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習慣舉例說明問題,可是個例能代表什麼,現在終於明白了

2021-01-11 帥哥講科學

我們在生活中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一般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事,也是逐漸改變慢慢塑造我們的世界觀的事情。但同時我們必須明白,我們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大多都是個例。

所謂個例,是指個別的、特殊的事例。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就是由無數個不同的個例事件串聯起來的。我們出門會遇見不同的人,下次不一定還能遇到,這是個例;在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總能遇到天賦稟異的人,我們上學時都遇到過不太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的「天才」,長大後見到過條件平平卻能找到好伴侶的人生贏家,這些是個例;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匪夷所思的意外事件,小到某件產品莫名其妙的出故障,大到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這些也是個例;我們也會經歷親人朋友以各種非正常方式離我們而去:車禍、溺水、火災……在悲痛的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這些還是個例。

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個例,我們不禁要問了:個例能代表什麼呢?

其實個例什麼也代表不了!個例只能證明一件事在一定條件下有發生的可能性,甚至不能告訴我們這個可能性的大小,更不可能通過個例證明什麼結論。

我們小時候都遇到過那種不用努力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同學,你向人家學一個試試,你使勁學還考不好呢!你能通過這個個例說明人人不用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績還是判斷出人類中天才的比例是多少?我們也都買過會莫名其妙而出故障的產品,你能通過你手中的廢品證明這個品牌的產品都有故障,還是判斷出這種產品的故障率?我們身邊總有人死於意外事故,你能通過一起事故認定這類事故的死亡率非常高嗎?

可見個例根本代表不了什麼,無法對我們的判斷提供什麼幫助。有人問了,既然我們生活中的經歷都是個例,而個例又代表不了什麼,那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個例呢?難道完全忽略它們?我們又如何從生活中獲得經驗,如何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呢?

答案是雖然個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大量同類型的個例聚集到一起就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可以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某件事發生的概率是多少,有多大的可能性會發生這件事。而對這些個例進行收集、整理、計算和分析的學科就稱為統計學。這就告訴我們,想要知道某件事會不會發生、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光看個例是不靠譜的,運用統計學才是正道。

比如說,我買了一件產品,發現它有故障,這並不能說明所有這種產品都有故障,也不能告訴我們這種產品的故障率。但如果我購買一萬件這種產品(或調查一萬位買了這種產品的顧客),並統計其中有多少產品出現故障,就能大致推斷出這種產品的故障率。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統計出其他品牌同類產品的故障率,就可以在兩者之間進行對比,評價兩種產品誰優誰劣。這比我們碰巧買著一件次品就否定一個品牌要靠譜且負責任的多。

個例不能說明問題,大量的(同類型)個例才能說明問題。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癌症是一種不容易治癒的疾病,但也有很多聲稱可以治癒癌症的療法,如草藥、按摩、瑜伽、冥想等,而且他們也卻能拿出治癒癌症的實例,(這些療治被稱為替代療法)這致使很多癌症患者放棄正規治療(如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而選擇了替代療法,這引起了美國科研機構的注意,他們對數萬名採用不同療法的癌症患者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調查,並進行了統計學分析。最終美國的科研機構得出結論:接受正規治療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要遠高於接受替代療法的患者。這告訴我們,那些接受替代療法而痊癒的癌症病例只是個例。(有些癌症是可以自愈的)用老百姓的說法叫「趕巧了」,這種個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更不能證明替代療法的有效性。

如果我們在其他方面迷信個例,頂多會錯過好的產品,被人忽悠或形成錯誤的世界觀,而如果在上面的例子即癌症的替代療法上迷信了個例,卻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雖然個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輕信個例甚至迷信個例的現象卻比比皆是。比如說上高中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可以舉例子做論據,當時我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可現在想想,你舉的例子只是個例,一個個例能作為你的論據嗎?這個論據能支持你的論點嗎?那些高考作文用爛了的例子,遠到左丘明、司馬遷,近至海倫·凱勒、張海迪、史鐵生……「論證」了從讚美苦難歌頌個人意志到努力奮鬥、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等各種論點。但當我們讚美文章的華麗時,也要注意到這些論據都是個例,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當我們舉一個司馬遷作為論據的時候,我們忽略了歷史上成千上萬個受過宮刑卻碌碌無為的人(後宮專權的太監倒是不少);當我們審視海倫·凱勒一個個例的時候,卻忽略了更多因失明而抱憾終生的失敗者。而且鑑於我們能找到各種或正或反的例子,似乎我們能為任何論點找到個例的論據。舉例子做論據根本站不住腳,只能作為華麗的詞藻罷了。而如果想得到足夠堅實的論據,我們必須搜集大量個案,進行統計分析。可你寫議論文的時候有這個功夫嗎?

