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其人,以一句「江郎才盡」一句「夢筆生花」而傳世。
傳說他年輕時曾夢見筆上生花,神人持筆以贈,醒來便成了文才絕佳之士。後來為官日久,又夢見神人來,收回往日所贈之筆,於是自此再無佳句。
多少年來,人們以「江郎才盡」比喻一個人才思枯竭,計窮志短,令人對江淹其人只留下一嘆。
中國古代歷來重文藝而輕管理,對江淹的不公正便是一例。
江淹是南北朝時人(公元444--505年),年輕時確實詩賦精妙,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少時孤貧好學,後來曾陷冤獄,就是靠一封文情並茂的申訴信而獲釋並獲得任用的。
江淹不僅有詩賦文才,而且有管理能力,兩者高下,恐怕是很難比較的。但在南北朝歷經數個朝代,擅長詩文的不少,從政而獲得好名聲如江淹的並不多。
正因為江淹從政,偏又遭逢亂世,政局不穩,日理萬機,工作投入,詩文漸少,隹句漸稀,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詩盡未必是才盡,佳句少未必是才思少。這一點,看看他的政績就知道了。
公元485年,他當上了尚書左丞,後來又兼任了負責考核官吏的御史中丞。當時人們對他說:「你從前在尚書左丞的職位時,沒有公事不隨便出行,處理政事能寬嚴相濟,現在幹這一職,足可以震懾百官了!」
江淹回答說:「現在的情形,可謂『當官而行』,我更擔心自己的德才不負眾望了。」
以此看來,江淹是個認真嚴謹剛正廉明的官,這種生活,顯然會影響他的詩賦創作,但卻使他能做個世人稱頌的清官。
果然,他一上任便查辦了不少不稱職的官員,彈劾了中書令謝朏、詞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等有劣跡的官員,下令拘捕了前襝州刺史劉竣和梁州刺史陰智伯,起出贓物巨萬,交付廷尉處置。還有一批不稱職的俸祿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也紛紛被江淹彈劾。
在那個吏治不佳的時代,江淹可謂做了一篇朝野矚目的好文章。自此,朝廷綱紀肅然,以至齊明帝下了這樣的評語:「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目可謂近世獨步。」
可見,江淹把才情用在治理政事之上了。
公元500年,發生了叛亂,叛軍圍困京城。朝廷上許多大官為保烏紗前程,都紛紛與叛軍聯繫,投遞名刺,以求日後改朝換代仍可做官。只有江淹全不理睬,稱病在家,就是不與叛軍來往。平叛之後,世人都嘆服他的節操和見識。
儘管江淹政績很好,朝野稱頌,但他並不貪戀功名富貴,屢屢請求辭官歸故裡,因為他的才能聲望而不被批准。對此,他也看得很清楚:「這哪是我該做的官啊,過路的人都會明白,只不過是借重我的虛名罷了,何況天時人事很快就會變化呢!」
但他依然盡忠職守,不徇私情,秉公辦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他極力辭職,終於在58歲時藉口生病交出權力。
由此可見,江淹一生還是問心無愧的,是有才有德有節操的。世人往往寬容那些文人無行的才子,嘲笑那些把才能從文字上轉向統軍治政的人,卻不論他們治理政事的才情政績如何。
試看江郎當日,令貪官庸吏紛紛落馬,政紀肅然,箇中才氣,難道還不及一首閨房豔詩足以稱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