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馬藝術形象: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縱觀中國古代藝術史,兩漢王朝時期創作的駿馬藝術作品數量之多、種類之繁、成就之高歷來為後人嘆服不已。這些駿馬藝術形象不但是中國古代藝術世界中的獨特瑰寶,也是後世形象了解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究其原因漢朝對駿馬的重視、神化和崇拜程度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極為罕見,僅《史記》《漢書》《後漢書》和《資治通鑑·漢紀》等正史中就有大量關於駿馬的文獻記載。《後漢書·馬援列傳》云:「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明確點出了駿馬在漢朝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藝術是人類對精神世界進行把握的一種特殊方式,本文選取一些為後人所見的具有代表性的駿馬藝術形象,以期從另外一個視角了解其所象徵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世界。

西漢初期:威嚴與卑弱

西漢初期為後世所見的駿馬藝術形象主要有陶馬、木馬、青銅馬和玉馬等,以1965年出土於陝西楊家灣劉邦長陵陪葬墓附近的西漢彩繪陶馬為代表。1966年公布的發掘報告《陝西省鹹陽市楊家灣出土大批西漢彩繪陶俑》一文依據《水經注·渭水》和《漢書·張陳王周傳》文獻資料推測,陶馬可能是西漢初期周勃、周亞夫父子墓中的隨葬品,屬於我國最早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群之一。這些陶馬和騎馬俑共同組成軍陣送葬場景,陶馬軀體健壯有力,馬尾粗短上揚,整體張揚著威嚴神態。小的陶馬及騎馬俑通高僅有50釐米,大的陶馬及騎馬俑通高也只有68釐米,比1974年陝西臨潼出土的寫實性秦始皇陵兵馬俑低矮了許多,後者馬俑高度150—172釐米,長度200—203釐米。《史記·禮書》記載西漢初年的禮儀「大抵皆襲秦故」,既然如此,楊家灣西漢彩繪陶馬的形象和氣勢為何會變得如此卑弱呢?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在故鄉創作並擊築歌唱《大風歌》,其中「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一句酣暢淋漓地唱出了西漢王朝的威嚴,可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句卻又透露出其精神世界的另外一面,主要是西漢王朝初期由於遭受匈奴侵擾卻難以戰勝而導致的卑弱。《史記·匈奴列傳》載:「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西漢建立之初,國力凋敝,百廢待興,面對實力強大、咄咄逼人的匈奴難免會呈現出卑弱之態。即使在「文景之治」時期也是如此,《漢書·匈奴傳》載:「孝文前六年(前174年),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因此楊家灣彩繪陶馬藝術形象可謂是西漢王朝初期集威嚴和卑弱於一體的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

 漢武帝時期:徵服與自信

漢景帝之後,西漢進入漢武時期。這期間創作的駿馬藝術形象主要有石馬、陶馬、木馬和鎏金銅馬等,其中以馬踏匈奴的石馬最具代表性。馬踏匈奴石雕採用花崗巖稍飾加工而成,石馬高168釐米,長190釐米,為漢武帝時期駿馬的寫實性等身像,石馬表情和形態洋溢著自信雄健,堪稱中國意筆紀念性雕刻的鼻祖。其特殊意義就在於漢武帝時期精神世界較西漢王朝初期發生了巨大轉變,即實現了徵服匈奴願望之後而呈現出來的高度自信。

《漢書·匈奴傳》載有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發布的圍困匈奴詔書,其中云:「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這是漢武帝徵服匈奴後的情感宣洩。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實力和戰馬數量已經達到反擊匈奴所需,《史記·平準書》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加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手下擁有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帥才,漢武帝最終得以徵服匈奴,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尊嚴和自信。馬踏匈奴石雕不同於後世見到的兩漢時期其他駿馬藝術作品,將其作為陪葬品埋藏於幽昧的地下,而是直接袒露於地表,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和宣示意味。馬踏匈奴中的石馬藝術形象就是漢武王朝時期徵服匈奴和彰顯自信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

