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院院士駱利群:長生不老違反規律 人類做不到

2020-12-06 網易科技

【編者按】網易科技今年推出大型系列報導《科學家說》,專訪全球頂尖科學家,洞見趨勢,分享智慧。今天推出《科學家說》第20期,專訪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


出品|科學家說欄目組 第20期

作者|網易科技 崔玉賢

【他是誰】

駱利群,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有人總結了駱利群的前半生:15歲進入全國重點大學,30歲即任美國名校博士導師,36歲史丹福大學終身教職,46歲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人文及科學院雙院士榮銜。駱利群研究的方向為「神經元」的「神經的發育」,其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

【精彩言論】

1、人工智慧其實從神經科學學到了很多,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人工智慧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對於機器人取代人的問題,還很遙遠,至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

2、長生不老是違反自然規律的,這個是做不到的。但我們可以延年益壽。

3、癌症治療過去幾十年突飛猛進,但神經系統很多病比如老年痴呆是沒法治療的。因此,大家笑話說,哪天攻克了癌症,大家不得癌症了,但所有人都會死於老年痴呆症。還未能從根本上治療。

【正文】

在正式採訪之前,駱利群教授很害羞的表示:我中文說的不是那麼流暢,有些專業術語可能會用英文表達。雖然已經獲得美國學術界最崇高榮譽的院士頭銜,一定不缺少公開演講的機會,但鏡頭前的他還是有些緊張,學術範兒十足,但也十分謙遜。

他曾經將自己的生活解釋成「一系列意外」:很巧合的進入了科大少年班;明明喜歡物理,卻很巧合的進入了生物學;很巧合的碰上了「科學家的春天」,國家鼓勵人才出國培養;而駱利群教授選擇的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恰好在神經科學的果蠅遺傳學項目上有優勢,從此,駱利群踏入了對「生物神經系統」研究的領域。看似已一系列「意外」的背後,有其必然的緣由:好奇心和持久性。

駱利群認為做科研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心」和「持久性」。在被人看來枯燥乏味的科學研究,駱利群卻很享受其中。在史丹福大學駱利群有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從其成立以來,先後發表專業論文100多篇,很多出刊在比如《自然》、《科學》、《細胞》等等一級科學雜誌上。

今年3月份,駱利群實驗室在《Nature》上發表了一個論文,證實了小腦不僅僅保持平衡,還會響應並學習期望獎賞。

「這是我實驗室的一個博士後做的,也是個意外發現。」駱利群解釋道,「小腦傳統的功能是控制平衡,控制運動。而該博士後也是從控制運動角度來入手,來看小鼠在運動的時候,它的神經元活動是什麼樣的。但在實驗過程中,發現還跟獎勵有關係。這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發現,就是把小腦的功能擴大,這個本來就是覺得都是大腦的功能。」

雖然這只是基礎研究,並沒有涉及應用層面,但駱利群認為這些基礎研究會進一步推動應用層面的提升。

近幾十年來,在癌症研究方面,人類實現了突破,但在神經系統疾病,比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方面,人類更多的還是心理上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突破很少。對此,駱利群也表示,這觸及到了神經科學的一個弱點:人類對腦疾病的治療還是很初級。與癌症相比,很多神經系統的疾病是沒辦法治療的,比如說老年痴呆症,65歲以上的大概有5%的人會得老年痴呆症,85歲以上就有30%、40%。「大家經常說一句笑話,如果哪天攻克癌症了,大家都不生癌了,所有的人都會死於老年痴呆症,因為大家都壽命長了以後,就都變成老年性痴呆了。」駱利群表示這類神經系統疾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本的治療方式。

目前,神經系統研究與人工智慧領域結合越來越緊密。一直對科學充滿好奇心的駱利群也在涉及該方面的研究。他最近讀的最多的書就是《Deep Learning》、《Machine Learning》、《Reinforcement Learning》,都和人工智慧相關。

「我發現人工智慧其實從神經科學學到了很多,偷了很多神經科學的概念。我在想,能否從人工智慧受點啟發,反饋到神經科學。」駱利群表示會經常和李飛飛進行交流,兩門學科的結合將會越來越緊密。

不過,駱利群認為雖然人工智慧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工智慧不能做到像人類一樣舉一反三,機器人取代人的話題在有生之年是很難看到。

以下為網易科技對駱利群教授的採訪部分內容:

網易科技:您目前正在做的實驗研究方向可以透露嗎?

