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認為「蛛絲馬跡」中的「馬跡」是指馬的蹄印,甚至連《中國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都解釋為「馬」是騎馬的馬。其實,「蛛絲馬跡」中的「馬」是指一種活動於灶臺上的小昆蟲!
「蛛絲馬跡」是個使用率很高的成語,釋義為: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繫的不明顯的線索。
很多人望文生義,認為「蛛絲馬跡」中的「馬跡」是指馬的蹄印,甚至連《中國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都解釋為「馬」是騎馬的馬。
其實,「蛛絲馬跡」中的「馬」,與拉車駕轅、四蹄如飛的哺乳動物「馬」沒有任何關聯,而是指一種活動於灶臺上的小昆蟲!
這種小昆蟲,學名「突灶螽」,俗名「灶馬」,屬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異,重慶稱之為「灶雞」,杭州稱之為「灶壁雞」,廣東則稱之為「灶蝦」。
灶馬在我國南北方均有棲息,天暖時棲於野外草石、土隙間,天冷後則棲於灶臺之上,以剩菜、飯屑、植物、小型昆蟲為食。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七《廣動植之二·蟲篇》中記載:「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
「促織」即蟋蟀,說明灶馬體型不大。「灶有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們習慣將「灶馬」簡稱為「馬」。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三》中對灶馬也有記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進一步說明了灶馬的生活習性——經常活動於灶臺之上。
灶馬在灶臺上爬行之時,常會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痕跡,這種痕跡便是「馬跡」。因它與細微的蜘蛛絲一樣讓人難以識辨,於是人們便將二者等同起來,並稱「蛛絲馬跡」,用來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繫的不明顯的線索。
查閱相關書籍,「蛛絲馬跡」一詞,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賁的《別雅序》一文:「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泛濫浩博,幾疑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由於灶馬是一種小昆蟲,所以「蛛絲馬跡」又常寫作「蛛絲蟲跡」,如清人夏敬渠所著《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絲蟲跡,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之句。
灶馬不僅是一種昆蟲,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據《本草綱目》記載:灶馬「乾燥全蟲性味辛、鹹、溫,入肺、脾二經,搗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