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雜誌評全球40歲下精英 科學家王俊列第八—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雜誌——《財富》(Fortune)9月19日評出2013年度全球40位40歲以下精英。華大基因37歲的院長王俊上榜且位列第8,是自2009年公布榜單以來首位上榜的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生命科學界入選精英。

 

華大基因20日向此間媒體介紹,與王俊共同躋身榜單的有雅虎CEO、Twitter聯合創始人、Facebook創始人等。

 

華大基因2007年落戶深圳以來,在產、學、研道路上斬獲頗豐。其中,華大基因院長王俊獲得湯森路透社2012年度最熱門科學人物之一、科學研究領域「影響世界華人大獎」、《自然》雜誌評選出2012年世界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等榮譽;年僅21歲的研究員趙柏聞入選《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誌2013年度科技創新35俊傑(TR35)、「2011年生命科學十大風雲人物」等榮譽。

 

2013年3月,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Genomics的收購,打破了中國基因測序儀市場一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個被人譽為不按規則出牌的「瘋狂」團隊,也獲得了世界知名商業雜誌《福布斯》雜誌(ForbesAsia)的關注,2013年8月該雜誌發表報導稱基因組學的夢想正在中國得到實現,華大基因擁有全球人類基因組測序的最大實力,而個人基因測序價格的大眾化也使得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成為了可能。剛剛出版的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的新書《未來:改變全球的六大驅動力》中多次提及華大基因,並讚嘆其基因數據產出量將超過全美的總合,將其譽為中國崛起的代表。

 

迄今為止,華大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共發表科研論文80餘篇,被《自然》評為2008-2012年間亞太地區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第六強,中國只有兩家機構進入六強,另一家是中國科學院。在未來發展中,華大基因將為全球大眾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醫療、健康、農業、環境及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服務,推動個體化醫療和健康的新模式,真正做到讓基因科技改善每個人的生活,做全球生物科技和產業的引領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財富雜誌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完整榜單名單一覽
    9月3日,《財富》雜誌 2020 年全球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單揭曉。在此次上榜名單中,國內共 7 位商界精英在列。包括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VIPKID創始人兼CEO米雯娟等7人上榜,此前美團網CEO王興也登上過該榜。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5位清華校友入選《財富》「2020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清華新聞網5月19日電 近日,著名財經雜誌《財富》(中文版)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其中5位清華校友上榜,他們是:快手創始人兼執行長宿華、翼菲自動化創始人兼執行長張賽、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兼執行長邵天蘭、清鋒時代創始人兼執行長姚志鋒、水滴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沈鵬。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介紹說,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由全球業內頂級專家共同參與撰寫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也是首份由我國智庫發起、全球參與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   人工智慧治理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治理議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專家對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總體形勢的判斷,報告認為,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治理體系正處於成型的關鍵時期,表現出全球化、安全化、市場化、建制化、操作化五大顯著特徵。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第八大洲」科普:發現新「大陸」很正常—新聞—科學網
    前段時間被媒體沸沸揚揚報導的第八大洲。GSA Today 圖     差不多在一個多月前,11名科學家在美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了《西蘭洲:地球上隱藏的大陸》的研究報告,認為將西蘭洲(Zealandia)作為一個地質意義上的大陸能更準確地描述此區域的地質情況。
  • 盤點世界十大財經雜誌/報刊,掌握全球行業熱點和趨勢
    內容較為廣泛,專注於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導,是國際讀者了解全球新聞的窗口。分為美國主版、國際版、歐洲版、亞洲版及拉丁美洲版。立足美國,關注全球,將一周的新聞加以組織、分類、提供背景材料並進行分析解釋。 旗下知名品牌欄目:《時代》百人榜、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年度風雲人物、封面人物等。
  • 《科學新聞》簡介
    一份服務於科學界核心人群的新聞雜誌《科學新聞》(雙周刊)將於2009年全新面世。她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時報社主辦,依託於全球訪問排名居於前列的中文類科學網站——科學網(ScienceNet.cn)構建的網絡社區。 《科學新聞》核心讀者群為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上職稱的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尤其是那些獨立承擔科研任務的課題組組長/研究室主任及其博士研究生。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全球甲烷排放達歷史最高點—新聞—科學網
    一份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比工業前高出2.5倍,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採用世界衛生組織、FAO和其他機構於2003年收集的數據,評估了全球消費者購買的食物、消耗的食物和浪費的食物。   在這篇近日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文章中,作者發現,比利時食物浪費比例最高,菲律賓最低。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覆蓋了全球2/3的國家,但沒有包括食物浪費大國,如美國。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aavi Pae 近日,研究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進行了模擬,發現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 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的變化和奇蹄類不同支系前臼齒臼齒化的程度 近日,《生態與進化》在線刊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張兆群、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Bristol大學Christine Janis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為兌現我國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承諾提供有力支撐,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堅定信心。多項疫苗臨床前和臨床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Cell、Science、Lancet等國際知名雜誌。 3.
  • 研究揭示農業氮肥應用導致的全球土壤氨排放—新聞—科學網
    ,採用基於區域和不同作物類型的具體排放因子估算了全球農業氮肥施用的氨排放總量。相關成果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地表氮肥施用來源的土壤活性氮(Nr)氣體排放及其大氣再沉降過程是全球氮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或間接威脅環境可持續性和影響人類健康,如降低空氣品質、加速土壤酸化和改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 隨著全球農業土壤氮肥施用量的持續遞增,氨揮發已成為導致土壤氮素氣態損失的重要途徑,直接影響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