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人口數量來看,非洲的超級大國只有一個,就是奈及利亞。它的人口總數超過了1.8億,是世界第七大國家,大約七個非洲人裡就有一個是奈及利亞人。奈及利亞最大的城市拉各斯曾經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它建於海邊的一座小島上,由幾座橋梁與大陸相連。城市裡有的區域高樓林立,有的地方卻遍地貧民窟。
由於人口眾多、貧富不均,奈及利亞成了非洲生存壓力最大的國家。人們為了餬口,發明了五花八門的生存之道。比如,世界上有一種著名的電信詐騙手段,就叫奈及利亞騙局。網際網路剛興起不久,人們經常在郵箱裡發現一種郎件,聲稱是奈及利亞一位倒臺將軍的女兒發出的。信裡提到她的父親在倒臺前存了大筆錢,需要轉移出國,請收件人提供一個帳號。當收件人信以為真提供了帳號,對方又會以檢驗帳號的真實性為藉口,或者說是作為啟動資金,讓收件人給這個「將軍的女兒」打一筆款。款項一般不大不小,會讓人感到有點心疼,卻又認為值得賭一把。收到錢後,「將軍的女兒」就消失了。
除了人口多,奈及利亞還是世界上種族關係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全國一共有五百多個族群,信奉不同的宗教,說著各自的語言。正是因為族群的多樣性,奈及利亞成了種族衝突的高發地。
奈及利亞獨立後的發展進程,可以概括為:
一,建國初期的種族衝突期。這段時間,奈及利亞最主要的三大族群為了爭奪政治控制權,發動了數次政變,政變又演化為戰爭,造成了數百萬人的死亡。
二、當內戰結束後,由於奈及利亞的離心力太大,就進入了獨裁時期。如果說其他國家的獨裁以穩定著稱,奈及利亞卻以不穩定聞名,獨裁者如同走馬燈一般上上下下,他們靠暴力上臺,又被暴力推翻,周而復始。
三、當獨裁時期造成的痛苦超過了人們願意承受的程度,奈及利亞開始了民主化進程。現在的奈及利亞仍然處於不完善的民主之中,人們的生活比以前有了好轉,但由於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弱,各個地方特別是北方區域內的小軍事武裝仍然很多,與奈及利亞經濟的欣欣向榮並行著。
1960年,奈及利亞獨立。這個國家是由三個主要部分,以及一些次要的小碎片(少數民族區域)組成的。我們不去看那些更小的碎片,只關注三個主要區域。
北方居住著豪薩族和富拉尼族,他們的居住區域位於不靠海的內陸地區。這裡已經靠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帶,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傳統上屬於穆斯林區域。北方的土地和人口都超過了奈及利亞整體的一半,但文盲率也是最高的。
西南部是約魯巴人區域,這裡的城市發展是最完善的,最大城市拉各斯就在這裡。
東南部和西南部深受基督教影響,與北方伊斯蘭教區域形成對立。在建國之初,為了避免地域衝突,英國人在憲法中設立了三個半自治政府,各自管理地方事務。在半自治政府之上,則是位於拉各斯的奈及利亞中央政府。
奈及利亞第一共和國採取總理負責制,總統只是象徵性的職位。擔任總統的是伊博人納姆迪·阿齊基韋,他雖然是伊博人,卻出生在北方穆斯林區,又在西部接受教育。這種背景讓他既會伊博語,也會豪薩語和約魯巴語。他曾經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深造過,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這位總統可謂保持國內團結的最佳人選。
雖然總統是團結型的,但是大權在握的總理卻必須出自北方,因為北方擁有更多的選票。總理阿比巴卡·巴勒瓦是個伊斯蘭教徒。
奈及利亞建國後,眾多的各級政府紛紛開始了行動。對於剛剛當家做主的黑人來說,每一個家庭都不算富裕,做官就是一個致富手段。在這個階段,貪汙受賄都是明目張胆的,每一個職位、每一件事都有價格。
嚴重的腐敗讓人們感到不滿,民眾對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充滿了怨言。與此同時,行政效率非常低下。北方、東部和西部一直在爭取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最初,北方選擇了和東部一起執政,西部成了反對派。但隨著人們看清政治是和利益掛鈎的,三大派別開始了合縱連橫,不斷用手中的權力鞏固自己的地位。西部和東部認定必須聯合起來才能對抗北方,卻總是由於內部不團結而發生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