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數據。目前,我們以1和0的形式在磁(或光學)系統中存儲數據。但這種形式不可持續,會消耗能源,產生大量的碳足跡。不過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將數據存儲在DNA等生物分子中。
在自然界中,DNA在微小的空間中編碼、存儲並生成可讀的遺傳信息,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重複性。但是,高昂的成本、緩慢的讀寫機制以及較高的誤讀率都是DNA存儲發展的重大障礙。
在攻擊或摧毀其他細胞時,細菌會利用一種名為「成孔毒素」的特殊蛋白質,在細胞膜上「開鑿」一條管狀通道,也就是「納米孔」。在生物工程中,納米孔可被用於「感知」生物分子,如DNA或RNA。這些分子會像弦一樣通過納米孔,在電壓的控制下,不同的組成部分會產生不同的電信號,我們可以用這些電信號來識別這些分子,並讀取DNA編碼信息。
儘管如此,納米孔在存儲和讀取數據中的應用仍然受到低解析度的限制。
2019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Matteo Dal Peraro等人證明,納米孔可以用於檢測蛋白質等更複雜的分子。今年12月9日,他們又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氣單胞菌溶素(由嗜水氣單胞菌製造)產生的納米孔可以用於解碼二進位信息。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氣單胞菌溶素進行了改造,使其能夠檢測為納米孔精確識別而定製的分子。這種被稱為「數字聚合物」的分子是DNA核苷酸與非生物單體的組合,能夠通過氣單胞菌溶素納米孔,發出電信號,最終被讀取為數據單位。他們還優化了聚合物穿過納米孔的速度,以便讓它發出獨特的可識別信號。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Chan Cao博士說:「與傳統的納米孔讀出不同,這種信號以單比特解析度進行數字讀取,不會影響信息密度。」
研究小組使用深度學習技術解碼讀出信號,得以從聚合物中精確解碼4比特數據。這種方法還能隨機地識別聚合物混合物,並確定它們的相對濃度。
新納米孔系統比使用DNA進行數據存儲便宜得多,而且續存時間更長。此外,它也能輕易集成到可攜式數據存儲設備中。
Matteo Dal Peraro說:「為了將這個仿生平臺轉變為數據存儲和檢索的實際產品,我們正在進行改進。但這項工作表明,生物納米孔可以讀取DNA-聚合物混合分析物。它具有超高密度、長期存儲和設備便攜性等重要優勢,為聚合物存儲器開闢了新前景。」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2-bacterial-nanopores-future-storag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