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提問
提問:您父親是研究俄語的,那您有沒有聽過俄國文學之類的?
駱利群:啊,小時候我的父親曾經教過我幾句俄語,但是沒有真正學過,現在都忘掉了。我在大學的時候還學了一年俄語作為第二外語,剛學完的時候我還可以看一些普及性的雜誌,但是現在一點都不行了。
提問:你沒有上高中對吧?
駱利群:是的。
提問:您覺得跨越高中時段,對您以後大學的學習,以及之後的工作是利是弊呀?
駱利群:你們做生物實驗的時候,經常要設計對照實驗,但生活沒有對照(life has no control),所以我沒法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們客觀分析,我是主觀的,比較難分析,但有一點很清楚,我的人文學科知識比較缺乏。我們科大不像北大這樣是有文有理的綜合性大學,科大都是理科——那時候男孩和女孩比例是6:1——大學期間沒有學過文科。我們當時有一個社會科學閱覽室,那是我光顧最多的閱覽室,每次考試完後我就鑽到社會科學閱覽室看書。
再多講兩句科大的情況。剛才饒毅講了很多少年班的好與壞,我們是少年班第五屆,這一屆以後,已經沒有像寧鉑、謝彥波這樣非常知名的人士出現了。那時候沒有多少報紙來採訪我們,可我覺得我們班23個人活得都很精彩。我們班沒有年齡特別小的,也沒有特別大的,最小的比我小半歲,最大的也只比我大半歲,大家年齡相差在一歲的範圍內,沒有像11歲進大學這種問題比較大的。今年我的實驗室裡面有一個16歲的研究生做輪轉(rotation),人很聰明,但好像不夠獨立,自理能力不行,可能習慣了在家裡有爸爸媽媽幫忙,所以他做完實驗就希望別人幫他清掃,因此實驗室的人都不喜歡他。儘管他很聰明,我最終還是沒有要他。
問題:你們班同學中還有其他人做科學嗎?
駱利群:比較少,大概三四個。
問題:那麼其他人呢?不做學術的那些人都做什麼去了?
駱利群:和我有聯繫的一半左右在做商業、計算機、媒體等,各行各業都有。
問題:留在國內的多還是去美國的多?
駱利群:都有。
問題:他們是一直在學生物,拿到博士學位然後再轉的專業嗎?
駱利群:有的本科畢業後繼續讀了學位,有的沒有。有一個同學到美國以後,讀了計算機專業的博士,過兩年他開了一個計算機商店,幫人修電腦,很快就變成半個百萬富翁了。他說等他成了百萬富翁就到佛羅裡達去打高爾夫球。當然,現在百萬資產應該不夠打高爾夫球的。
那個時候科大少年班的學生確實很用功,而且素質很好,我聽說現在的少年班學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1981年,除臺灣外,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高考狀元,有二十二個理科狀元進了科大,當年科大在湖北省招20人,分數最低的一名是全省第24名。優秀的學生聚在一起,大家互相鼓勵互相激勵,對於整個學風的營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合肥沒有很豐富的業餘生活,黃山也離得很遠,我們也沒什麼地方可去,只好都鑽研科學。(2008年4月17日)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