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存儲的新未來,將由細菌開啟?

2020-12-11 科學大觀園雜誌


世界上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數據。目前,我們以1和0的形式在磁(或光學)系統中存儲數據。但這種形式不可持續,會消耗能源,產生大量的碳足跡。不過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將數據存儲在DNA等生物分子中。

在自然界中,DNA在微小的空間中編碼、存儲並生成可讀的遺傳信息,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重複性。但是,高昂的成本、緩慢的讀寫機制以及較高的誤讀率都是DNA存儲發展的重大障礙。

在攻擊或摧毀其他細胞時,細菌會利用一種名為「成孔毒素」的特殊蛋白質,在細胞膜上「開鑿」一條管狀通道,也就是「納米孔」。在生物工程中,納米孔可被用於「感知」生物分子,如DNA或RNA。這些分子會像弦一樣通過納米孔,在電壓的控制下,不同的組成部分會產生不同的電信號,我們可以用這些電信號來識別這些分子,並讀取DNA編碼信息。

儘管如此,納米孔在存儲和讀取數據中的應用仍然受到低解析度的限制。

2019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Matteo Dal Peraro等人證明,納米孔可以用於檢測蛋白質等更複雜的分子。今年12月9日,他們又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氣單胞菌溶素(由嗜水氣單胞菌製造)產生的納米孔可以用於解碼二進位信息。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氣單胞菌溶素進行了改造,使其能夠檢測為納米孔精確識別而定製的分子。這種被稱為「數字聚合物」的分子是DNA核苷酸與非生物單體的組合,能夠通過氣單胞菌溶素納米孔,發出電信號,最終被讀取為數據單位。他們還優化了聚合物穿過納米孔的速度,以便讓它發出獨特的可識別信號。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Chan Cao博士說:「與傳統的納米孔讀出不同,這種信號以單比特解析度進行數字讀取,不會影響信息密度。」

