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壓力使液磁突破

2021-01-17 掌橋科研

聽起來像個謎語:如果您拿了兩顆小鑽石,在它們之間放了一塊小磁性晶體,然後將它們慢慢擠壓在一起,會得到什麼?

答案是磁性液體,這似乎違反直覺。液體在壓力下變成固體,但反之則不然。但是,這項非同尋常的關鍵發現是由美國能源部(DOE)阿爾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美國能源部(DOE)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高級光子源(APS)的一組研究人員揭示的,該發現可能為科學家提供有關高能量的新見解。溫度超導和量子計算。

儘管科學家和工程師數十年來一直在使用超導材料,但是高溫超導體無電阻導電的確切過程仍然是量子力學的奧秘。超導體的明顯跡象是電阻損失和磁力損失。高溫超導體可以在高於液氮的溫度(-320華氏度)下運行,從而使其對於電網中的無損傳輸線以及能源行業的其他應用具有吸引力。

但是沒有人真正知道高溫超導體如何達到這種狀態。需要這些知識才能將這些材料的工作溫度提高到環境溫度,這是在節能電網中全面實施超導體所必需的。

普林斯頓大學已故的理論家菲爾·安德森(Phil Anderson)於1987年提出的一個想法涉及將材料置於量子自旋液體狀態,安德森提出該狀態可能導致高溫超導。關鍵是材料每個原子中電子的自旋,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將其微調為「受挫」且無法將自己排列成有序模式的狀態。

為了緩解這種挫敗感,電子自旋方向會隨時間波動,僅在短時間內像液體一樣與相鄰的自旋對齊。這些波動可以幫助高溫超導所需的電子對形成。

阿貢(Asonne)X射線物理學家兼組長丹尼爾·哈斯克爾(Daniel Haskel)認為,壓力提供了一種「調節」電子自旋之間距離的方法,並使磁體進入受挫狀態,在一定壓力下磁性消失,自旋液體出現。科學部(XSD)帶領研究團隊在APS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從而做到了這一點。團隊成員包括XSD的Argonne助理物理學家Gilberto Fabbris和物理學家Kim Jong-Woo和Jung Jung Kim。

Haskel謹慎地說,他的研究小組的結果(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未最終證明自旋液態的量子性質,即即使在絕對零溫度下原子自旋也將繼續移動,還需要更多的實驗確認這一點。

但是他們的確表明,通過施加緩慢而穩定的壓力,可以將某些磁性材料推入類似於液體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電子自旋變得無序,磁性消失,同時保留了構成電子自旋的原子的晶體排列。研究人員有信心他們創造了一種自旋液體,其中的電子自旋是無序的,但不確定這些自旋是否被纏結,這將是量子自旋液體的標誌。

哈斯克爾說,如果這是一種量子自旋液體,那麼用這種方法製造液體的能力將具有廣泛的意義。

哈斯克爾說:「某些類型的量子自旋液體可以實現無誤差的量子計算。」 「量子自旋液體是自旋態的疊加,起伏不定但相互糾纏。可以公平地說,如果此過程創建具有量子疊加的量子自旋液體,它將形成一個量子比特,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分。 」

那麼,團隊做了什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使我們回到了鑽石,這是APS獨特實驗設置的一部分。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鑽石砧,它們的切割方式與您在珠寶店中看到的方式相似,底座寬且邊緣窄而平坦。他們將較小的扁平邊緣放置在一起,在它們之間插入磁性材料(在這種情況下為鍶銥合金)樣品,然後推入。

Fabbris說:「這個想法是,當您對其加壓時,它將使原子更靠近在一起。」 「由於我們可以緩慢地進行操作,因此可以連續進行,並且可以在壓力升高時測量樣品的特性。」

當法伯布裡斯(Fabbris)說施加壓力的速度很慢時,他並不是在開玩笑-他說,這些實驗中的每個實驗都花了大約一周的時間,使用的樣本直徑大約為100微米,或者大約是一張紙的寬度。由於研究人員不知道磁性將在什麼壓力下消失,因此他們必須仔細測量每一次很小的增加。

並看到它消失了,它們在大約20吉帕斯卡的壓力下消失了,相當於20萬個大氣壓,或者比地球上最深的海溝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壓力高出約200倍。電子的自旋像液體一樣在短距離內仍保持相關性,但即使在低至1.5開氏溫度(-457華氏度)的溫度下仍保持無序。

哈斯克爾說,訣竅(以及創造自旋液態的關鍵)是保持原子排列的晶體順序和對稱性,因為原子位置隨機無序的不良影響會導致不同的磁態,而沒有旋轉液態的獨特性質。Haskel將電子自旋比作一個城市街區上的鄰居,當他們靠近時,他們都希望彼此開心,改變其自旋方向以匹配鄰居。目的是使他們彼此靠近,以致他們可能無法讓所有鄰居開心,從而「挫敗」了他們的旋轉互動,同時仍保持了街區的結構。