 東漢時期:奢華與不羈

自漢元帝開始,西漢王朝的衰敗十分明顯。《漢書·佞幸傳》載:「漢世衰於元、成,壞於哀、平。哀、平之際,國多釁矣。」東漢王朝建立之後,駿馬畫像藝術再次興起,創作的藝術作品數量驚人,也極具魅力。眾多駿馬藝術形象見諸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陶畫等東漢畫像之中。就後世統計的數量而言,東漢時期創作的藝術世界以駿馬形象為最多,其中以車馬出行圖題材最為常見和突出。1984年在河南偃師縣(今偃師市)發掘出土的杏園村壁畫墓為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壁畫墓之一,墓中《車馬出行圖》中的駿馬藝術形象極具感染力。根據1985年公布的考古發掘報告《河南偃師杏園村東漢壁畫墓》一文,該墓建造於東漢晚期,墓主姓名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是東漢時期的豪強貴族,整個壁畫前後長達12米,描繪墓主車馬出行場景,共計畫有九乘安車,五十餘匹駿馬,整個場面奢華隆重,尤其是馬蹄的高舉騰躍神態更表露出豪放不羈。發掘報告推測所繪車騎導從儀仗,與墓主官職不符,有越制之處。有學者認為,這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繪畫藝術的較高水平與漢代社會的國家面貌和精神氣質」, 也可以說圖中的駿馬藝術形象就是東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整個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盛行通過厚葬以達到死後能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享受世俗生活,尤其以東漢時期豪強貴族追求奢華為甚。這與東漢時期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匈奴軍事威脅基本瓦解等因素不無關係。奢華之風在西漢初期已有所顯現,《漢書·文帝紀》載:「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西漢朝廷對厚葬尚能容忍,到了東漢王朝時期朝廷則開始明確禁止厚葬,推行薄葬,並且光武帝、漢明帝和漢章帝等幾位帝王帶頭踐行,但豪強貴族不受禁於朝廷詔令,奢僭之風難以制止。《後漢書·光武帝紀》載:「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於富者奢僭,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載:「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又車服制度,恣極耳目。」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中指出:「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刻金鏤玉,檽梓楩楠,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車馬出行圖》中奔騰恣意的駿馬藝術形象堪稱體現了東漢豪強貴族奢華與不羈的精神世界。

