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不斷發展,已經從最初人口紅利下的快速擴張進入到存量替換階段。
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產品和消費者群體的差異化特徵也日趨明顯。
針對細分市場的發掘和研究是廠商戰爭非常重要的一環,校園群體作為數量龐大、消費穩定、群體集中、具有可塑性的一類消費群體,是任何廠商不可忽視的一類細分人群。
針對校園群體這一龐大的市場,覓範研究院聯合 GFK 發布校園群體智慧型手機消費者調研報告。深入探究校園手機用戶市場的規模及用戶特點,獲知該類人群對手機品牌的認知及品牌流入流出現狀,深入挖掘校園用戶的需求及痛點。
01.年輕人的手機資訊,來源於那兒?
影響購買決策的信息來源中,超過 5 成的年輕消費者們被產品口碑影響著自己的購買決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來自身邊人的真實推薦。
出乎意料的是,僅有 13% 的年輕消費者們會主動通過查詢專業網站或是觀看發布會的形式來了解新機的各項特性,相對而言,他們更習慣被動地接受身邊人的推薦。
同時賣場中的銷售員姐姐們,也在不斷地向年輕消費者們傳播一部手機的好壞。相對而言,校園內的年輕人們更會被現場一對一的講解和推銷所打動,當然在賣場中真機體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針對這一現象,在年輕人群中手機品牌傳播的首選渠道即是 KOL 自媒體途徑,借用圈層意見領袖們的話筒,將手機特性定向傳播給身邊的潛在用戶。
同時廠商們也要在售後服務等直接影響產品滿意度的方面下足功夫,將初次購買用戶儘可能轉化為忠實用戶及口碑傳播者,藉此來影響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
02.年輕人買手機,只信靠譜的官方渠道
逾 6 成的年輕消費者仍堅持在線下渠道購買他們的新手機,其中最主要的購機來源是手機品牌的線下專賣店以及運營商的營業廳這兩個最為正規、官方的渠道。
從數據來看,線上購買渠道佔比從 2014 年的 24% 到 2016 年的 33%,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趨勢,但與線下購買習慣相類似的是,年輕消費者們同樣更為信任有官方背書的 B2C 電商,如京東、蘇寧等平臺,其佔比在總的線上渠道中近乎 5 成。
結合年輕群體喜愛新鮮事物、習慣於線下消費,同時又更信賴官方渠道的特性,近幾年在零售圈強勢興起的快閃店(pop-up store)模式可能是眾手機品牌可以嘗試的線下品銷一體化嘗試。
快閃店是一種不在同一地點長期停留的品牌遊擊店,通常來說會挑選符合品牌目標受眾的發達商圈,在中庭或是露天廣場內以相對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搭建起一家「臨時體驗店」,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通常為若干星期)展示其品牌,並直接銷售產品。
這種新潮的營銷手法,由時尚界品牌在5年前率先嘗試,目前已經有非常多的零售品牌將其列為常規化的營銷+銷售手段。
因為前期不會做過多宣稱而保持神秘感,在開張後則又以其絕佳的位置與創新性的陳列設計抓人眼球,故快閃店具備天然的話題性、事件性,能夠引發大量的用戶自傳播,在短時間內成為行業熱點。
03.雙十一神馬的,對於年輕人都是浮雲
年輕消費者購新機的時間集中在下半年,而其中最為明顯的購機高峰出現在 8,9 月,即暑假期間,兩個月的銷售額幾乎佔了全年 4 成(加入新生換新機數量)。
另一個相對的高峰則出現在過年之前。相對來說,各個聲勢浩大的電商購物節,如雙 11 等,從數據層面來看似乎並沒有給年輕人購新機帶來多少促動,是否能夠抓住寒暑假這兩個購機高峰,顯得尤為重要。
04.消費升級趨勢:年輕人對於低端機逐漸失去興趣
千元機市場呈現出萎縮的趨勢,7 成現有千元機用戶在購買下一步手機時將考慮更貴的選擇。
消費升級的分水嶺出現在 2000-3000 元這一中端檔次(國產品牌旗艦機與進口品牌中端機),再高端的手機用戶,消費升級意願相對有限。
學生機=千元機的概念可能已然落伍,在往後一個階段內,學生更願意接受的是價位在 1500 至 2500 之間的精品手機,各品牌廠家在這個價位段比拼的其實是實打實的產品力:內存大小、外觀設計和材質、系統是否足夠流暢等因素,是影響年輕人購機選擇的關鍵所在。
而對於那些在過往年輕人市場中主推千萬機的廠商而言,在這個消費升級的當口,能否及時用自己更具產品力的升級款式,通過合適的傳播、營銷渠道,讓潛在用戶真正了解到產品賣點,是擺在面前的極大挑戰。
05.新品牌後發機會仍存,但是需要做好這些事兒
相對普通消費者,年輕人群對於品牌的忠誠度顯著偏低,換言之則是他們更願意嘗試新的手機選擇。
同時年輕群體的換機周期也並不算長(近 5 成年輕消費者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會更換手機),這對於新品牌,或是相對佔有率不高的老品牌來說,年輕人市場的機會猶存。
根據品牌漏鬥模型來看,在重口碑的年輕人市場中,一個品牌想要具備紮實的長線增長潛力,提高產品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尤為關鍵,同時也要利用學生特惠機、校園金融等專屬營銷手段,促使更多觀望用戶成為買單用戶,從而在年輕人市場中打下口碑傳播的基礎。
06.各品牌在線上和線下渠道各有特色,唯一不變的是蘋果的強大
相對來說,各品牌在線上線下兩大類銷售渠道中都有明顯的側重,唯一的例外就是蘋果,同時在兩大類渠道中佔據前列的位置,讓人不免感嘆其銷售渠道的強勢,同時這也是手機同行業者值得學習借鑑的標杆。