研究團隊使用了APS的強大X射線成像功能來測量樣品的磁性,據Haskel和Fabbris稱,APS是美國唯一可以進行此類實驗的設施。法布裡斯說,特別是,專注於一種原子而不理會所有其他原子的能力至關重要。

「樣品非常小,如果您嘗試在大學實驗室中使用其他技術來測量磁性,則將從金剛石砧座中的組件中吸收磁信號,」法布裡斯說。「沒有像APS這樣的光源,我們所做的測量是不可能的。它具有獨特的能力。」

既然團隊已經達到了自旋液體狀態,下一步是什麼?需要更多的實驗以查看是否已經創建了量子自旋液體。未來的實驗將涉及在自旋液體狀態下更直接地探索自旋動力學和相關性的性質。但是,哈斯克爾說,最近的結果為實現這些難以捉摸的量子態提供了一種途徑,這可能導致對超導性和量子信息科學的新見解。

Haskel還指出了APS升級,這是一個龐大的項目,可以看到儀器的亮度提高了1000倍。他說,這將允許對這些令人著迷的物質狀態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他說:「取決於任何人的想像力,令人驚訝的量子力學效應正在等待被發現。」

相關焦點

  • 液磁突破?!科學家已通過強壓實現
    眾所周知液體在壓力下變成固體,反之則不然。這項非同尋常的發現是由美國能源部(DOE)阿爾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美國能源部(DOE)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高級光子源(APS)的一組研究人員揭示的,該發現可能為科學家提供高溫超導和量子計算的新見解。
  • 科學家首次發現液-液轉變臨界點
    近年來,科學家們提出,兩相都是液體的臨界點可以解釋水等物質的奇特性質。然而,過冷液體中的液-液轉變(LLT)往往與結晶同時發生,使得這兩種現象很難分離。(前情提要:28年堅守,只為證實心中的一個想法!再「水」一篇《science》:科學家計算證實水存在另一個臨界點)液-液臨界點(LLCP)某些情況下在分隔低密度和高密度液體的LLT線的末端已經被預測到,但在任何材料中尚未通過實驗觀察到。
  • 磁單極子再獲突破:形成「磁單極子」複合體,預示著新技術出現!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在理解被稱為磁單極子「準粒子」行為方面的突破,可能會促使替代電荷的新技術發展。肯特大學科學家們將量子物理學和經典物理學結合起來,研究磁性原子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被稱為「磁單極子」的複合物體。在研究自旋冰材料的基礎上,研究小組展示了如何通過翻轉單個磁性原子的方向,使單極子從自旋冰晶格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
  • ...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此前研究表明正分MnNiGe合金的馬氏體呈現螺旋反鐵磁基態,在MnNiGe中引入Fe會引入Mn-Fe鐵磁耦合併瓦解本徵的Mn-Mn反鐵磁耦合。通過與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科學中心以及美國NIST中子科學中心的合作,利用中子衍射手段,他們在MnFeNiGe系列合金中首次成功解析出了無公度圓錐螺旋磁結構(圖1a、b、c和圖2)。
  • 科學家在固體內部造出了磁單極子
    據《科技日報》報導,德國科學家通過將細小的磁旋(磁鐵表面細小的磁尖)混合在一起,在混合點上製造出了一個人造磁單極子,其屬性與假設中的磁單極子一模一樣。科學家們表示,除了用於基礎研究之外,磁單極子或許也可以用於製造計算機零件。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美科學家揭秘宇宙怪客:擁有極端磁場的磁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中有一種神秘的天體,科學家稱之為磁星,這種天體屬於中子星家族,擁有令人驚訝的磁場,因此科學家稱之為磁星。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家保羅-薩特近日解讀了關於磁星的最新觀測成果,由於保羅-薩特也是一檔太空科普欄目的主持人,因此磁星的奧秘也被更多的人知曉。保羅-薩特認為磁星來自死亡的恆星,當恆星演化至中子星時,那些就有極端磁場的中子星就可以稱之為磁星。
  • 最新突破:科學家利用壓力將固體壓成磁性液體
    液體在壓力下可能變成固體,但固體在壓力下可能變成液體嗎?科學家最近對此有了非同尋常的關鍵發現,該發現將可能提供有關高溫超導和量子計算的新認知。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科學家和工程師數十年來一直在使用超導材料,但是高溫超導體為什麼無電阻導電的確切過程仍然是量子力學的一個謎團。超導體的明顯跡象是失去電阻和失去磁性。
  • 用磁泡做引擎直飛外太空
    其實太陽風總是在吹動著地球的磁泡,但是對它來說很無奈的是,地球太大、太重了,不能輕易讓磁泡把地球帶跑。那麼我們可以展開聯想,如果在一個比地球小得多的物體周圍,比如宇宙飛船周圍,也造一個這樣的磁泡,會不會有什麼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呢?它可不可以乘著太陽風的風力從一個行星飛向另一個行星?科學家們認為:完全可以。他們正在做的研究,就是設法創造出一個磁泡,使太陽風吹動它前進。
  • 磁流體技術突破!索尼發2013家影新品
    磁流體技術突破!     由於此次產品相對於過去的家庭影音產品在技術上有了較大突破,索尼甚至從日本本部派出了3名工程師到活動現場,以解答現場體驗者的疑問。● 和傳統喇叭生命周期相當,實現技術突破的磁流體揚聲器