研究小組使用深度學習技術解碼讀出信號,得以從聚合物中精確解碼4比特數據。這種方法還能隨機地識別聚合物混合物,並確定它們的相對濃度。

新納米孔系統比使用DNA進行數據存儲便宜得多,而且續存時間更長。此外,它也能輕易集成到可攜式數據存儲設備中。

Matteo Dal Peraro說:「為了將這個仿生平臺轉變為數據存儲和檢索的實際產品,我們正在進行改進。但這項工作表明,生物納米孔可以讀取DNA-聚合物混合分析物。它具有超高密度、長期存儲和設備便攜性等重要優勢,為聚合物存儲器開闢了新前景。」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2-bacterial-nanopores-future-storag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細菌或將開啟數據存儲新未來
    目前,我們以1和0的形式在磁(或光學)系統中存儲數據。但這種形式不可持續,會消耗能源,產生大量的碳足跡。不過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將數據存儲在DNA等生物分子中。在自然界中,DNA在微小的空間中編碼、存儲並生成可讀的遺傳信息,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重複性。但是,高昂的成本、緩慢的讀寫機制以及較高的誤讀率都是DNA存儲發展的重大障礙。
  • CRISPR技術成功將數據存儲在活細胞DNA中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的新介質的關鍵一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二進位數據(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1和0)的特定DNA序列插入細菌細胞。通過將這些DNA序列的不同排列分配給不同英文字母,研究人員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成功編碼進了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中。研究團隊隨後通過提取和測序細菌DNA解碼了該消息。
  • DNA數據存儲技術再升級,科學家們對活細菌編程,用其作為介質
    最新存儲技術,活細菌DNA存儲 硬碟和光碟驅動器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存儲數千兆字節的數據,但是當這些技術(如磁帶和軟盤驅動器)被新技術所取代時,它們就變得過時且不易被讀取。現在,科學家們想出了一種將數據寫入活細菌DNA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易過時,又更具有持久性。
  • 科學家製造基因錄音機 將細菌轉化為長期記憶存儲設備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已經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轉化成為長期的記憶存儲設備。他們設想這個穩定、可消除、易取回的記憶將適合一系列應用,例如用於環境和醫學監測的傳感器。「你可以存儲長期信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工程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Lu)這樣說道。
  • 微軟將《超人》電影存在一小塊玻璃上 未來數據存儲還有哪些黑科技?
    根據一份報告,17%的技術造成的碳足跡是由數據中心造成的。目前一個單一的數據中心可能比一個中型城鎮消耗更多的電力。儘管蘋果等公司已經採取措施,通過採用更可持續的能源來抵消這一影響,但仍有理由尋求更好的替代方法。  幸運的是,這正是世界上一些聰明的研究人員所從事的工作。
  •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將DNA作為存儲設備的新方法
    技術的未來不僅僅包括提高原始處理能力,而且還包括量子計算等 - 存儲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已經生成了大量的數據,我們需要存儲的數據也只會增加。正如處理器多年來以新的和令人興奮的方式發展一樣,存儲領域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存儲方法的變體不會長時間減少。
  • 誰在存儲數據,太空競賽第二階段
    太空競賽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兩周時間,整個網絡取得驚人的進展,截止到2020年10月13日,整個網絡中進行了超過250000個存儲交易,存儲的數量達到180TB,所有這些數據都是由此次太空競賽的參與者存儲的,這與網絡的建立初衷一致。
  • 威騰電子「分區存儲「技術席捲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
    12月3日,由百易傳媒(DOIT)主辦的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DATA & STORAGE SUMMIT,DSS)在京召開幕,與眾專家對新一代關鍵存儲技術趨勢及數據創新應用進行了熱議,數據智能成為關注的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軟體定義存儲未來,首屆軟體定義存儲峰會(SDSS)將在深圳舉辦!
    2019年4月23日,國內最專注的軟體定義存儲主題峰會,首屆軟體定義存儲峰會(SDSS)將在深圳舉行,此次峰會將以「軟體定義存儲未來」為主題,在軟體定義存儲發展的新時代,為軟體定義存儲的技術發展、方案應用寫下一個註腳。
  • 這種新材料製作的磁帶,使數據存儲抗幹擾能力更強
    據外媒報導,將數據存儲在磁帶上,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復古,但實際上,由於磁帶的數據密度很高,它仍然被廣泛用於存檔。,這種材料可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和更強的抗幹擾能力,同時還可以使用高頻毫米波向磁帶寫入數據的新方法。
  • CRISPR技術將數據存入活細胞DNA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你好,世界」被成功編碼科技日報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新介質的關鍵一步。
  • Filecoin億級存儲市場正在開啟,你可在車上丨星際數據
    V丨hugoschan據數據顯示,亞馬遜雲存儲1GB的數據一年需要花費0.276美金,假設按亞馬遜雲的存儲價格來計算,按照目前Filecoin的存儲容量,存儲一年的數據大約收益可以達到3億美金。該中心將設立1000萬美元基金,用於支持Filecoin生態發展。火幣將為Filecoin生態系統中有潛力的項目提供資金,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有大資本進場去建設這個生態,那要起來只是時間問題,我們礦工要做的就是守住手上的幣,靜待Web3.0時代的到來。這樣才有機會分到數據存儲這塊大蛋糕的時代紅利。
  • 新型數據存儲技術:耗電量將大幅降低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法國洛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導致數據存儲的耗電量大幅降低。背景如今,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數字數據以澤字節(2^70位元組)來計算,相當於每秒鐘為數億冊圖書提供數據。產生的數據量還在持續增長。如果現有的技術停止發展,那麼到2040年,目前全球全部的耗電量都將用於數據存儲。
  • 1公斤DNA就能存儲全球數據!未來人體就是行走的超級「硬碟」
    未來一定是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5G、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量呈指數級增長。根據國際機構IDC預測,全球數據產生量將從2018年的33ZB快速增長至2025年的175ZB,1ZB約相當於10億TB(太字節)的數據量存儲。這有多恐怖呢?
  • 為非結構化數據存儲樹新標準,PowerScale的傳承與創新
    任意位置,是指PowerScale通過提供新的基於PowerEdge的全快閃記憶體和NVMe節點的能力,能夠將OneFS帶到更多的位置,真正讓OneFS在存儲環境中變得「無處不在」,無論是在數據中心、邊緣、核心還是雲中,都能藉助統一的OneFS作業系統,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存儲管理
  • 浪潮存儲聯合華中大,探索科研新基建背後的大數據奧秘
    另一方面,數位化正在改變科研模式,過去相對薄弱的數字基礎設施開始面臨升級,亟需符合未來研發需求的新型基礎設施。正如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當前科研領域在存儲等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有容量、性能和穩定性三個典型挑戰。」
  • 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在京召開
    「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主會場本次峰會為期兩天,由百易傳媒(DOIT)主辦,以」新數智·新未來」為主題,特邀中國工程院鄭緯民院士以及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存儲專委會、SNIA等單位的嘉賓,與威騰電子、英特爾、浪潮、IBM、華為、戴爾科技集團、新華三、深信服、紫晶存儲、青雲QingStor、威固、Memblaze等領先供應商以及北京建工、平安科技、紅星酒業等典型企業用戶代表,探討新數據時代存儲技術發展趨勢,分享數位化轉型成果,共話智慧未來。
  • 天賦異稟,高存儲密度成為海量數據存儲首選
    更神奇的是,作為最古老的存儲技術之一,IBM 磁帶存儲在時光的長河中歷久彌新,保持對社會需求變化的敏感度,擁抱新的時代,持續進化與演變,煥發新的生機,再次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天賦異稟,高存儲密度成為海量數據存儲首選 說到磁帶,有人可能會想起在 VCD 上播放錄像帶看港片的年代,或者用磁帶聽歌時拿鉛筆一圈圈倒帶的場景。
  • 哈佛教授用DNA存儲電影,未來你家寵物狗就是移動電影院
    上圖左為原始圖像,上圖右為從細菌中重新提取重建的圖像。   研究團隊發現,這部電影不但隨著宿主生物體的生長和分裂,可以被隨意訪問和無限複製。而且在細菌的每一代後代中,存儲在基因中的電影都「完好如初」。據估算,DNA存儲的數據量可達相同大小光碟的1萬億倍。這就意味著,DNA未來或將成為新的海量存儲裝置。   試想一下,現在一個硬碟可以存1T的電影,將來你家的寵物狗可以存幾萬億T的電影,把人類拍的所有電影裝進去,還沒裝滿。想看什麼電影,把你家寵物狗連到電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