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走馬燈了解一下。
一個擺滿青蛙模型的圓盤轉動起來會發生什麼?答案可能是:精彩絕倫的裸眼3D動畫,這些青蛙看起來仿佛活蹦亂跳。
這個有趣的作品由藝術家Kevin Holmes和他的團隊製作,他們稱呼其為互動式3D走馬燈。除了這群青蛙,他們的其他作品也同樣驚豔,比如大魚吃小魚:
舞動的蛇:
或是行走的樂高鋼鐵俠。
這些作品一經問世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估計很多人有印象。然而,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都見過汽車的輪胎,在它旋轉時,我們明明只能看見一團模糊的影像:
事實上,如果直接拿起這些圓盤轉動起來,很多人以為會看到這樣的動感畫面:
然而,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能是這樣單調而枯燥的畫面。所以問題來了:走馬燈式的裸眼3D動畫效果,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旋轉的圓盤當然少不了,不過,想創造出這種炫酷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斷閃爍的光。
以魚吃魚這個作品舉例,整個圓盤被有意的分成了面積相同的20個扇形。製作團隊會事先確定一組連貫動作,然後將這組動作拆分成對應的靜態片段。
使用3D列印製作好玩具魚並塗色後,工作人員根據圓盤的旋轉方向,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把它們排列布置在圓盤上。
圓盤下方安裝了一整套電路,連接頻閃燈和馬達,閃光的頻率會隨著馬達的轉速調整。
而如果我們把轉盤的速度調慢,就可以發現,圓盤每轉動18度,也就是每轉過1個扇形,電路就會讓頻閃燈閃爍一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通過固定視角觀察,每次閃光都相當於在原來的位置替換了一張圖片。
這時我們需要了解一個簡單的原理:視覺暫留。
我們的眼睛在看東西時,信號會傳入大腦神經,這個過程需要一個短暫的時間。所以即使眼前的東西不見了,它的圖像也不會瞬間消失,而是繼續保留一段時間,大概幾分之一秒。如果在圖像還沒消失的幾分之一秒裡,把一幅新的圖像放在之前圖像的位置,我們的大腦就會把兩幅圖像整合起來。
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我們會感覺,這些動畫形象動了起來。
如果稍微加速,再來一次,我們可以發現,效果愈加明顯了。據製作團隊稱,即使在良好的照明環境下,頻閃燈的亮度依然支持裸眼觀察到明顯的效果。
為了給作品添加更多的趣味性,製作團隊還設計了一款App,配合底座和頻閃燈,可以自由地實現調整轉速、閃光頻率、LED燈光顏色等操作。
這些新奇有趣的作品是Kevin團隊近兩年的作品,然而,和它相關的歷史卻很悠久,其原型作品甚至能追溯到近200年前——1833年出現的費納奇鏡和1834年的西洋鏡,都可以算是它的老祖宗。
費納奇鏡的一種經典樣式是一張圓盤,圓盤被均勻的分成若干個扇形,每個扇形上繪製一幅圖案,在每個扇形之間有一個窄縫,使用時,把圓盤的圖案對著鏡子,眼睛通過窄縫看鏡子,旋轉圓盤,窄縫裡的圖案就會動起來。
西洋鏡和費納奇鏡類似,造型改成了圓筒,圖片繪製在圓筒內側,圓筒上均勻分布了窄縫,使用時需要轉動圓筒,眼睛通過窄縫觀察,可以同時允許多人一起使用,改善了費納奇鏡單人使用的問題。
事實上,以上兩者和互動式3D走馬燈的區別,只在於是如何解決頻率問題。現代的頻閃技術,替代了老式的窄縫快門,讓我們有了裸眼3D的錯覺,但三者的本質,仍然是視覺暫留造成的錯覺。
這其實也是早期膠片電影的原理,膠片上的圖像都是不同的,放映機拉動膠片,圖片替換,配合閃光,我們就能看見連貫的影像。
再舉一個我們生活中可見的例子,地鐵看見的的窗外廣告,利用的也是一樣的原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手機的屏幕觀察下地鐵的窗外,會給你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果然,我們眼睛看見的,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看見的罷了。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