  • 生物磁與液體磁鐵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親密愛人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生物磁與液體磁鐵。生物磁磁場充滿了生物生存的整個空間,許多生物現象都與磁場有關。科學家發現,鴿子的頭顱骨和喙部,嵌有一些細微的天然磁鐵,它們像指南針一樣為鴿子導航。
  • 進展 | 中子衍射研究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利用這種無公度螺旋磁結構誘導的顯著晶格畸變,在粘結MnFeNiGe系列合金中實現了巨大NTE行為(圖1f)。研究發現,11.3kbar的物理壓力可使La(Fe0.92Co0.08)11.9Si1.1的磁熱熵變增大到2倍、9kbar使壓熱熵變增大到3倍。利用原位加壓中子衍射手段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從原子尺度揭示了壓力作用下原子局域環境的改變和相變性質、磁熱/壓熱效應的內在關聯。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全文如下:水的相態受控於其所處的溫度、壓力條件,當溫度超出其所處壓力下氣液分離溫度時,液態水將轉變為氣態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純水會在一百攝氏度氣化,即「白開水」的由來。但在深海海底高壓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那麼在深海是否存在大量超高溫的氣態水呢?
  • 科學家首次在實物中發現磁單極子的存在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德國德勒斯登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拉普拉塔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同事的協作下,首次觀測到了磁單極子的存在,以及這些磁單極子在一種實際材料中出現的過程。
  • 利用容器形狀求一杯水的內部壓力變化問題
    前面我們講過一杯水的內部壓力問題,可先根據液體壓強公式p=ρgh求出壓強,再根據F=pS求出壓力,而有些情況公式根本不能直接用來判斷內部壓力的變化情況,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容器的形狀來求出內部壓力的變化情況。
  • 利用電子自旋改變磁方向
    磁開關的可逆轉是磁信息儲存的關鍵因素,如今,研究人員在不改變電流的情況下,利用電子的自旋實現了磁開頭的可逆轉性。新發現發表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物理學》期刊上,它將導致一種全新、低能的電子設備的誕生。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中國突破全釩液流儲能技術 具有極高戰略意義
    業內人士均認為,在示範項目的良好帶頭作用之下,若今後全釩液流電池在核心技術研發、穩定性、成本控制等諸多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將有望成為儲能行業的「黑馬」。儲能的首選技術之一近年來,風力發電在中國發展得非常迅猛。截至2012年底,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7532.4萬千瓦。
  • 科研人員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寬帶隙磁性二維材料的雙折射液體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摻鈷二維鈦氧化物晶體分散液呈現了巨磁致雙折射效應,其磁光克頓-穆頓係數達1400T-2m-1,高出傳統雙折射液體近兩個量級。同時,本研究還從理論上闡釋了可調製透明幹涉色出現的光學基礎是雙折射液體對偏振光的相位差調製需達到3π以上。
  • 神秘磁星朝地球發來X射線,科學家已鎖定其位置,就在銀河系內
    通過資料顯示,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磁星,是在1992年,當時一名科學家通過觀測研究,認為這種不規則的X射線、soft gamma repeater(軟伽瑪射線復發源)等,可能都與磁星有關,此後多年,科學家們便一直對它進行研究。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張立雲等人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統計分析磁活動強度與光譜型、自轉周期、羅斯數等恆星物理參數之間的規律;利用LAMOST光譜巡天所釋放的中解析度光譜研究磁活動演化情況,為未來獲得恆星磁活動周規律積累數據。 「LAMOST中解析度光譜數據為更加精確地研究大樣本恆星的物理參數和色球活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特別是LAMOST中解析度時域光譜為細緻研究變星的磁活動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施建榮告訴記者,自己團隊負責LAMOST光譜觀測以及指導利用LAMOST中解析度光譜獲得的物理參數進行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