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份,我國開啟新一輪的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調查報告將於下一年公布。很多網友都對此消息保持著高度的關注,這一次全國人口基數是否會出乎我們的意料呢?要知道,我國憑藉著14億人口成為了世界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受此影響,國內已經出現了資源緊缺的現象,政府不得不從多方面想辦法,希望可以緩解此等問題。
不僅僅是我國,世界人口總體數量已經突破了70億的大關,已經完全超出了地球人口合理容量。接觸過地理知識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是地球表面的分布格局。如今,由於人口數量過多,陸地上已經無法容納得下,導致房價高漲,有些國家為此不惜花費重大資金進行填海造地,例如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
雪上加霜的是,海水侵蝕和水平面上升正在一點點地侵蝕人類的居住地。根據外媒消息報導稱,去年的9月底,日本北海道北部的鼻北小島完全從地球上消失了。除了溫室效應導致水平面上升以外,外力作用也是一大「元兇」。國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黃土高原了,黃河不斷地侵蝕地面,攜帶著大量黃土直奔海洋。
類似的情況在世界各地不斷地上演著,假如不再施加有效的措施,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話,相信不久之後,陸地的面積將會大大減少。日後,領土之爭,將會成為引起人類鬥爭糾紛的主要導火線。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陸地面積進一步減少呢?首次,得想方設法控制溫室效應,避免南北兩極的冰川繼續融化,控制海洋水平面的上漲幅度。據悉,去年就格陵蘭島便融化了數百萬噸的冰塊,附近的一些低海拔地區便因此遭殃了。幸好的是,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了這一個問題,每年都在巴黎開展全球氣候大會,達成協議,共同抑制溫室效應。目前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減少陸地的水土流失。為此,某些地方便各出奇招,組織自身地方的河流外流至海洋,這樣既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又可以保障陸地用水問題。然而,有專家指出,在短期看來,這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時間久了,將會形成一個大災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番。
過度控制河流的自然流向,會對大氣循環和水循環造成不可逆的壞影響。自然環境具備有效的調節能力,河流也是其中的一種,可對其流經區域的大氣情況、植被、土壤以及下雨量形成調節作用,潛移默化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規律。一旦這種規律遭受到破壞,其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得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並不是與大自然作鬥爭所取得的成功,反而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係。勝利,需要人類與自然共同成長,兩者不可隨意發生鬥爭。試想想,人類也無法戰勝大自然,。在面對它無窮的威力時,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絕望。
總而言之,若想讓自身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一些,可以恰當地與大自然「商量合作」,但是要有一個度,不可隨意妄為,破壞這種難得的關係。不然的話,最終會得不償失。另外,對於陸地面積這一問題,需慢慢解決,不可著急。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嗎?不妨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