不可一世的地位。
但任何事物,總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門閥士族當然也逃不過這一結局。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經濟特權的喪失
士族門閥的構成,最基本的條件,先是離不開擁有大量的土地,以及足夠的部曲作為勞動力。
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一直作為最重要的土地制度沿用下來,到唐中葉,均田制逐漸崩潰,勞動人口難以固定在土地上,加以土地買賣越來越頻繁,士族可以掌握的土地便有所減少。並且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宗族血緣的漸趨疏遠,大家族放棄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紛紛分家析產,進一步加強了門閥士族的地位在經濟上的不穩定性。
反之,庶族地主的地位卻在上升。因為魏晉至隋唐之間多次戰爭,社會限制已經不再絕對嚴密,許多地位低下的階層一躍而起。北府軍即是最典型的例子:劉勞之、劉裕等人,皆是憑藉軍功才脫穎而出。此後的南朝,劉宋政權的開國皇帝正是劉裕,史稱宋武帝。
作為基礎的經濟動搖了,又加上庶族的強有力的衝擊,門閥士族這棵參天大樹已是搖搖欲墜,開始走向衰敗。
文化優勢的喪失
門閥士族不斷坐大的另一關鍵是選官制度。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選人、用人的權力把持在貴族大姓手中,他們公然把國家選用官員的制度,變成了造福自己的工具,使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有人進入朝堂成為高官,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門閥士族在選官途徑上的壟斷,是他們迅速強盛的重要手段。
到隋唐時期,這一局面開始被打破。因為實行科舉制度,選用官員的權力被牢牢收攏在中央政府。這無疑就折斷了門閥士族騰飛的雙翼。而越來越多的文人,依靠考試很快躋身朝堂,打破了門閥士族一統天下的局勢。
再者,學校教育越來越普及,懂得知識的人就相應的越來越多,那麼門閥士族一貫引以為傲的孝悌義理、尊老愛幼等觀念也不再為他們獨有,而是成為了社會上大家普遍贊同的風尚和準則。所以門閥士族和普通百姓在文化上的差異也在減小,他們的優勢地位再次喪失。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可否認朝代更替或王朝內部叛亂,也對門閥士族的衰弱起到了促進作用,如衣冠南渡事件,就是對士族的一次摧殘。又或者唐代高宗、武則天修姓氏錄,讓負有五品以上軍功的人皆入士流,也削弱了原本門閥士族的地位。
種種條件之下,曾經的士族早淪落為了孤寒之族。
但在根本上,門閥士族的衰落,主要應該要從經濟和文化兩個方面來分析。正是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同時失敗,門閥士族最終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