總之,兩漢時期精神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總會流露出一種或數種比較明顯的精神特質。兩漢時期的駿馬形象在史料記載和當時的藝術創作領域中大量湧現,不但可以印證或補證史料文獻,也是感知現實精神世界的典型象徵。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25日第1932期 作者:尚斌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中的馬:希臘神話中馬有了神性象徵
    馬優美的身材、優雅的步態,以及它所具有的能量與精神,一直是藝術家熱衷表現的對象,在中外藝術史上都有大量表現馬的優秀作品存世。   早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裡就有生動的馬的形象。那時馬還是人類狩獵的對象,而非朋友。
  • 筆墨寫意「駿馬精神」
    筆墨寫意「駿馬精神」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6.14 星期三     晚報訊 周六上午,匯集近六十件作品的「孫海翔畫馬」專題展覽,將在徐州路77號青島出版藝術館舉辦。
  • 使用駿馬車標的5個汽車品牌,前3個惹人愛,第4個很有欺騙性
    如果把汽車比喻成一種動物的話,最恰當的莫過於駿馬了,飛奔的駿馬正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徵,這跟汽車的形象是非常相似的。為了傳遞出更加好的品牌形象,很多汽車品牌都使用了駿馬車標,其中自然也不乏一些經典之作,下面就來介紹5個用駿馬作為車標的汽車品牌,前面3個惹人愛,第4個很有欺騙性,而最後一個卻被人嫌棄!首先要介紹的這個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保時捷,大家都知道,保時捷是一個世界聞名的跑車品牌,它的外觀設計上無不流露出濃厚的運動氣息,車標也是如此。
  • 漢燈闌珊:夜未央,兩漢燈光如星辰之錯行,照亮中國人對燈的審美
    到了漢代,燈具有了極大的發展,此時的燈具無論是造型藝術、工藝製作還實際功能、普及程度上都大大的超越了前朝。漢代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燈具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期。這一時期,漢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將燈具作為照明的工具,更將它們視為美輪美奐的藝術珍品。
  • 駿馬圖彰顯領導風範
    辦公室作為一個公司的核心地帶,其裝飾是比較講究的,辦公室裝飾的好壞不但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企業形象和老闆的品位修養,還影響了其中工作的員工。出色的辦公室裝飾不僅要於無聲處彰顯企業文化與精神,更需要對置身其中的員工的身心產生積極,活躍的影響。
  • 圖像裡的音樂符號——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中音樂符號的視覺性...
    音樂視覺符號是否具有象徵和隱喻的意味?它們可否破譯繪畫藝術的符碼,成為傳遞畫家精神氣質和思想意識的一根線索?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們不妨通過視覺文化這面時代的透視鏡,從兩個方面來找尋答案:一方面,逐一聚焦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畫作本身,以一種感通的歷史感和想像的方式去「親歷」圖像裡的音樂情境;另一方面,循著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足跡,從贊助人和藝術評論家的視角親身感受這個時代的精神。
  • 玄關掛什麼字畫好 駿馬圖必須選一幅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在追求自己精神生活的同時,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個好的玄關風水能夠提升家居的運氣,關係著全家人的運勢,不可小覷,因此玄關處要好好的布置為好。那麼玄關掛什麼樣的裝飾畫好呢?今日為大家推薦幾幅經典的動物畫作品。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所以這些獸面紋可以理解為是先民為了取悅神明而刻意繪製的犧牲形象。當然,也有以人面作為題材的青銅鼎,說明在當時依舊有部分地區保持著以奴隸或者戰俘來祭祀神明的習俗。 龍鳳紋 龍鳳紋飾一直是我國古典紋飾的典型,到了封建時期,一直作為皇家權力和吉祥富貴的象徵。
  • 「評論」摒棄「蝸牛」思維,發揚「駿馬」精神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創文系列網評摒棄「蝸牛」思維,發揚「駿馬」精神今年是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的終期考評之年,蘭州又一次站在了決戰決勝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關口為了迎接這場大考,日前,蘭州市創新模式,結合實地點位督查和檔案資料報送情況,對成績排名前列的單位頒發「駿馬獎」,對排名倒數的頒發「蝸牛牌」。顧名思義,「駿馬獎」意味著蹄疾步穩、積極作為,而「蝸牛牌」則表明緩慢疲沓、不作為或慢作為。蘭州市為接受監督測評的單位頒發兩種截然不同的獎牌,目的很明確,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為創建文明城市凝心聚力。
  • 馬晉貼近時代畫駿馬
    其中馬的形象畫得很出色,姿態各異,造型準確,皮毛質感尤為真實突出。奔跑、跳躍、飲水、嬉戲、駐足、回眸、吃草、臥憩、仰翻等姿態萬千,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緻觀察和高超寫實功力。牧者騎著的駿馬馳騁時躍起的鬃毛和馬尾展示出的動態也很有感染力。該作品與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郎世寧代表作《百駿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馬群更加集中,尺幅較小。
  • 客廳掛一幅駿馬圖有什麼寓意呢?
    那麼就有人問客廳掛一幅駿馬圖合適嗎?有什麼寓意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適合掛在家中的駿馬圖佳作吧! 路向前七尺對開動物畫八駿圖系列《八駿圖一》此作品為路向前老師力作,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作品塑造了千姿百態、倜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四蹄生煙……。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 作為富貴的象徵的牡丹花,代表著什麼樣的中國文化呢?
    如果要從《詩經》中牡丹花的出現說起的話,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了;秦漢時期,將牡丹花作為藥用植物記錄在《神農本草經》中,牡丹花便進入了藥物學。東晉顧愷之在洛神賦這幅創世名畫中也有提到牡丹花,從此,牡丹花便進入了藝術領域,其觀賞價值也是達到了其他一些花卉所不能及的高度。牡丹花第一次進入園林景觀,是在隋煬帝時期,隋煬帝專門開闢出二百裡地為西苑,種牡丹花。
  • 我國中古時期伎樂藝術具有哪些特點?
    筆者認為整個中古時期的伎樂,從風格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括秦、兩漢、魏、晉其特點是漢族音樂仍佔伎樂的主體地位,比如相和大曲、清商大曲以及樂隊演奏中所使用的中原樂器笙、琴、瑟、笛等;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 ,其特點是外族伎樂和中原伎樂相互融合,伎樂的成分是來自多民族的,比如燕樂歌舞大曲以及琵琶、篳篥、箜篌等少數民族樂器的廣泛使用。
  • 馬新| 歷史氣候與兩漢農業的發展
    在生態環境諸因子中,氣候條件及其變化是原發性要素,它的發展與變化直接影響著植被、土壤和循環狀態,奠定著特定時期生態環境的基點。根據歷史氣候學的研究,兩漢時代正處於大理冰期結束以後的第三個溫暖期。這一時期起於公元前800年左右,止於公元200年左右,高於現代的年平均氣溫1 ℃—2 ℃。這種氣候的特徵,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找到佐證。
  • 李笑白作品:門飾藝術價值
    如著名華人收藏家虞堅收藏一對錯金銀饕餮紋鋪首門環,是戰國時期的實物;這對鋪首是1923年出土於山西渾源縣李欲村,此對「饕餮紋鋪首」製作工藝極為精細繁雜,是古代的極品。從「饕餮紋鋪首」整體來看,形象造型生動,形神兼備,頭角向上往裡卷,獸面雙目突出,雙眉寬大,額部似山角尖形,嘴含葫蘆形陰環,乃為戰國時期的傑作。
  • 駿馬歸來
    據新華社電 100多年前,在圓明園沖天的火光中,一匹「駿馬」流落異鄉、顛沛流離;2007年,它現身拍賣市場,被港澳知名企業家、愛國人士何鴻燊出資購回,並在港澳地區公開展示多年。13日,國家文物局宣布,這匹「駿馬」昂首北上,將歸藏於圓明園。    這匹「駿馬」便是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之一——馬首銅像。
  • 「駿馬長歌 詩意北疆」弘揚蒙古馬精神詩歌朗誦音樂會舉行
    「駿馬長歌詩意北疆」弘揚蒙古馬精神詩歌朗誦音樂會舉行 白玉剛觀看演出 8月25日下午3點,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駿馬長歌詩意北疆」弘揚蒙古馬精神詩歌朗誦音樂會在烏蘭恰特舉行。
  • 史前藝術丨一場穿越50000+年時空的藝術對話
    但在舊石器時代藝術中,與其它形象相比,人類形象的佔比極小,約為5.8%,並且大多都是以抽象化、獸化以及複合樣式的方式進行呈現,仿佛表示他們尚未完全脫離動物性。過去他們認為史前人類生存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一切的目的就是生存。而這些藝術似乎開始改變人們對史前世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