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影響太空?——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2020-12-06 騰訊網

2020年初,新冠病毒迅速肆虐全球。截止目前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2200萬人。國際空間站4月航天員輪換,兩名俄羅斯航天員和一名美國航天員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搭乘俄「聯盟MS-16」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這3名航天員抵達拜科努爾後,經歷特定的「健康穩定化」步驟,其中包括為期兩周的隔離期。美國航天局醫療工作人員介紹,考慮到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已採取「增強版」安全措施,儘可能減少參與火箭發射與返回艙回收的工作人員數量,所有與航天員接觸的工作人員必須先經過嚴格的醫學隔離。航天員們的防範新冠病毒隔離措施同我們地球上所有人一樣,相信通過這些隔離防護措施,他們一定可以在國際空間站上度過安全的工作期。實際上,科學家對空間微生物不陌生,對防範微生物也有比較成熟的措施。

國際空間站

空間環境是一種高度複合環境,具有真空、乾旱、溫度驟變、混合性空間輻射、微重力等特點,對進入其中的生物體能誘發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近年來,地球上極端環境中(鹽湖、旱地、深海、極地、永久凍土等)微生物的發現使人類推測微生物能夠在極端的空間環境中生存,並將微生物作為載人航天活動和空間生命探測的模式生物之一用於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相關結果對於航天活動中的行星保護、生命起源探索、航天產業應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間站或其他載人航天飛行器裡面氣溫一般維持在20℃左右,相對溼度在60%左右,同時由於空間站空間有限、密閉等特點,為了創造和維持航天員必需的合理空間環境,人類不可避免地為微生物提供了核實的棲息環境。在空間站這樣長時間飛行條件下,由於密閉系統艙室內的溫度、溼度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水平,就可能會引起艙室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大量繁殖。研究表明,太空飛行器密閉環境中細菌和真菌的汙染比地面要明顯加強。

空間站密閉環境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將會對航天員的最佳表現以及太空飛行器材或居住環境的安全性產生副作用。航天飛行時,航天員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無疑對航天員的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飛行器中的微生物可以長時間地懸浮在艙內空氣中,導致空氣品質下降。

科學家正在國際空間站艙內工作

在艙內環境,由於沒有重力,空氣無法形成地面上那樣的熱對流,灰塵也無法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各部分艙室中溫度、溼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又因為設備運轉、人、植物和化學氧源的存在而有所不同。因此,為了使得艙室內各個部分空氣的溼度、溫度及二氧化碳量等達到該艙室功能所需範圍,艙室空調系統必須對各部分的空氣進行調節或通風。儘管空間艙室具有良好的通風系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區域通風不良,比如艙室通風管道設計中未曾注意到的死角、狹縫,這同我們居家生活中柜子後面藏汙納垢的死角是一樣的。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區域,一些灰塵和雜物就會逐漸累積,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營養和基質。歷史飛行資料顯示,微生物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區域容易大量滋生。比如在國際空間站一個節點艙內由於通風不暢,存在大量的灰塵和微生物氣溶膠,並粘附在艙體內壁上。由於空間艙室中影響灰塵和雜物的只有流動空氣,如果灰塵沒被空氣淨化系統清除,就會隨著其他設備產生的流動空氣而擴散。艙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和真菌可能成為致敏原和感染源,在航天員吸入呼吸系統後會引起過敏或感染反應。

已經影響太空的微生物

此外,設備內部由於因通風不暢、不易發現等特點,也是發生微生物汙染的重要部位。有報導證實在國際空間站上曾發生因微生物在設備內部大量繁殖破壞電路或電子部件造成通信設備和煙感器發生故障。研究表明,空間站上非金屬高分子材料可以滋生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從高分子聚合結構材料中吸取維持自身生長繁殖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高分子材料發生降解。同時,這些微生物生長繁殖也會產生一些生物物質。這些生物物質可激起或誘導金屬材料腐蝕,造成硬體故障。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服役的15年中(1976~1999),微生物對空間站的管道、通信、電纜等儀器設備造成了嚴重危害。最新研究表明。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對材料設備的腐蝕程度依舊嚴重。

