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鐵站出發,搭車一小時抵達台州富嶺塑膠公司。公司總部位於一個圍海新建工業開發區內。「這裡太偏了,如果不是有導航,根本找不到路。」為了強調這個「偏」字,計程車司機用手一指說,從富嶺塑膠再往東5公裡,就可以看到東海。
「我們這裡很偏的。」一個小時之後,台州富嶺塑膠公司董事長江桂蘭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也提到了「偏」這個字。1991年,江桂蘭下崗後和她的丈夫一起,在自己家裡辦起塑料加工廠。那時,溫嶺不通高速公路,也沒有高鐵,乘長途車到杭州、上海都要十多個小時。附近工廠生產的塑料製品要拿到路橋和義烏的市場銷售,但因為江桂蘭的工廠距離市場太遠,「今天說這個東西好銷,等我模具開好,明天拿過去,就沒有人要了。」江桂蘭操著一口溫嶺普通話,語速飛快,以至於有時記者不得不和她確認某些字詞的發音。
為此,江桂蘭略帶歉意地說:「我的普通話不好,因為小時候住在鄉下,比較偏的地方,老師不教拼音,導致我到現在連a、o、e都不認識。」
江桂蘭不認識aoe,但認識ABC。從她偶爾引用的幾個英文單詞看,她的英文發音相當標準。
不僅如此,在富嶺塑膠的工廠內,甚至能一窺美國經濟情況。
4月底,美國疫情形勢嚴峻,富嶺塑膠的美國客戶有的提出延遲交貨,有的取消訂單,美國消費市場迅速傳導而來的壓力一度讓江桂蘭陷入焦慮,開始嘗試通過直播打開內銷市場。到5月初,美國的疫情仍然嚴重,但外貿訂單已在陸續恢復。
為了防控疫情,美國客戶要求,所有一次性餐具必須單獨包裝,原來一臺機器只需配一個工人,現在一臺機器的人手要增至4到5人,這使得工廠不得不擴招人手。「現在我們又很忙了,一次性紙杯的需求量還沒有恢復,但一次性叉子的量已經很大了。」據江桂蘭分析,這是因為很多美國上班族在家辦公,不需要用一次性紙杯,但即便在家也要叫外賣,也會用到一次性叉子。
看似偏遠的富嶺塑膠,換個角度看,是面向大海,與世界相連的。
6月6日上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諮詢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的演講中提到了他長期觀察一家台州公司,「做塑料製品,為世界最大的快餐企業提供刀叉等產品。」「去年,這家企業去墨西哥開了工廠,以避免美國增加關稅;今年,他們又把工廠開到了印尼,把產品賣到更多的地方。」周其仁所說的這家公司,正是富嶺塑膠。該公司也是台州溫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
2005年,周其仁教授在浙大上課時,看到雜誌上介紹江桂蘭的文章後,連夜趕到溫嶺,雙方交流了兩個多小時。此後十多年間,周其仁參觀過富嶺在美國的工廠。周其仁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江桂蘭不過是眾多浙商中的普通一員。不過,這個由農家女成長為國際市場供貨商的故事,給我這樣研究經濟的人帶來很多啟發。
2014年5月2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副州長詹姆斯.考利和江桂蘭出席富嶺美國賓州公司剪彩典禮
「全球作戰」能力越來越強
因為疫情關係,江桂蘭自去年12月19日從美國返回溫嶺後,至今沒有去過美國。這是十分罕見的,從2003年富嶺開拓美國市場後,江桂蘭頻繁往返中美之間。僅2019年一年,她就去了美國6次。
2014年,富嶺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開建首家境外工廠,它也成了當時首家在賓夕法尼亞設廠的中國企業,並為當地提供了75個就業崗位。
在工廠揭幕剪彩儀式上,江桂蘭的丈夫——富嶺塑膠總經理胡新福解釋,以吸管為例,每一個貨櫃的貨在中國的出口價格不到1萬美元,但運費和關稅卻要4000美元左右。「所以將工廠建在靠近消費者的地方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明智的選擇。」
這筆帳是算得過來的。富嶺塑膠90%以上的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儘管美國工人的人工成本大約是中國工人的7倍,但美國能源相對便宜,為了提高產能、降低人工成本,江桂蘭的美國工廠用上了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機器,即使與美國同類型工廠相比,他們的產品依然有競爭力。