駱利群:我現在實驗室主要是兩方面,大概有一半的人是在做大腦網絡的發育過程中神經元跟神經元之間怎麼聯繫起來;另外一半是做神經元在承啟,然後怎麼分析信息。

網易科技:目前這兩項研究進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駱利群:可以給你們先講一下發育過。這個做的時間比較長,20年前建實驗室就是做神經網絡的發育。我們現在主要是想回答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我們知道人腦裡面有10的12次方神經元,它們組成10的15次方突觸,有很多網絡構建,是特別的有特異,很精確,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保證我們大腦工作正常。

但是我們人只有2萬個基因。50年前有一個假設,就是說每個神經元都由基因來讓它跟另外一個神經元不一樣,這樣的話可以建立比較精確的構建。但是我們沒有這麼多基因建立這麼多的神經元和神經元網絡的構建,所以我們就想用這個辦法,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生物體是怎麼樣用有限的、少量的基因可以構建很大的神經網絡。

網易科技:那這項研究如果有所突破的話,對普通的用戶來說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駱利群:我覺得做的研究一般都是比較基礎的,就是純粹是好奇心,想知道自然是怎麼工作的。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有的基因對神經元構建網絡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基因有突變的話,就會造成各種各樣不同的腦疾病,從神經發育,到比如說精神分裂症、憂鬱症,都是因為這些基因突變造成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基本科學的角度也是闡明了這些基因為什麼這麼重要,它突變以後為什麼會造成人體的腦疾病。

網易科技:您剛剛提到的一些疾病,比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對於這些疾病我們還更多的是採用心理上的治療,有沒有可能實現從根本上的治療?

駱利群:說實話這個觸及到了神經科學的一個弱點,就是說我們對腦疾病的治療真是很初級。比如跟癌症比起來,這個癌症的治療,在過去的幾十年真是突飛猛進,但是神經系統很多病是沒法兒治的,比如說老年痴呆症,65歲以上的大概有5%的人會得老年痴呆症,85歲以上就有30%、40%。所以我們大家說笑話就說,如果我們哪天攻克癌症了,大家都不生癌了,所有的人都會死於老年痴呆症,因為大家都壽命長了以後,就都變成老年性痴呆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儘管我們知道,30年以前我們就知道這個老年性痴呆大概是什麼樣的,從那個分子水平,什麼樣的過程,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藥。

網易科技:您剛剛在《Nature》上發表了一個對小腦研究的重大發現,這個重大發現的過程是怎樣的?

駱利群:這是我實驗室的一個博士後做的。小腦傳統的功能是控制平衡,控制運動。他也是從控制運動這個角度來入手,用一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叫雙光子two-photo imaging來看小鼠在運動的時候,它的神經元活動是什麼樣的。

但是你要讓小鼠去運動的話,要給它點獎勵。一般的獎勵都是小鼠不給它喝水,讓它很渴,然後讓它做什麼,你就給它一滴水,這就是獎勵了。所以成項的時候,本來是想看在做動作的時候,神經元怎麼激活的。後來發現有很多神經元在獎勵的時候給它激活了,所以其實是一個意外發現。

但是因為小腦大家本來覺得都是跟運動控制有關,突然發現跟獎勵有關係,這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發現,就是把小腦的功能擴大,這個本來就是覺得都是大腦的功能。所以我們這篇文章出來以後,大家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小腦領域的人,覺得好像我們把他們的領域給更往上提了一步。

網易科技:對普通的公眾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駱利群:我們本來是做基礎研究的,對應用想得不是太多。但是我們做的很多工作,別的人會進一步往應用方面走。

網易科技:您的研究方向為「神經元」的「神經的發育」,現在人工智慧與該領域結合很緊密,您對這兩個領域的交叉和前景是怎麼看待?

駱利群:這個很好的問題,這兩個領域關係非常緊密。我最近讀的書就是《Deep Learning》、《Machine Learning》、《Reinforcement Learning》,都是跟AI有關係。後來發現AI其實從神經科學學了很多,偷了很多神經科學的概念。當然他們做的不一樣,但是有很多是受神經科學啟發。所以我想,是否能夠從人工智慧受點啟發,反饋到神經科學。所以我跟計算機教授經常談論,比如說李飛飛,我們就差兩棟樓,經常一塊交流。我覺得這兩門學科會談的話會越來越多。

網易科技:那神經網絡與計算機的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會使人工智慧更加智能?

