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完視頻課,依然是老樣子,記錄一下學習心得,回顧體側線這趟列車全程路線,從第1、第5蹠骨底——腓骨長短肌——腓骨頭——腓骨頭前韌帶——脛骨外側髁——髂脛束——臀大肌、臀中肌及闊筋膜張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肋間內外肌——第1、2肋——胸鎖乳突肌及頭夾肌——枕骨外側緣及顳骨乳突,整部列車從踝外側上行,經小、大腿的外側面,如下面示意圖以「鞋帶交叉「方式上至軀幹,跨越肩膀下方上行至頭顱的耳部區域。
在骨科門診,我經常聽到患者訴說肩胛提肌下部肩胛上角附著點處,以及上斜方肌中點區域,近中醫的肩井穴處出現疼痛、壓痛點,局部僵硬感,甚至有患者說活動頸部或肩膀時有咯噠聲,我們認為這是不良姿勢頭前傾,長時間肌肉受不良外力作用下,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出現無菌性症所致,簡單來講就是肌肉勞損,治療方法眾多,離不開手法、針刺、放血、中頻、中藥外貼或薰蒸等,總體上來講都是解決局部的血運問題,這些方法都有效,但有時症狀會很快復發,為什麼呢?我們會打個問號?如何才能更好防止復發?人很奇怪,頭那麼大,頸椎那麼小,環椎就那麼一丁點關節面,卻支撐著大大的頭,不禁讓我想起大頭兒子,佩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古代石橋建造的輝煌成就!
石拱橋的建築學原理是是依靠拱圈自身形成的弧形拱式結構,將豎向壓力分解成軸向壓力,然後傳遞到兩側岸坡拱腳的。而人頭部的支撐主要是身體整個中軸部分完成的,只要下方的胸廓結構位置正常,胸鎖乳突肌和頭夾肌之間的張力平衡就足夠實現對頭部外側的支撐,當頭出現前傾時這對肌肉的工作被結構與作用相似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上束所代替,而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手機的過度使用大部分人都出現了頭前移的體態。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讓頭夾肌和胸鎖乳突肌回到原來的位置上重新為頭部提供支撐,減少了肌肉(肩胛提肌與斜方肌上束)的使用,這樣疼痛就會不攻自破,說白了,遠離機械性疼痛關鍵靠自律,可我們總是本性難移!以上是我對體側線中重要內容跟大家分享,當然體側線的知識要點還不至這些,有待大家去參悟!
寫在本文最後的話: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知識無價,隨心隨性!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