國際空間站艙內環境

大量微生物繁殖也會使空間站供應的飲用水、食品降級,大大增加了微生物侵入航天員消化系統的機會,有可能造成航天員的腸道外源性感染,或者使得航天員自身正常菌落失調,誘發內源性感染。由於空間站環境密閉、空間狹小,難以採用地面常用的噴灑一次性有機消毒劑、紫外線殺菌等方式進行微生物防護。採用無機抗菌材料對航天材料進行抗菌處理是一種無需額外提供電源且相對安全的處理方式。在無機抗菌材料中,金屬離子如:銀、鋅和銅例子等都具有抗菌活性,適時增加殺菌劑含量確保碘含量和銀含量在一定濃度水溶液中,這樣可以在不直接檢測微生物數量的情況下確保微生物達到控制標準。另一方面,當前國際空間站使用的飲用水消毒劑(銀離子、碘離子)存在的缺點,如:對人的毒性限量低,殺菌持效時間短,需要再補充,具有不好的味道等。美國航天局正在研究新一代的飲用水系統抗菌技術。納米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點,科學家們對其抗菌性已經開展了相關研究。

國際空間站曾在2017年利用微型基因擴增儀和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從微生物樣品製備到基因測序的完整微生物鑑定流程。這項技術能夠實時鑑定國際空間站上的微生物而無需將其帶回地面進行鑑定,將改變空間探索過程中的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在空間中鑑定微生物的能力有助於實時診斷和治療航天員的疾病,鑑定其他行星上包含DNA的生命,同時有助於空間上其他實驗的開展。

實際上,航天員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微生物來源,因為在他們的身體內包含了很多微生物。在人類的皮膚、呼吸道、鼻腔和黏膜表面到處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從航天員選拔開始就要做系統全面的微生物和免疫學調查。在飛行前,航天員要執行特殊的食物制度,嚴格控制與其他人員的接觸,並要使用針對個人的衛生試劑。到火箭發射前還要對太空飛行器進行消毒。飛行中嚴格監控微生物濃度,並定期使用抗菌措施清理環境。

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內的生活場景

在軌飛行期間微生物控制措施主要分為兩大類:主動控制,主要包括使用空氣過濾裝置去除空氣浮遊微生物,使用吸塵器和浸有去汙劑或消毒液的擦布清潔艙內表面等。和平號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每周會安排一天進行大掃除(通常為周日),所有人員必須參與。在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每周會安排4個小時進行清潔,使用一種可攜式吸塵器,6種消毒溼巾(消耗型,每次任務補充),以及去汙劑和擦布等,對艙內環境進行清潔消毒。但是,並非艙內的所有部位或表面都可以用擦布進行清潔消毒,如一些死角或設備內部。這些部位必需在設計建造時採取一些防護措施。被動控制,主要通過優化艙內環境設計、選擇抗菌防黴材料、對艙內表面進行處理等措施,抑制微生物生長,防範微生物可能導致的風險。

近年來,火星環境對微生物的作用也被廣泛關注。2020年是一個探測火星的時間窗口,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實體都準備發射火星探測器。由於火星表面缺少臭氧層,稀薄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屏蔽能力極弱,這種環境與早期地球環境極為相似。科學家推測早期地球的生命體、火星上曾經存在或現存的微生物可能也具有極強的抵抗紫外輻射的能力。因此,揭示地球上的微生物在火星表面環境的生存與繁衍方式,是尋找火星生命的重要研究途徑之一。同時,空間微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孢子一旦在火星上生存下來,對於未來尋找過去或現存的火星生命會造成幹擾。航天歷史上,曾有不讓地球微生物汙染木衛二,美國航天局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結束使命後有意安排撞擊木星。

好奇號火星車正在火星工作

科學家們對空間微生物的重點關注伴隨著航天的發展,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既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宇宙,也提醒我們需要更清醒認識其危害從而採取更為科學的方法保護人類的太空飛行。