不僅如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過於迷信個例。我們經常因為買到一件次品,就否定一個品牌;我們經常因為見到(甚至聽說)某「神醫」治好了誰的病,就相信他的醫術;我們可以因為各種個例而相信很多荒誕的事,去聽不進去統計數據和科學的解釋。

殊不知,迷信個例會使我們思維混亂,相信很多錯誤的事情,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因為每個人遇到的個例不同,有些個例是大概率事件,有些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把這些個例都當作常態的話,那我們的認識就完全混亂了。不同人因為不同的個例對同一件事的認識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大家會為此爭論不休,卻得不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果。

既然迷信個例是完全錯誤的,那為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如此迷信個例呢?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了我們答案。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潛意識(所謂「系統一」)是不具備統計學能力的,倒是對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情有很強的識別能力;只有人類的深度思維(即「系統二」)再經過系統學習後才能具備統計學能力,分析大案個例,得出這種結論。也就是說,注重個例是人天生的,而統計學思維是後天形成的。就像沒人天生會數學一樣,也沒人天生懂統計。正因如此,很多根本不知統計為何物的人,乃至粗心大意的統計學家,都會落入迷信個例的陷阱。這是人的天性。

但我們不能因為人的天性如此,就放任自己迷信個例。畢竟科學研究需要分析大量事例,認識世界的正道也是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大量個例。迷信個例只會形成錯誤的觀念,有礙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戰勝人類的天性,不要被精心挑選的個例所迷惑。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培養自己的統計學思維,幫我們從大量混亂的個例中找出通往真理的線索。

當你聽到一個聳人聽聞的個例時,請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個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大量的個例才能說明問題。