駱利群:人工智慧的每一步,每一個創新都是從大腦裡面產生的一個,不是直接拷貝,但是至少從那得到的啟發。最近五年之內,得益於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比如說圖象識別,原來是跟人差得很遠,現在至少可以跟人腦達到幾乎可以相等的水平。

但是它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說人工智慧,一般每個程序只是一個專家,他只能做一樣事情,你要讓他做另外一樣事情,要從頭開始來做。人學起來,學了一樣東西以後可以舉一反三,但人工智慧還沒有到那個水平。所以它們要想做到舉一反三的話,我覺得還要從人腦裡面學點東西。

網易科技:您會擔心有一天機器人會取代人這樣的一些問題嗎?

駱利群:我覺得還遠。

網易科技:大概有多遠?

駱利群:不會在我活著的階段(看到)我覺得。

網易科技:《CELL》曾發表了一個論文,說是可以使小老鼠返老還童,對於返老還童和長生不老的話題,您是怎麼看的?

駱利群:我們斯坦福也有一個,就是發現,他在《Nature》上發表文章,就是說把年輕的老鼠的血裡面,拿出一個因子打到老老鼠裡面,能夠讓老老鼠看上去像年輕一樣,學習什麼的更好。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些發現,但是我覺得長生不老是違反自然規律的,這個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延年益壽。延年益壽更重要的不是活多長,而是生活的質量怎麼樣。你要活得長,活的健康才有意思。

快問快答:

網易科技:您敬佩的科學家是誰?

駱利群:在神經科學最敬佩是西班牙的Ramony Cajal。

網易科技:如果談到科學的話,最先想到的一個關鍵詞是什麼?

駱利群:有趣。

網易科技:您的夢想是什麼?

駱利群:能夠在我們發現這個腦怎麼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有一點具體內容,take a real step。

網易科技:您感覺如果做科研的話,最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駱利群:我覺得一個是好奇心,另外一個是持久性,這個很重要。

網易科技:您感覺做科研最難的是什麼?

駱利群:最難的就是找一個課題,不僅有趣,而且可以做得到。有的時候經常是你做個很有趣的問題,問個很有趣的問題,但是做不到;有的時候是做得到的問題,但是做出來也沒怎麼樣。所以在這兩個裡面找一個平衡,平衡很重要。

網易科技:如果對想做科學家的人有個忠告的話,您會提什麼?

駱利群:我覺得要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你發現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經常是很久很久在那做。但是你要享受這整個過程,這樣才好。

網易科技:如果不選擇現在這個領域的話,你還可能選擇哪個領域?