相關焦點

  • 從太空看新冠病毒對城市的影響
    從太空看新冠病毒對城市的影響從疫情前後的對比圖看,新冠病毒的出現和傳播對世界各個城市的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2020年2月14日爆發新冠病毒之前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加的大清真寺裡的卡巴天房周圍的大堆人群,以及在2020年3月3日爆發新冠病毒期間的同一場所。
  • 來自空間站微生物的危害
    ,推測微生物也能在極端的空間環境中生存,並將微生物作為載人航天活動和空間生命探測的模式生物之一,用於開展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相關研究結果對於航天活動中的行星保護、生命起源探索、航天產業應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北京發現疫情病毒來源,英國也有新發現:新冠病毒影響腦力認知?
    北京新出現的一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引起了全國的關注,雖然患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病毒從何而來呢?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英國的一項調查報告稱:雖然一些新冠病毒的感染者能夠康復,但是病毒仍然會影響他們的腦力認知,對大腦造成損傷。
  • 為什麼科學家們會認為,新冠病毒是來自太空?
    根據一個中外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究文章,導致全球新冠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是搭乘來自太空的隕石,來到地球的!???關於導致今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我們已經聽到了很多奇怪的說法,比如有陰謀論者認為,該病毒是從中國實驗室製造並意外洩露的,還有國外網友認為中國在他們國家建設的 5G 基站,能夠傳播病毒。但是,和 「新冠病毒來自太空」 相比,這些謠言都 「爛透了」。
  • 新冠病毒的源頭又有新說,可能是來自北極"冰河時代的微生物"引發
    這次全球的新冠疫情大爆發,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數百萬人確診感染,數十萬人死亡,全球經濟癱瘓,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對於造成這次災難的禍首:新冠病毒,它是怎麼忽然出現的?又是從哪裡來的?有關源頭的說法是大眾最為關心的,眾說紛紜,但一直也沒有結果。
  • 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來自太空的啟示
    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原主任);讓-雅克·多爾丹(歐中空間局(ESA)原局長);查爾斯·博爾登(美國航空宇航局(NASA)原局長)編者按從太空俯瞰,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是這樣孤獨。居於其上的人們,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今天,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它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不會因為國別或種族就對誰網開一面。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俄專家:「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
    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導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裡·塔夫羅夫斯基3日在俄羅斯伊茲博爾斯克俱樂部網站發表文章稱,由意識形態偏見和雙重標準引起的「政治病毒」比新冠病毒危害更大。這耽擱了救援,增加了消除海嘯後果工作的複雜性和成本。2009年,美國官員對H1N1新型流感的反應更加緩慢。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第一年美國就有1.2萬人死於該病毒,全世界有數千萬人被感染!造成如此驚人數據的原因很簡單——整整6個月,美國人沒有向其他國家通報自己的疫情。H1N1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全球大流行的病毒。
  • 找到新冠病毒死穴,快速戰勝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會給人類製造多少災難和傷害,眾說紛紜。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
  • 沒有最毒只有更毒,新冠病毒同等級的病毒竟然還不少?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我國將「新冠病毒」暫時按照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中「第二類病原微生物」進行管理,屬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並明確了相關檢測應當在生物安全二級(BSL-2)或以上實驗室進行,同時需採用生物安全三級(BSL-3)實驗室的個人防護;此外,WHO將「新冠病毒」歸為危險度Ⅲ級(BSL
  • 新冠病毒檢測常態化,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知多少?
    隨著復工復產、疫情境外輸入壓力不斷增大,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一定傳播風險等情況,部門對新冠病毒檢測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冠病毒檢測的新要求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152號明確指出:三級綜合醫院均應當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具備獨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能力。
  • 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未來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啦
    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
  • 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 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抗體療法具備多種優勢,能夠同時用於治療和預防;與痊癒病人血清相比,抗體可以通過工程化實現藥物量產,從而保證臨床大量應用。中和抗體是一種可通過中和或抑制病原體(例如病毒)的生物學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的治療性抗體。抗體療法具備多種優勢,能夠同時用於治療和預防,由於重組人源抗體對病原體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在安全性上有所保障;與痊癒病人血清相比,抗體可以通過工程化實現藥物量產,從而保證臨床大量應用。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或會影響嬰兒的健康和衰老
    智利《第三版時報》網站11月13日發表題為《新冠病毒將如何影響下一代?1918年的大流行可能有助於理解它的影響》的報導稱,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暴露於新冠病毒中可能會影響尚未出生的人的健康和衰老。
  • 省疾控中心:新冠病毒變異是自然現象,疫苗作用未受影響
    1月7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六十場),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峰,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所長張嚴峻出席發布會並回答問題。張嚴峻就病毒變異會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效果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 尋找新冠病毒死穴,讓先行動者先戰勝新冠病毒
    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包括地表、地下及大氣中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各種形態存在的所有水。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一部分。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也就是地球表層的一定空間範圍。大致包括11km深的地殼和海洋,以及15km以內的地表大氣層。即包括了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一部分空間。生物圈中的空氣、水、日光、土壤和巖石為生命活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條件。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中科院:新冠病毒受氣溫影響相對較小,康復者慢性帶毒可能性極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在4月23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表示,新冠病毒對溫度、紫外線、醫用酒精、含氯消毒劑等較敏感。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作者:橘貓 在去年的春天,著名的射擊CQB遊戲《彩虹六號:圍攻》更新了新活動:outbreak,該模式背景為一艘蘇聯廢棄的太空船墜毀,飛船上攜帶的變異病毒產生了可怕的傳染病使人變異為惡魔。這在當時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對太空微生物問題的一個關注。
  •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2020-04-22 09:39:13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王洪春 | 字號:A+ | A-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新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