「一旦決策,就要付諸實施,租下場地之後我們馬上改造成工廠。」江桂蘭記得很清楚,2013年10月,浙江省組織企業去美國考察,鼓勵企業走出去,當年公司就籤約,在第二年工廠裝修,第三年就投產。除了降低運輸成本外,在美國設廠也是為了規避一些不可控的風險。2013年上半年,洛杉磯碼頭工人罷工,很多貨物無法及時送達客戶手中,當時,公司的幾大客戶都建議她在美國設廠。
現在回頭來看,在美國建廠的決策是非常明智的,公司不僅減少了以上這些成本,也規避了這之後因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帶來的加徵關稅。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當得知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對符合條件的產品實施零關稅的消息時,2018年下半年,富嶺又在美墨邊境的墨西哥蒙特雷建廠,「從中國把產品運到美國需要花一個月的時間,從蒙特雷運到美國只需要兩三天,運費也比較便宜。」江桂蘭說。
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複雜性增多,富嶺又在東南亞考察並最終落子印度尼西亞。江桂蘭在印尼的工廠已於今年2月開工,前期主要生產吸管,將來將增加醬料杯、打包盒、紙袋和紙杯等產品。
「必須要快!所有的工廠都是租的。我們也了解到,如果自己買地建廠的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根本來不及。我們有30%出口美國的產品要加徵25%的關稅。」按照江桂蘭的計劃,這些需要加徵關稅的產品全部移至海外工廠生產。
「我感覺我們對貿易摩擦的應對還算順利。」現在,江桂蘭算是略微鬆了一口氣,因為全球布局,公司正將外貿形勢的影響降至最低限度。目前,公司在美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擁有6個專業製造工廠。2019年,銷售同比增長20%,利潤同比增長30%,稅收同比增長31%。
在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周其仁以富嶺的案例來呼籲,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企業的「全球作戰」能力正在越來越強,更需要增加來來往往的頻次。
「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對。」江桂蘭在媒體上看到了周其仁的講話內容,「如果我沒有來來往往,沒有在美國銷售的話,就不可能去美國設廠,更不可能銷售得那麼好。」
2015年台州富嶺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帶著笑容,說著那些苦
江桂蘭不僅語速快,帶著記者參觀工廠的腳步也很快。
她總結自己的創業之路,就一句話:比別人快走了一步。當別人做內銷時,她已通過外貿公司做外銷;當別人通過外貿公司做外銷時,她已在國外成立銷售公司;當別人在國外成立銷售公司時,她已在國外建廠。
但是要做到比別人快走一步,談何容易?
江桂蘭有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傳奇經歷:1995年,江桂蘭趕到廣交會,花了4萬元從一家企業分得了1/6的攤位,談成了兩筆生意,開始了外貿之路。但當時,江桂蘭的英語水平基本上是零。讀書時她覺得學英語沒用,沒怎麼學。那次廣交會上,江桂蘭談生意全靠讓位的攤主幫忙翻譯。
回家後,江桂蘭買了一本《外貿英語》開始自學。儘管被丈夫嘲笑:「你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還學英語?」但江桂蘭並不氣餒。2002年,江桂蘭特意到上海金茂大廈裡的一個英語培訓學校上課,先跟著電腦學,每學完一個單元,由老師現場測試。
開始江桂蘭嫌第一課太簡單,直接開始上第二課,不料第一單元沒有過關。「那次對我打擊太大了,難為情。人家都那麼聰明,你怎麼這麼笨。」過去了近20年,但說到這裡,江桂蘭依然懊惱萬分。不過,這一打擊很快轉化為動力,江桂蘭從第一課開始重新學,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習,一直學到晚上12點。為了全身心學習英語,江桂蘭在陸家嘴附近租了一套老公房,一口氣學了28天才回溫嶺處理公司事務。
