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微生物吞噬金屬,最昂貴建築 「空間站」如何保持清潔?

2021-01-19 IT之家

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太空人在進入國際空間站時,攜帶了大量來自地球的細菌,他們會如何阻止這些微生物造成災難?

1998年,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Mir)的軌道運行時間已經來到第12年,開始出現老化的跡象。停電頻繁、電腦故障、氣候控制系統洩漏等等,都是時不時會遇到的問題。然而,當太空人們展開研究,對與他們共享生活空間的微生物類型進行評估時,卻得到了十分意外的發現。

他們打開一個檢查面板,發現了幾個渾濁的水滴——每個都有足球那麼大。後來的分析顯示,水滴中充滿了細菌、真菌和蟎蟲。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已經開始侵蝕空間站窗戶周圍的橡膠密封件;還有的微生物會分泌酸性物質,正慢慢地腐蝕電纜。

從地球向和平號空間站發射的每一個太空艙模塊都是近乎「無瑕」的,由戴著面罩和防護服的工程師在潔淨的房間裡組裝組成。當來自各國的男女太空人進駐空間站實驗室之後,就將眾多不受歡迎的生命也帶到了軌道上。

我們與微生物共享身體,它們也伴隨我們一生。據估計,我們身體裡一半以上的細胞都不是人類細胞,而是由各種微小生物組成,從腸道裡的細菌,到啃噬我們死皮的蟎蟲。大多數微生物不僅無害,而且是保障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使我們能夠消化食物並抵禦疾病。無論去到哪裡,我們都會帶著微生物群。到了太空中,它們也會像人類一樣,不斷學習並適應太空生活。

國際空間站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昂貴的建築,需要太空人們像對待自己家一樣精心維護

克裡斯汀·莫伊斯爾-埃辛格(Christine Moissl-Eichinger)是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於近期領導了歐洲空間局(ESA)的一項研究,利用太空人在空間站上採集的樣品,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分析。「太空是一個非常緊張的環境,不僅僅對人類而言是如此,」她說,「太空飛行會給太空人帶來壓力,而我們想知道這些微生物是否也會受到壓力,並做出不好的反應。」

她的研究很及時。2000年11月,首批太空人登上國際空間站。到今年11月時,人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連續工作時間就將達到20年。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使空間站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

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微生物研究之後,生物學家一直在擔心空間站上可能還生活著其他生物,特別是某些可能危及空間站甚至威脅太空人生命的微生物。莫伊斯爾-埃辛格說:「我們希望看到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組成及變化,因為它們必須經歷適應的過程。」

科學家發現,國際空間站已經穩定地培養了大約55種類型的微生物。儘管沒有重力,但這些細菌、真菌、黴菌、原生動物和病毒都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太空環境。

「它們並沒有表現出對抗生素更強的抵抗力,也沒有其他對人類有潛在危害的特徵,」莫伊斯爾-埃辛格說,「但我們確實發現它們適應了所有的金屬表面。」

這些能夠吞噬金屬的微生物被稱為「嗜技術微生物」(technophile)。與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微生物一樣,它們可能會對國際空間站的各個系統構成長期風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給空間站的合理和安全管理帶來困難,」莫伊斯爾-埃辛格說道。

太空人需要幫助控制國際空間站的微生物種群。每一周,太空人都要用抗菌溼巾擦拭物體表面,並使用真空吸塵器吸走所有散落的碎片。這是最重要的日常「家務」,可以保持廚房區域清潔,並防止沾了汗液的運動裝備和實驗設備發黴。

像「好奇號」這樣的火星漫遊車是在潔淨的房間裡組裝的,這樣它們就不會將地球微生物帶到火星表面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要依賴太空人來做家務,」歐洲空間局生命支持系統研究負責人克裡斯多夫·拉瑟爾(Christophe Lasseur)說,「但我們也通過技術手段來過濾空氣,保持水的清潔。」

