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們對太空的探索讓人們研製出了許許多多探索的工具,我們對太空的認識也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越來越深入。而為了延長太空人遊走太空、進行試驗的時間,減少多次往返所浪費的時間、人力和物力,技術人員研製出了空間站。空間站又叫太空站、航天站,是一艘人工製造的、可停留在太空中飛行的載人太空飛行器。經技術人員的設計,空間站可以在近地軌道上進行多年的飛行,可以讓外出的多名航天員進行補給、生活、工作甚至進行某些研究,這大大方便了太空人的工作與觀察研究。
此外,空間站沒有返回地球的設置,又可通過太空人的設置調試調整載人或不載人的運行程序,更是可以在太空中進行換修。空間站給太空研究帶來的便捷性大大減少了航天的費用,保證了科研工作的持續進行,因此空間站的使用很受國家的重視,也因此太空人呆在空間站中的時間還是較長的。
可能有很多普通人羨慕太空人們可以在太空漫步,生活在太空中的太空站中。然而知道的內幕的科研家們卻並不這麼羨慕和樂觀了,太空站的環境並非人們所幻想的那般美好。航天材料損耗大,空間站的製造當然是有多簡便就多簡便了,大家也不妨假設一下狹小的機器倉中你還會因失重而控制不住地漂浮,那得多難受啊。
空間的狹小可以理解,但製造的簡便也讓空間站慢慢地出現了危機。環境的簡便加之太空人們生活的不便導致空間站的細菌不斷增多,而空間站中的舒適環境更是讓這些細菌瘋狂繁殖。某一次NASA在對空間站進行微生物分類時,發現了葡萄球菌、腸桿菌、芽孢桿菌和紅酵母等四大類群落。
雖然紅酵母這最大的細菌群落穩定性較強,影響不大;但禁不住腸桿菌、芽孢桿菌的數量也不少,而且還是致病菌啊,非常容易誘發疾病。更別提,這些病菌分布在太空人常接觸的衛生間、運動平臺、餐桌和睡眠區等等地區,在衛生間和洗漱臺等這些位置更是已經結了一層薄薄的微生物黏膜。這些細菌群體已經團抱團地構成了整體,想想就覺得很可怕而且還有點噁心。如果是我生活在這麼髒的地方,而且因為實在太空中條件有限,清潔、消毒等等還是有點難度,我都不敢想像到底能不能撐過一天。
在這細緻的檢測前,也曾經有太空人遭受到了這些菌群的惡搞,可能是菌群發出的警報吧。有一些太空人在空間站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便開始出現不適的症狀,皮膚上出紅疹的現象一直持續,雖然在回到地球後邊開始慢慢恢復,但不可否認,這些菌群對太空人身體的侵害還是很大的。往後變本加厲地還不知道會有什麼更嚴重的後果呢!
除了對太空人身體有影響以外,這些菌群的組合還會損害空間站中的儀器,破壞航天設備。所以,不管是為了太空人的身體、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還是為了減少修復設備的航天費用,科研隊也應儘快地想出克制細菌生長的方法。否則,等到這些細菌真的成長到能威脅太空人生命安全時,那處理的代價也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