相關焦點

  • 釋慶道:猴子在佛經中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
    桑吉扎西攝 先說說佛經裡猴子常常代表什麼。在佛經中,猴子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因為猴子心性愛動,抓耳撓腮、左顧右盼、上蹦下跳、遊來蕩去,一刻也難定住,難捉難調,常常舍一取一,是不是很像凡夫眾生五心不定時?《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大士也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 「列舉」與「舉例」
    「列舉」與「舉例」 2017年01月10日 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琳 字號 內容摘要:列舉也是邏輯學界關注的對象,但也尚未解決列舉和舉例關係不清的問題
  • 小學語文說明方法教學——舉例子、列數字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摹狀貌、引用等。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舉例子和列數字。(《鯨》)作者以我國發現的一頭鯨為例,結合列數字的方式,從它的體重、身長舌頭及口腔的寬大等四方面,具體生動地說明鯨的龐大,使人對鯨是個龐然大物深信不疑。
  • 身體好不好,舌頭最明白!不同舌象,說明什麼問題,對照自測就知
    「望聞問切」是中醫慣用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伸出舌頭瞧一瞧,然後根據舌頭的情況,觀察出一些問題。其實舌頭也被稱為是身體的反光鏡,通過舌頭的變化,可以觀察出不少內在的問題。那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通過不同的舌象能看出什麼問題來。
  • 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科學家的舉例讓人無可反駁
    而後期一些科學研究者們的舉例論證更是讓人細思極恐。在幾十年前我們的電腦遊戲程序還非常簡單,而現在,我們早已開發出了虛擬實境技術,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分界線正在逐漸變得模糊,而隨著人類科技的日益進步,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很可能就會開發出令人完全無法分辨出真假的虛擬世界。
  • 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看看你「中槍」了哪個?
    編者按:我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都希望自己能夠高效。但是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利用逆向思維,歸納和總結那些低效能人士可能有的習慣,從而儘早避免。作者在文中提供了7個低效能人士擁有的習慣,屏幕前的你有沒有中呢?
  • 現在終於明白了
    天氣冷了很多的家庭在洗浴的時候,也都會使用電熱水器,這樣的話能方便家人的生活。但是在使用電熱水器的同時,很多人們會擔心電費的問題,覺得經常使用電熱水器的話會比較費電。電熱水器是經常開省電還是隨時用隨時開省電?現在終於明白了。一、電熱水器是經常開省電還是隨時用隨時開省電?
  • 終於明白了!華為只是企業,為啥卻有上千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終於明白了!華為只是企業,為啥卻有上千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對於華為,大家都很熟悉,作為咱們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即便是在全球範圍內,華為的實力都很強悍,在通信行業更是處於「龍頭」地位,掌握的5G專利是全球最多的,而且是最為核心的。
  • 大腦一片空白,遇到問題習慣搜索?數字時代的我們該如何記憶信息
    但這麼多的網絡信息真的是我們生活必須的嗎?自己又記住多少?說實話,這個問題在讀到這本《網際網路沒有記憶》之前,我沒有考慮過。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從沒有想過這一點。古代的先民們用寫在泥板、石碑和甲骨上的文字保存時代的記憶,現代人熱衷於在網絡上記錄生活,如果有一天網絡平臺突然關閉,我們靠什麼還原歷史?後人又如何來追尋我們的蹤跡?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高效能孩子的7個習慣
    ● 【問題徵集】我家的陪伴困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很多困惑?關於高質量陪伴,是否也感覺到無從下手?……歡迎您通過文末留言或公眾號回覆說出您的困擾,我們將不定期整理這些問題,邀請專家為各位家長解疑答惑。
  • 心理學家:不想窮一輩子,4個習慣要養成,不然很難出人頭地!
    有些人很窮,而有一些人很富有,貧富差距這種事情,我們一直都心知肚明。可是很多人都不大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那麼富有,為什麼有一些窮人能夠成功翻身,成為富人。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肯定和這4個習慣脫不了聯繫。
  • 如果你常常說這九句話,說明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說話要分清場合,看清形勢。如果你常常說這九句話,說明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01別人成功時,喜歡說「你真的很棒,繼續加油。」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失敗的人,並不是沒有付出,只是運氣不太好,努力的方向不對,但是他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03別人迷茫煩惱時,喜歡說「別急,慢慢來。」每個人都有焦慮迷茫的時候,尤其是剛剛走出校門的成年人,剛剛成家的中年人。
  • 說明造句和解釋_說明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說明(shuō míng),動詞。近義詞有:闡明,表明。解說明白。[毛澤東《矛盾論》:「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應當著重地加以研究,並用足夠的篇幅加以說明。」]解釋文意的話。「這能說明什麼呢?」(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2-我愛閱讀)3、鯨是胎生的,幼鯨靠吃母鯨的奶長大,這些特徵也說明鯨是哺乳動物。(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例文:鯨)4、鯨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這也說明它不屬於魚類。
  • 當我們在談論熱點的時候,實質上在談論什麼?
    相比愚人,現在的4.1大家都習慣了一歲一哭榮。「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張國榮選擇在4月1日跳樓自盡,這個玩笑一直讓人覺得不真實,我們真的是看著《霸王別姬》聽著《倩女幽魂》長大的,只能想哥哥是美到上帝都嫉妒了吧,但是反過來想想,演完了所有角色,用完了所有愛,似乎也沒什麼遺憾了。生死無可戀,世間是孤島。
  • 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戴的寶冠有何不同,可是你知道他倆代表什麼嗎
    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戴的寶冠有何不同,可是你知道他倆代表什麼嗎。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四大菩薩之一,道場在浙江舟山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和很多人有很深的緣分,有些人時常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
  • 夜裡不同時間醒,對應什麼內臟出了問題?三個時間,希望你能避開
    我們這一輩子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睡覺可是一件大事,如果每天睡覺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下降,日積月累,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從傳統的中醫角度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又被分為十二個時辰,這十二個時辰又分別代表著人體的十二個臟腑,子時對應膽經、丑時對應肝經、寅時對應肺經、卯時對應大腸經、辰時對應胃經、巳時對應脾經、午時對應心經、未時對應小腸經、申時對應膀胱經、酉時對應腎經、戌時對應心包經、亥時對應三焦經。
  • 2012中考作文十個寫作技巧:介紹
    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特別是在科學研究中,常常不滿足於對事物表象的認識,而要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這就需要作事理的說明。   考試說明:說明文的運用範圍相當廣泛,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無論交流思想、介紹情況,常常要用到說明文。這裡著重談談普通說明文的寫法。
  • 「heel」的習慣用語
    把cool your heels給翻成把你的腳跟給冷卻下來,是沒有幾個人能聽懂的。其實,它指的是「讓你久等」,「害你久等」的意思。這樣就清楚明白了。我們來舉一個英語實例來說明這個習慣用語的用法。假定你剛從學校畢業,要去找工作,有個公司約你去面談,結果碰到了那樣的情況。
  • 用自己真人頭像的人,是什麼心理?現在終於明白了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話說現在這個社會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很多的人都手持一部手機,一天到晚的低頭族很常見。而在所有的手機軟體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軟體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微信了。二、方便別人識別自己有的人在選擇社交頭像時,因為考慮到頭像的重複率會比較高,加上有的人可能沒有備註的習慣,會比較不容易查找到自己。所以就乾脆用自己的真人照片來做社交頭像,方便別人查找和聯繫自己。這一類的人大部分是微信裡有自己的合作客戶,需要及時和客戶溝通。
  • 習慣arXiv的今天,我們的論文應該引用預印本嗎?
    但圍繞學術研究不只有評審的問題,還有引用的問題。近日,一篇討論是否應該引用預印本論文的文章引起了廣泛討論。本文作者 Jon Tennant 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博士學位,他也是古生物學預印本平臺 PaleorXiv 的創建者之一。在這篇文章之後,機器之心還整理了兩條對本文意見不一的評論,你有什麼看法呢,不妨在評論中和我們討論。本文內容不代表機器之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