駱利群:我小時候的夢想是在上海做一個公共汽車司機。我覺得還不錯。

本文來源:科學家說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駱利群院士近年科研成果盤點:4篇Cell,2篇Science等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在發育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幾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4篇Cell,2篇Science, 1篇Nature和 1篇 Nat Protoc。
  • 未來人類有可能長生不老嗎?如果真的實現會怎麼樣?
    一直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很多人認為如果你能長生不老將會是「很爽」的事情,因為畢竟人類不到100年的壽命在很多人看來太短暫了! 那麼人類能夠實現長生不老,獲得永生嗎?
  • 專訪:神經生物學家駱利群
    Liqun Luo駱利群(Liqun Luo)教授出生於中國上海,史丹福大學教授、神經生物學家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15歲就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30歲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2012年,46歲的駱利群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主要從事腦神經系統的研究,為神經發育、神經網絡的構建與組織神經科學的技術開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駱利群:從少年班學生到美國院士,曾經的理想是做公交車司機
    據統計,1949年以後在中國大陸出生,後來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兩位頂尖科學家便是從中科大少年班起步:一位是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另一位是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左:駱利群 右:莊小威2008年,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知識分子》主編饒毅邀請下,駱利群曾在北大全面回顧自己的科研道路,《知識分子》附文刊發了該演講的全文,本文特轉載如下。
  • 生物學家駱利群 | 會問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重要
    他是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研究大腦中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對人類大腦發育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也為人類理解腦功能和治療腦疾病打下基礎。駱利群:我是基礎科學的科學家,如果想治療腦疾病,就得先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比如神經元是怎麼工作的?
  • 生物學家駱利群|會問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樣重要
    >做科學,學會提問也很重要2019年夏天,我們在北京見到了駱利群。他是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研究大腦中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對人類大腦發育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也為人類理解腦功能和治療腦疾病打下基礎。駱利群:我是基礎科學的科學家,如果想治療腦疾病,就得先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比如神經元是怎麼工作的?
  • 科學網—駱利群北大演講:從少年班到美國院士
    駱利群:是的。 提問:您覺得跨越高中時段,對您以後大學的學習,以及之後的工作是利是弊呀? 駱利群:你們做生物實驗的時候,經常要設計對照實驗,但生活沒有對照(life has no control),所以我沒法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們客觀分析,我是主觀的,比較難分析,但有一點很清楚,我的人文學科知識比較缺乏。
  • 人物·軼事|神經生物學家駱利群訪問記
    Liqun Luo駱利群(Liqun Luo)教授出生於中國上海,史丹福大學教授、神經生物學家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15歲就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30歲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2012年,46歲的駱利群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主要從事腦神經系統的研究,為神經發育、神經網絡的構建與組織神經科學的技術開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接下來,BioArt Reports將分享Current Biology雜誌編輯部對駱利群教授的採訪記。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駱利群教授為少年班學生授課
    本次「少年班論壇」邀請到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駱利群教授主講。駱教授同時也是81級少年班校友,他帶來的題為「My Exploration in Neuroscience」的報告,以自己的科研和生活故事為線索,給大家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前沿科學探秘和人生智慧分享。
  • ...少年班 莊小威 院士名單 院士增選 科學院院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院公布84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本次院士增選中共有3位大陸華裔當選,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駱利群、莊小威名列其中,另一名大陸華裔科學家董欣年為武漢大學校友。  駱利群是中國科大少年班81級校友,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
  • 千百年來,王侯將相都在追求長生不老,真正的長生不老究竟是什麼
    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亡,因此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願望。最後這些人沒能一個長生不老,不是落下個勞民傷財的臭名聲,就是落下個一命嗚呼的下場。作為一國之君尚且不能求得長生不老之藥,常人則更是望塵莫及,可知這長生不老不過是一個春秋大夢。不過這長生不老夢,好像總是有人不願醒來,他們前僕後繼的在做著這個虛無縹緲的美夢。
  • 人類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的話有什麼利和弊?
    如果人類長生不老,就沒有了時間概念,可以竟自己所能的做任何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是可惜的正如果觀棋爛柯,人家神仙可以用幾百年的時間就是去下一盤棋,所以人類如果長生不老,可以做自己想做任何事,可以嘗試任何事。
  • 長生不老的方法,《山海經》早有記載!科學家:這不違背科學規律
    但古往今來,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眾多科學研究也在證明長生不老並不違背科學規律。其實早在《山海經》中就已經紀錄了長生不老的方法。山海經中曾記錄過,有一位白民,每120年便輪迴重生一次,還有窫窳在死後還可以復活,那麼,這些長壽高達800歲,甚至是2000歲的人到底是怎麼長生不老的呢?
  • 人類能長生不老嗎?
    △ 約翰更不可思議的是,他是克魯馬努人,也做過蘇美爾人,腓尼基人,見過佛祖,還跟他學習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想要傳播佛學事實上,自從有文明以來,人類對於「長生不老」這件事兒,一直都在努力著,直到今天。在人類最古老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裡,就記載了關於人類長生不老的傳說故事。
  • 生命科學家裴端卿:人體細胞已可「長生不老」
    如果將人類的長生不老夢比喻成一部73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認為,目前人類的科學研究已經「拍」到了第15集——組成人類身體的細胞已可以實現「長生不老」。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裴端卿表示,神經幹細胞將可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症、自閉症等特性疾病;多能幹細胞有望解決肝臟器官移植問題。
  • 「少年班論壇」邀請駱利群教授舉行線上第二講
    本次「少年班論壇」邀請到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駱利群教授主講。駱教授同時也是81級少年班校友,他帶來的題為「My Exploration in Neuroscience」的報告,以自己的科研和生活故事為線索,給大家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前沿科學探秘和人生智慧分享。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出5位院士,其中4人是外國院士
    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杜江峰,1985 級少年班學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副校長。中科大的駱利群,從少年班畢業,1986年1月獲得公費留學生資格,1987年進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進入史丹福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能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說明他的國籍已經是美國了。
  • 人類即將實現長生不老? 美國提出人類永生計劃, 已經有科學家研究
    人類即將實現長生不老?>我們知道在《西遊記》中人們都想吃到唐僧吃肉,以保持長生不老之身。在現實中也一樣,長生不老也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正在攻克的首要難題。但是似乎依舊沒有什麼進展,唯一的就是2012年提出的人類永生計劃,據說永生計劃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名科學人員加入。人類永生計劃是將人類思維移植進機器身體中,以實現長生不老。同時該計劃又名為「阿凡達」計劃,是由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裡科夫提出的。
  • 中國科大少年班兩校友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日前,美國科學院公布84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本次院士增選中共有3位大陸華裔當選,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駱利群、莊小威名列其中,另一名大陸華裔科學家董欣年為武漢大學校友。  駱利群是中國科大少年班81級校友,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