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結束了第三單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學習,這一個單元的知識包括了以下一些知識:
①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
③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
接下來,我們從這三個方面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
1.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1)面、頂點和稜的認識:
(2)長方體面、頂點、稜的特徵:
①長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
②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③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候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3)正方體面、頂點、稜的特徵:
①正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
②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相等;6個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4)長、寬、高的認識: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我們可以用圖示法表示:
2.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2)表面積的定義:
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3)表面積的求法:
根據定義,我們可以的得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求法: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稜長×稜長×6
我們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它們的表面積:
長方體:
S=2ab+2ah+2bh 或者 S=2(ab+ah+bh)
正方體:
S=6·a·a=6a2
3.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
(1)體積和體積單位:
①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②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釐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m3 、dm3 和m3 。
稜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
稜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
稜長是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 。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求法: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如下圖,可以用字母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如果大寫字母V表示體積,則:
長方體:
正方體:
正方體的體積還可以表示成:V=a3
有時候,我們是已知底面積,來求體積:
(3)體積間的單位換算:
(4)容積和容積單位:
①容積: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做它們的容積。
②容積單位: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計量液體體積時,常用的容積單位是升和毫升,也可以寫成L和mL。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有這樣的關係:
所以可以知道:1L=1000mL
③計算方法:與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
以下給出一些練習:(關注公眾號,文章發布次日21:00後回復「五年級05」可獲得答案。)
1.典型題目:
1.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60cm,已知長是寬的1.5倍,寬是高的2倍。求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成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體?
3.填空:
(1)把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擴大到原來的2倍,它的表面積擴大到原來的( )倍;體積擴大到原來的( )倍。
(2)一個稜長為4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為( )平方分米,體積是( )立方釐米。
(3)將一個長方體切割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後,表面積增加32平方釐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 )平方釐米。
2.知識拓展:
1.將長5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的長方體木塊疊成一個大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這樣的長方體木塊?(此題是2011年「希望杯」數學邀請賽的試題。)
2.將12件長9分米,寬7分米、高5分米的小長方體物品,堆放成一個大長方體。這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是多少?(此題是2014年湖南省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競賽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