江桂蘭的英語課上了半年後,檢驗她英語水平的機會來了。溫嶺外貿組織到美國參展,不料除江桂蘭一人外,其餘人包括翻譯在內全部遭美國領館拒籤。江桂蘭只身前往拉斯韋加斯交易會,「我不怕難為情,講不好的話我再講,實在不行就打手勢。」那次,就靠著那半年打下的英語基礎,江桂蘭接下了幾十萬美元的訂單。
快速推進、堅韌刻苦,直至衝破難關。這樣的勵志經歷在江桂蘭的創業史中反覆出現,但背後的辛酸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參加拉斯韋加斯交易會後不久,2004年大年初四,江桂蘭需要再次隻身赴美。那次,江桂蘭的老公和兒子將她送到上海浦東機場時,她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英文水平又不是很好,感覺很不舒服。」很難,但江桂蘭還是選擇繼續向前。
「只要能賺錢,怎麼辛苦都行,都受得了。」江桂蘭說,自己創業至今,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
吃苦,江桂蘭是不怕的。上學時,家裡很窮,供不起學費,江桂蘭就織草帽,靠著賣帽子賺學費;高中畢業後她學做過裁縫、跟著做泥水匠的哥哥做小工、抬石頭,推銷過糖酒煙、做過會計、開過車,10年間換了好幾樣工作;1991年,她工作的一家塑料企業效益滑坡,半年發不出工資,她和丈夫貸了20萬元高利貸,開了一家塑料廠,直到五六年後,才算把這筆高利貸徹底還清……
「30年前,我肯定不會想到我會是這樣的。」說這句話的江桂蘭,坐在漂亮的公司會客室裡,妝容精緻,一頭短髮幹練利落,搭配一件深藍色的連衣裙,有職場女強人的霸氣,但又不失溫婉的氣質。
「我創業時,只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只想著兩個人賺的錢夠一家人生活就好了。」說著這些苦,江桂蘭臉上是帶著笑容的,她說因為經歷了這些苦,所以她的心態很好,「我以前那麼貧困,現在這樣已經很高興了。不和別人比,我們只要在細分領域做好就很可以了。」
江桂蘭在APEC會議「女性中小企業,徵服國際市場」研討會會場
本土製造有新的獨到優勢
現在,江桂蘭可以在溫嶺的辦公室通過視頻電話,遠程指揮美國工廠。其實一開始,工廠的運營卻並不盡如人意,曾連續虧損兩年。
江桂蘭在美國聘請了多名當地人做廠長,但這些廠長們的想法和她不一樣,無法很好地協調各個部門工作。現在,公司吸取教訓,取消廠長一職,由部門負責人負責各部門事宜。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這樣堅決執行。比如,一到冬天,如果雪下得很大,有的美國工人不經請假就不去上班。一開始,這樣的工作態度讓江桂蘭很吃驚,但現在,她已經習慣了:「先讓機器生產,第二天再找人包裝。」
再比如,中國員工接受計件制,但美國員工只接受計時制。為了刺激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江桂蘭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規定美國工人8小時內必須做完一定數量,超出部分再進行獎勵。
公司在溫嶺的注塑生產車間
2005年,周其仁在介紹江桂蘭的故事時提到,了解江桂蘭的故事有助於理解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允許經商、開業自由、農民可以出國做外貿等等,屬制度成本下降的範疇。農家女背英文單詞,是學習能力提高、中國產品質量提高的明證。再加上中國勞動力成本比歐美發達國家要低很多,這些因素就可以解釋中國產品為什麼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
現在,江桂蘭的故事又有了後續,中國民營企業正通過「走出去」,實現全球布局、實現全球資源配置,規避風險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本土製造雖然丟失了部分成本優勢,但也擁有了一些獨到性優勢。除了中國工人的競爭力更強以外,在採訪中,江桂蘭還談到「中國的投資環境很好」。一個實證是,富嶺在溫嶺的總部廠房,從土地出讓到拿到建設許可證,只用了14天時間。但在美國,至少需要幾個月。
「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在談到未來國際貿易發展走向時,江桂蘭神色淡定,「但我們已經做好布局,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能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