和平號的經驗教訓已應用於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和運作,包括讓環境更乾燥(生命喜歡水),空氣更加流通,並且通過持續的微風將灰塵吹向過濾系統。

「在家裡和在國際空間站的主要區別是,這裡的灰塵不會沉積,而是會積聚在通風口,」拉瑟爾說,「而且,其他任何物體,比如鉛筆或眼鏡等,也會被吹向空氣過濾器。」事實上,任何沒有固著在牆上的東西都有移動的趨勢。

國際空間站的經驗表明,人類可以與自身的微生物群共存,幾乎沒有不良影響。科學家們現在擔心的是,當我們離開相對安全的近地軌道,前往月球和火星時又會發生什麼。

「目前空間站位於範艾倫輻射帶內,因此輻射暴露較少,」拉瑟爾說,「當我們穿過範艾倫輻射帶時,輻射暴露的程度就會更強,微生物(通過基因突變)的進化可能就會更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開發下一個空間站,作為前往火星等目的地的中轉站。這是一個月球軌道實驗室,稱為「門戶」(Gateway)。太空人將在那裡生活幾個星期,之後可能會將其空置幾個月。

「我們必須確保太空人在離開和返回時,不會留下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拉瑟爾表示,「因為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科學家還在努力研究人類首次踏上火星表面時會發生什麼,畢竟目前送到這顆紅色星球上的一切都非常潔淨,而人類則無時不刻攜帶著微生物群。歐洲空間局最新的火星探測漫遊車就是在英國最乾淨的房間裡組裝的,工程師們穿著特殊的內衣褲、全身防護服、面罩和兩副手套。作為火星探測計劃「ExoMars」的一部分,該漫遊車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旨在尋找過去或現在火星生命的跡象。因此,避免它受到地球上任何生命的汙染是至關重要的。

對火星探測而言,人類本身就成了一大難題。要清除太空人體內所有的微生物痕跡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阻止自己汙染原始的火星環境,或者將火星微生物誤認為是我們從地球帶來的?

「沒錯,我們的身體上有很多微生物,但我們不會光著身子在火星上跑來跑去,」歐洲空間局的行星保護官員格哈德·克米內克(Gerhard Kminek)說,「太空人將穿著太空衣以維持生命,並將任何汙染都留在太空衣內。」

目前的挑戰是如何防止太空衣外的人類微生物汙染火星環境。來自世界主要太空機構的人員組成了一個工作組,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關於保護火星免受人類探索影響的建議,而微生物汙染正是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之一。

當然,更緊迫的問題是如何將火星上的微生物帶回地球。目前,一項將火星土壤和巖石樣品帶回地球的任務正在進行中,這些樣品中可能含有生命。

在許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來自太空的細菌或病毒往往會給世界帶來毀滅性後果。對科學家來說,將太空微生物帶回地球確實存在著不可知的風險。儘管最新的研究表明,國際空間站上沒有任何危險的生物,但了解空間站上微生物群的進化將有助於確保第一批從火星返回的太空人的安全。

「當太空人從火星回來時,如果我們在他們的微生物群中有新的發現,那我們就可以評估這是由潛在的火星生物引起的,還是我們之前在人類太空飛行中見過的,」克米內克說道。

與此同時,微生物學家還期待著在月球上有所發現。50年前,阿波羅任務的太空人在月球上留下了大約96袋人類排洩物。當人類在下一個十年重返月球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希望找回其中一些袋子,以發現是否仍有微生物存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將標誌著我們在了解人類微生物群系方面又邁出了一小步。

相關焦點

  • 微生物能否在太空中開採稀土?國際空間站做了個實驗
    微生物採礦在地球上已經成為現實,人類能否派遣這些小東西去條件艱苦的外太空,完成稀土開採等任務呢?歐洲空間局去年為此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了個生物巖石實驗(BioRock)。它涉及到對太空中微生物與巖石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在人類「宜居外星」的願景中大有幫助。在可能的採礦手段中,「生物淋洗法」( Bioleaching)是一個有前景的方向。它最早被應用於汙染土壤修復,其原理是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直接作用或其代謝產物的間接作用,例如氧化、還原、絡合、吸附或溶解,將土壤中重金屬分離浸提出來。
  • 搭乘SpaceX龍飛船的「細菌」回來了 微生物或是「太空移民」主力軍
    對於這項研究工作,英國天體生物學家、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天體生物學教授、英國天體生物學中心主任查爾斯·科克爾(Charles Cockell)此前曾表示,「我們希望深入了解微生物在太空中的生長情況,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太空探索和太空移民等工作,比如應用於採礦業、將巖石變成月球和火星土壤等。」
  • 用微生物進行巖石開採可能會幫助太空探索者
    英國科學家已經證明,月球或火星上的太空人如何利用細菌一天就能挖掘出重要金屬。在國際空間站(ISS)上進行的首次同類實驗中,微生物消化了巖石,釋放出稀土元素(REE)。運送如此大量的物品既耗費能源又昂貴,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集中精力嘗試尋找使用現有資源的方法。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另一位作者、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微生物學家克斯庫裡·文卡特斯瓦蘭則認為:「微生物在太空中發生的變化,對在飛行期間的太空人尤為重要,因為空間站裡沒有地球上豐富的先進醫療措施進行幹預。」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有腐蝕性的微生物。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在國際空間站上檢測到的許多微生物都已形成了一層附著在表面的又薄又黏的生物膜。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而最近的一則報導顯示,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對微生物的變異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他們用嚴謹的實驗證明了空間站的微生物其實並不那麼可怕。這一消息讓空間站的潛在對環境危險進一步降低。
  • 微生物,「命」硬的超乎想像,國際空間站外表面檢測到它們的存在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如果把人體比做宇宙,那麼微生物就是這宇宙空間的生命體,當人活著時,這個宇宙按照它自有的規律運行著一但人體死去,這種平衡被打破,微生物很快吞噬點這個宇宙!把整個宇宙化解掉!隨著人類對微生物認知的逐步加深,被微生物那比「小強」強悍許多倍的生命力,深深震撼到了!特別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開始探索外太空,攜帶微生物上外太空研究,研究它們在外太空環境中的生存狀況!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不用帶了,空間站外表面就有!
  •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 微生物太空冶金邁出一大步
    國際空間站一項實驗顯示,可在微重力環境下利用微生物開展太空冶金,提取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未來,這項技術獎為人類定居其他星球提供技術支持。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英國《泰晤士報》11日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把18個微生物冶金
  • 太空的「黃金礦工」——微生物
    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生物採礦」不同於傳統開採使用烈性化學物質分離出黃金或其他金屬的形式,而是將礦石放入裝有水和特定細菌的大桶中,利用細菌萃取周圍巖石中包含的特定金屬。
  • 新冠病毒影響太空?——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空間站密閉環境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將會對航天員的最佳表現以及太空飛行器材或居住環境的安全性產生副作用。航天飛行時,航天員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無疑對航天員的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飛行器中的微生物可以長時間地懸浮在艙內空氣中,導致空氣品質下降。
  • 國際空間站外部的實驗發現地球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
    他們在在距離地表12千米的高空發現了抗輻射奇異球菌,這也是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具抗輻射能力的微生物。在地球對流層上層確認了這種細菌後,山岸明彥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它們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中會如何生存。在研究小組的實驗設計中,細菌樣品被放在國際空間站外的暴露實驗艙,在太空中暴露1、2、3年的時間。這樣的設計可以使研究人員繪製出一條生存曲線,並估計細菌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生存能力。
  • 太空採礦效率提升400倍!插上科學的翅膀,微生物都能成「明星」
    而國際空間站(ISS)的一項最新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如何通過微生物技術使人類在外太空的採礦效率提高400%,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要知道,我們通過火箭發射到太空軌道上的每件物品都是有成本的,其中最便宜的價格也在每公斤1500美元左右,當然如果你想把體積更小且更零散的東西送入太空的話,每公斤售價大約為2700美元。
  • 來自空間站微生物的危害
    有報導證實,在國際空間站上曾發生因微生物在設備內部大量繁殖,破壞電路或電子部件造成通信設備和煙感器發生故障。研究表明,空間站上非金屬高分子材料可以滋生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從高分子聚合結構材料中吸取維持自身生長繁殖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高分子材料發生降解。同時,這些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會產生一些生物物質,這些生物物質可激起或誘導金屬材料腐蝕,造成硬體故障。
  • 儲能科技前沿:金屬氫電池被用於國際空間站和哈勃太空望遠鏡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EnerVenue公司致力於改造類似國際空間站使用的鎳氫電池的金屬氫技術(如圖)。(PV-Tech訊)初創公司、技術供應商EnerVenue旨在將金屬氫電池的一種變體投入固定式儲能的商業化應用。這種金屬氫電池被用於國際空間站和哈勃太空望遠鏡。公司執行長Jorg Heinemann曾在鋅溴液流電池公司Primus Power任首席商務官。
  • 不明微生物在空間站中大量繁殖,會對空間站造成哪些影響?
    如今14個月過去了,微生物是如何從地球來到空間站的途徑,科學家們已經徹底搞清楚了,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地球就需要發射飛船對國際空間站進行物資補給,而整個發射環境,包括飛船和上面的物資,都沒有辦法做到100%的無菌,所以,這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免費搭乘著飛船,一批批的來到了國際空間站之中。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認為,這些或由早期任務帶來的微生物,不僅危害太空人的健康,還會腐蝕太空飛行器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微生物組學》上。 在14個月的研究中,科學家在空間站的觀察窗、衛生間、運動平臺、餐桌和睡眠區等8個地點表面進行了採樣測量,發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微生物群落。
  • 空間站內微生物會影響「太空人」健康嗎?
    太空中發現的這些菌株,目前來看對人類而言並非致病菌,但研究者們認為,非常有必要研究它們對未來的航天任務可能造成的健康影響。為了確認空間站內腸桿菌的品種、詳細展示每一品種的基因組成,研究人員將國際空間站內的菌株,與地球上收集到的所有1291種腸桿菌的公開基因組信息進行了對比。噴氣推進實驗室生物技術和行星保護小組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卡蘇裡⋅文凱特斯沃藍說:「為了鑑別出國際空間站上的細菌是哪些品種,我們使用了多種辦法來詳細鑑定它們的基因組。
  • 國際空間站如何取得可供使用的氧氣?
    國際空間站(通常被稱為ISS)是一顆載人衛星,它在200多英裡的高度圍繞我們的星球運行。在給定的時間內,它會接待5-6名太空人進行一些實驗研究,並做一系列其他的事情來促進人類對太空中事物如何運行的了解。
  • 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努力從堅硬巖石中開採有用的礦物和金屬。然後,科學家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微小微生物的力量來完成這些工作。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模擬,在地球上已經很常見了。隨著人類計劃到月球和火星等地探險,生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其他行星上獲取所需材料的方法,而不是從地球上獲取。這種方法稱為就地資源利用。
  • 史上最昂貴馬桶飛入太空
    近日,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安塔雷斯」火箭載著「天鵝座」飛船從維吉尼亞發射升空,飛船將為國際空間站送去補給物資。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這批進入太空的物資中,有一個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馬桶,它的價值竟然高達2300萬美元!
  • 國際空間站如何獲得可供呼吸的氧氣?
    每時每刻,有5-6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做研究與實驗等等,他們所做的這一系列事情能夠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世間萬物在太空中將會如何運作。 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人類建設的最昂貴的物體(在此前的其他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獲得飲用水,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了解,在遠離地球表面的空間站中太空人又如何獲得可供呼吸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